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丝具备芯轴、将线材卷绕于芯轴而形成的线圈体、以及包覆线圈体的至少外周面的树脂层。线圈体配置成具有在相邻的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疏卷部,并且在与芯轴之间形成有空隙。树脂层具有通过疏卷部中的相邻的线材的间隙而朝向芯轴突出的凸部,凸部比线圈体的内周面更向芯轴侧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导丝
本专利技术涉及导丝。
技术介绍
公知有将导管插入到血管、消化器官等时所使用的导丝。在金属线圈制的导丝中,一般地,具备使用了线材的芯轴和卷绕于芯轴的外周的线圈体,芯轴的前端与线圈体的前端被接合。在这种导丝中,公知以基于平滑化的滑动性、血栓附着防止性、操作性的提高等为目的,而在线圈体形成树脂层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以及2中,公开了在线圈体的外周形成有树脂包覆(树脂层)的导丝。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2621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376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导丝中,由于在线圈体与芯轴之间无间隙地形成有树脂层,因此有导丝的柔软性不充分之类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导丝中,有在使导丝弯曲时产生树脂层的剥落、破损的担忧之类的课题。具体而言,在使导丝弯曲时,在弯曲的外侧,线圈体的相邻的线材彼此之间扩展。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导丝中,在线圈体的外周面形成有树脂层,因此树脂层在扩展后的线材间伸长,由此树脂层的厚度变薄,存在导致树脂层的剥落、破损的担忧。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在具备线圈体和树脂层的导丝中,提供确保柔软性并且抑制树脂层的剥落、破损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方案,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来实现。(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根方案,提供一种导丝。该导丝具备:芯轴;将线材卷绕于上述芯轴而形成的线圈体;以及包覆上述线圈体的至少外周面的树脂层,上述线圈体具有在相邻的上述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疏卷部,在上述线圈体与上述芯轴之间设有空隙,上述树脂层具有通过上述疏卷部中的相邻的上述线材的间隙而朝向上述芯轴突出的凸部,上述凸部比上述线圈体的内周面更向上述芯轴侧伸出。一般地,在使导丝弯曲时,形成线圈体的线材伴随弯曲而移动,在线材间隔产生堵塞(缩小)、扩展(扩大)。根据该结构,由于具有比线圈体的内周面更向芯轴侧伸出的树脂层,因此例如与在线圈体的外周面仅形成有树脂层的结构比较,能够将伴随导丝的弯曲而扩展的线材间的树脂层的厚度维持为较厚。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使导丝弯曲时的线材间的树脂层的剥落、破损。另外,根据该结构,在线圈体与芯轴之间设有空隙,因此例如与在线圈体的线材与芯轴之间无间隙地形成树脂层的情况等的、没有空隙的结构比较,形成线圈体的线材容易移动。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为了使导丝弯曲所需要的力,能够提高导丝的柔软性。(2)在上述方案的导丝中,优选上述凸部与上述芯轴接触。根据该结构,由于树脂层与芯轴接触,因此能够将伴随导丝的弯曲而扩展的线材间的树脂层的厚度维持为更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树脂层的剥落、破损。(3)在上述方案的导丝中,优选上述凸部与上述芯轴接合。根据该结构,由于树脂层与芯轴接合,因此能够将伴随导丝的弯曲而扩展的线材间的树脂层的厚度维持为更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使导丝弯曲时的树脂层的剥落、破损。(4)在上述方案的导丝中,优选还具备包覆上述芯轴的外周面的树脂膜,上述凸部与上述树脂膜接合。根据该结构,由于具备包覆芯轴的外周面的树脂膜,因此通过树脂膜的平滑化作用,能够更加提高导丝的滑动性,并且能够抑制血栓等异物附着于芯轴的外周面。(5)在上述方案的导丝中,优选在上述线圈体的内侧还具备将线材卷绕于上述芯轴而形成的内侧线圈体,上述内侧线圈体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线圈体短,上述疏卷部形成于上述线圈体未覆盖上述内侧线圈体的部分。根据该结构,由于形成有树脂层的疏卷部位于线圈体未覆盖内侧线圈体的部分,因此内侧线圈体的动作不会被树脂层妨碍。因此,根据该结构,在具有内侧线圈体的结构中也能够维持导丝的柔软性。此外,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能够以导丝所使用的带有树脂层的线圈体、导丝的制造方法等的方式来实现。图面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概要图。图2是导丝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对使导丝弯曲时的树脂层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对使比较例的导丝弯曲时的树脂层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对使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弯曲时的树脂层进行说明的图。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导丝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对使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弯曲时的树脂层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概要图。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导丝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概要图。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放大图。图12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放大图。图13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概要图。导丝1使将导管插入到血管、消化器官时所使用的医疗器具,具备芯轴10、线圈体20、树脂层30、前端接合部51、基端接合部56、以及中间固定部61。在图1中,用轴线O(点划线)表示通过导丝1的中心的轴。将图1的左侧称为导丝1以及各构成部件的“前端侧”,将图1的右侧称为导丝1以及各构成部件的“基端侧”。另外,对于导丝1以及各构成部件,将位于前端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或者简单地称为“前端”,将位于基端侧的端部称为“基端部”或者简单地称为“基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侧相当于“远位侧”,基端侧相当于“近位侧”。这一点在图1以后的表示整体结构的图中也通用。芯轴10是基端侧为粗径、前端侧为细径的、尖细的长条形状的部件。芯轴10例如能够由不锈钢合金(SUS304、SUS316等)、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镍铬系合金、钴合金、钨等的材料形成。芯轴10也可以由上述以外的公知的材料形成。芯轴10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依次具有细径部11、第一锥形部12、第一粗径部13、第二锥形部14、第二粗径部15。芯轴10的各部的外径以及长度能够任意地决定。细径部11形成于芯轴10的前端部。细径部11是芯轴10的外径最小的部分,是具有恒定的外径的大致圆柱形状。在细径部11的前端部形成有前端接合部51。第一锥形部12形成于细径部11与第一粗径部13之间。第一锥形部12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外径扩大的锥形形状。第一粗径部13形成于第一锥形部12与第二锥形部14之间。第一粗径部13是具有比细径部11的外径大的恒定的外径的大致圆柱形状。在第一粗径部13的基端部形成有基端接合部56。细径部11、第一锥形部12、以及第一粗径部13的外周面由后述的线圈体20覆盖。第二锥形部14形成于第一粗径部13与第二粗径部15之间。第二锥形部14是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外径扩大的锥形形状。第二粗径部15形成于芯轴10的基端部。第二粗径部15是芯轴10的外径最大的部分,是具有恒定的外径的大致圆柱形状。第二锥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具备:/n芯轴;/n将线材卷绕于上述芯轴而形成的线圈体;以及/n包覆上述线圈体的至少外周面的树脂层,/n上述线圈体具有在相邻的上述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疏卷部,/n在上述线圈体与上述芯轴之间设有空隙,/n上述树脂层具有通过上述疏卷部中的相邻的上述线材的间隙而朝向上述芯轴突出的凸部,上述凸部比上述线圈体的内周面更向上述芯轴侧伸出。/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导丝,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轴;
将线材卷绕于上述芯轴而形成的线圈体;以及
包覆上述线圈体的至少外周面的树脂层,
上述线圈体具有在相邻的上述线材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疏卷部,
在上述线圈体与上述芯轴之间设有空隙,
上述树脂层具有通过上述疏卷部中的相邻的上述线材的间隙而朝向上述芯轴突出的凸部,上述凸部比上述线圈体的内周面更向上述芯轴侧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与上述芯轴接触。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杉知辉,高桥乃基,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