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5141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具体涉及蝗虫蝗蝻防治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调节支架的高度,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要,红光光源及黄光光源通过共同照射或一亮一灭交替照射循环工作对昆虫产生诱集作用,下箱体侧面和底面透明,诱捕箱的顶部开口边缘均设置有翻折边,所述翻折边的一端与外箱体的顶部开口边缘接触,可以使诱捕箱套入外箱体内部时卡在其上方开口处,不会陷落进去,便于从外箱体中直接取出或放回诱捕箱,诱捕箱的内腔底端设置有三个药剂盒,三个药剂盒分别放置引诱剂、杀虫剂以及分解剂,可以对蝗虫进行诱捕、灭杀及分解处理,有效降低农药的大面积使用,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特异性强。

A locust automatic trap and control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
本技术涉及蝗虫蝗蝻防治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
技术介绍
蝗虫是我国历史上为害农作物最为严重的害虫,其造成的灾害与旱灾、水灾并称三大灾害,在我国常年发生面积超过10亿亩次,一旦防治不及时,则会给我国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在蝗害防治中能够及时降低种群密度尤为关键,但由于蝗虫发生地多为沼泽、河滩等复杂地区且具有迁移性,难于人工追踪及实施防治,往往效果不理想。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8935373A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蝗虫种群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及诱捕装置,能实时监测蝗虫种群状态的同时有效诱集蝗虫,及时控制蝗虫种群规模从而预防蝗灾爆发,还具有功能完整和节能环保的特点。但是在实际使用时,蝗虫诱捕效果不高并且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整个装置由蓄电池供电,调整螺杆的一端进入到其中一个定位孔二内,可调节支架的高度,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要,红光光源及黄光光源通过共同照射或一亮一灭交替照射循环工作对昆虫产生诱集作用,下箱体侧面和底面透明,使其内部光源可以向两侧及下方均发光,诱捕箱的顶部开口边缘均设置有翻折边,所述翻折边的一端与外箱体的顶部开口边缘接触,可以使诱捕箱套入外箱体内部时卡在其上方开口处,不会陷落进去,便于从外箱体中直接取出或放回诱捕箱,可以在清理诱捕箱内虫体及杂物时直接从外箱体抽出诱捕箱进行处理,处理干净后再放进外箱体中,简捷方便,免于重新刨土掩埋的麻烦,诱捕箱的内腔底端设置有三个药剂盒,三个药剂盒分别放置引诱剂、杀虫剂以及分解剂,可以对蝗虫进行诱捕、灭杀及分解处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顶端表面固定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太阳能光伏板,所述机箱的底部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连接有套筒杆,所述套筒杆的底端安装有外箱体,所述外箱体的内部设置有诱捕箱;所述机箱包括上箱体,所述上箱体的底部设置有下箱体,且上箱体的内腔底端安装有逆变器,所述逆变器的一侧设置有蓄电池,且逆变器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器,所述下箱体的内腔顶端设置有红光光源,所述红光光源的一侧安装有黄光光源。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光光源及黄光光源通过共同照射或一亮一灭交替照射循环工作对昆虫产生诱集作用,所述下箱体侧面和底面透明,使其内部的红光光源以及黄光光源可以向两侧及下方均发光。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杆的顶部一侧表面设有定位孔二,所述定位孔二的内部嵌入设置有调整螺杆,且定位孔二与调整螺杆螺纹连接,所述调整螺杆与其中一个定位孔一共线设置。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诱捕箱的顶部开口边缘均设置有翻折边,所述翻折边的一端与外箱体的顶部开口边缘接触,可以使诱捕箱套入外箱体内部时卡在其上方开口处,不会陷落进去,便于从外箱体中直接取出或放回诱捕箱。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诱捕箱的内腔底端设置有三个药剂盒,且诱捕箱与下箱体竖直共线设置,三个所述药剂盒分别放置引诱剂、杀虫剂以及分解剂,引诱剂用于引诱昆虫进入诱捕箱,杀虫剂用于对被引入诱捕箱的昆虫进行集中灭杀,分解剂用于诱捕箱虫体及垃圾进行催化快速分解以自行清洁箱体内。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箱体埋于机箱的竖直正下方的土地内,且外箱体的顶端开口处与地面齐平。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装置本体固定在蝗虫发生区的监测点,选取适宜区域挖直径50cm深30cm的坑,放入外箱体后,将四周空隙用土夯实,所述机箱通过支架悬在外箱体的竖直正上方,约50cm左右,设定诱虫灯的开关周期,开启灯光并放入相应引诱剂、杀虫剂以及分解剂,选取与外箱体距离较远但周边环境基本一致的区域挖同样坑作为对照实验。