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473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所述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隔直电容和红外接收管;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压源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隔直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一电阻与电压源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接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与红外接收管的集电极连接;隔直电容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红外接收管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红外数据输出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功耗低,且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红外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
技术介绍
红外线通信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可传输语言、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当前红外通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调制红外接收,这种红外通讯方式通讯距离短,红外接收管有漏电流,并且容易受到干扰,接收到错误的数据;另一种是专用红外调制接收芯片,通讯距离远,但是这种专用红外接收芯片功耗较大,容易受到强光干扰,从而接收到错误的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功耗低且可靠的红外数据接收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隔直电容和红外接收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隔直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一电阻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接地;所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红外数据输出端。可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电压源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与所述电压源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范围为10MΩ-15MΩ;所述第二电阻的阻值范围为1.8MΩ-1MΩ;所述第三电阻的阻值范围为2.4MΩ-4.3MΩ。可选的,所述隔直电容的容值范围为0.47μF-2.2μF。可选的,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范围为3KΩ-10KΩ。可选的,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范围为3KΩ-10KΩ。可选的,所述第六电阻的阻值范围为2MΩ-3M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隔直电容和红外接收管;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压源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隔直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一电阻与电压源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接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与红外接收管的集电极连接;隔直电容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红外接收管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红外数据输出端。本专利技术的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功耗低,且能随时接收红外数据,不受强光干扰,无接收错误代码,可靠性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实施例的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隔直电容C1和红外接收管D1;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所述隔直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第一电阻R1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所述隔直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管D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隔直电容C1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所述红外接收管D1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为红外数据输出端OUT。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阻值范围为10MΩ-15MΩ,所述第二电阻R2的阻值范围为1.8MΩ-1MΩ,所述第三电阻R3的阻值范围为2.4MΩ-4.3MΩ,电阻的选择使得电路在没有红外光通讯的情况下只有1微安左右的功耗,大大降低了功耗。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直电容C1的容值范围为0.47μF-2.2μF,隔直电容C1容值的选择,可以阻断红外光缓慢变化引起的A点电位变化传递到B点,并且当有红外光通信的时候,由于电容电压不会突变,A点电位的变化会反映到B点,进而完成数据通信。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六电阻R6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阻值范围为3KΩ-10KΩ。所述第五电阻R5的阻值范围为3KΩ-10KΩ。所述第六电阻R6的阻值范围为2MΩ-3MΩ。所述第六电阻R6阻值的选择,可以实现第二三极管Q2一级信号放大,并且当有红外光干扰或者红外数据通信的时候,只会在一级信号放大电路上产生1微安左右的功耗,功耗低。所述第四电阻R4和所述第五电阻R5阻值的选择,可以通过第一三极管Q1实现信号的二级放大,完成数据通讯。结合图1,对本实施例中的红外数据接收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红外接收管D1的发射极接电源VDD,利用红外接收管D1接收到红外光后引起的发射极和集电极的电压变化,将改变A点电位;A点电位的变化通过隔直电容C1传递到B点;B点没有得到A点传递的电位变化时,保持一个稳定电位,这个电位不足以让第二三极管Q2导通;B点得到A点电位变化后,将这个电位变化通过第二三极管Q2、第五电阻R5、第一三极管Q1两极电压放大后,红外接收输出低电平。详细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无红外光情况下,A点的电位没有变化,因此,B点的电位基本不变。B点从第二电阻R2和第一电阻R1得到的分压无法让第二三极管Q2导通,因此,C点的电位等于电压源电压VDD,此时,第一三极管Q1截止,红外接收输出高电平。有干扰红外光的情况下,因为干扰的时间很短,或者红外光谱变化缓慢,虽然引起了A点电位的变化,但是A点电位的变化或者因为时间短暂,或者因为变化缓慢无法通过隔直电容C1,因此,B点的电位保持不变,此时,与第一种情况无红外光的效果是一样的,等于没有红外通讯。当有正常红外光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隔直电容和红外接收管;/n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n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隔直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一电阻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接地;所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红外数据输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隔直电容和红外接收管;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隔直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一电阻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还通过第二电阻接地;所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红外接收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隔直电容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红外接收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压源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为红外数据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电压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数据接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亚华意诺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