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技术整个装置由蓄电池供电,调整螺杆的一端进入到其中一个定位孔二内,可调节支架的高度,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要,红光光源及黄光光源通过共同照射或一亮一灭交替照射循环工作对昆虫产生诱集作用,下箱体侧面和底面透明,使其内部光源可以向两侧及下方均发光,诱捕箱的顶部开口边缘均设置有翻折边,所述翻折边的一端与外箱体的顶部开口边缘接触,可以使诱捕箱套入外箱体内部时卡在其上方开口处,不会陷落进去,便于从外箱体中直接取出或放回诱捕箱,可以在清理诱捕箱内虫体及杂物时直接从外箱体抽出诱捕箱进行处理,处理干净后再放进外箱体中,简捷方便,免于重新刨土掩埋的麻烦,诱捕箱的内腔底端设置有三个药剂盒,三个药剂盒分别放置引诱剂、杀虫剂以及分解剂,可以对蝗虫进行诱捕、灭杀及分解处理,有效降低农药的大面积使用,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特异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机箱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诱捕箱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验条形图。附图标记为:1、机箱;2、立柱;3、太阳能光伏板;4、支架;5、套筒杆;6、外箱体;7、诱捕箱;8、翻折边;9、上箱体;10、下箱体;11、蓄电池;12、逆变器;13、控制器;14、红光光源;15、黄光光源;17、定位孔一;18、定位孔二;19、调整螺杆;20、引诱剂;21、杀虫剂;22、分解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包括机箱1,机箱1的顶端表面固定设置有立柱2,立柱2的顶端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太阳能光伏板3,机箱1的底部设置有支架4,支架4的一端连接有套筒杆5,套筒杆5的底端安装有外箱体6,外箱体6的内部设置有诱捕箱7;机箱1包括上箱体9,上箱体9的底部设置有下箱体10,且上箱体9的内腔底端安装有逆变器12,逆变器12的一侧设置有蓄电池11,且逆变器12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3,下箱体10的内腔顶端设置有红光光源14,红光光源14的一侧安装有黄光光源15,红光光源14及黄光光源15通过共同照射或一亮一灭交替照射循环工作对昆虫产生诱集作用,下箱体10侧面和底面透明,使其内部的红光光源14以及黄光光源15可以向两侧及下方均发光。进一步的,支架4的表面设有定位孔一17,定位孔一17设置有多个,多个定位孔一17等距设置。进一步的,套筒杆5的顶部一侧表面设有定位孔二18,定位孔二18的内部嵌入设置有调整螺杆19,且定位孔二18与调整螺杆19螺纹连接,调整螺杆19与其中一个定位孔一17共线设置,便于调节支架4与套筒杆5之间的高度,并对支架4进行固定。进一步的,诱捕箱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包括机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的顶端表面固定设置有立柱(2),所述立柱(2)的顶端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太阳能光伏板(3),所述机箱(1)的底部设置有支架(4),所述支架(4)的一端连接有套筒杆(5),所述套筒杆(5)的底端安装有外箱体(6),所述外箱体(6)的内部设置有诱捕箱(7);/n所述机箱(1)包括上箱体(9),所述上箱体(9)的底部设置有下箱体(10),且上箱体(9)的内腔底端安装有逆变器(12),所述逆变器(12)的一侧设置有蓄电池(11),且逆变器(12)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3),所述下箱体(10)的内腔顶端设置有红光光源(14),所述红光光源(14)的一侧安装有黄光光源(15),所述红光光源(14)及黄光光源(15)通过共同照射或一亮一灭交替照射循环工作对昆虫产生诱集作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包括机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的顶端表面固定设置有立柱(2),所述立柱(2)的顶端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太阳能光伏板(3),所述机箱(1)的底部设置有支架(4),所述支架(4)的一端连接有套筒杆(5),所述套筒杆(5)的底端安装有外箱体(6),所述外箱体(6)的内部设置有诱捕箱(7);
所述机箱(1)包括上箱体(9),所述上箱体(9)的底部设置有下箱体(10),且上箱体(9)的内腔底端安装有逆变器(12),所述逆变器(12)的一侧设置有蓄电池(11),且逆变器(12)的另一侧设置有控制器(13),所述下箱体(10)的内腔顶端设置有红光光源(14),所述红光光源(14)的一侧安装有黄光光源(15),所述红光光源(14)及黄光光源(15)通过共同照射或一亮一灭交替照射循环工作对昆虫产生诱集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箱体(10)侧面和底面透明,使其内部的红光光源(14)以及黄光光源(15)可以向两侧及下方均发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蝗虫自动诱捕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的表面设有定位孔一(17),所述定位孔一(17)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孔一(17)等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昕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嘉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