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及其内外圈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84248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及其内外圈加工方法。现有轴承接触区的膜厚非常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外圈以及内圈在滚道的接触区两侧均设有润湿梯度石墨烯层;润湿梯度石墨烯层由位于对称中心线外侧的经电解石墨烯层和位于对称中心线内侧的未经电解石墨烯层组成;外圈在未经电解石墨烯层形成若干等腰三角形结构一,内圈在未经电解石墨烯层形成若干等腰三角形结构二;等腰三角形结构一和等腰三角形结构二的底边均朝向接触区。本发明专利技术接触区附近的基础油在润湿梯度石墨烯层的湿润性梯度和等腰三角形结构的拉普拉斯压力梯度协同作用下,自动运动到油膜稀薄的接触区,改善了轴承的润滑条件,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及其内外圈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滚动轴承
,具体涉及一种抗磨损、具有特殊结构的使润滑脂中析出的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及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轴承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机床、高速电主轴、轨道交通、超精密级医疗机械等领域。滚动轴承的润滑特性影响其实际运行状态和寿命,大多数的轴承损坏与润滑不良紧密相关。轴承中的润滑脂在经过一段时间搅拌后,大量润滑脂积累在轴承保持架、轨道两侧以及密封圈上,而接触区内的膜厚却非常薄,这导致了接触区在工作状态下长期处于贫油、乏油的状态,这使得轴承的接触区工作润滑状态下降,接触区摩擦与磨损严重,从而影响工作寿命,轴承高速工作状态下尤为明显。在接触区附近的被推开累计在接触区外的润滑脂会析出基础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接触区附近的润滑脂析出的基础油进入接触区,为接触区持续提供润滑保障,是进一步提高钢材料轴承工作寿命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钢材滚动轴承的润滑脂在经过一段时间搅拌后,大量润滑脂积累在轴承保持架、滚道两侧以及密封圈上,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包括外圈、保持架、滚动体和内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圈以及内圈在滚道的接触区两侧均设有润湿梯度石墨烯层;所述的润湿梯度石墨烯层由位于对称中心线外侧的经电解石墨烯层和位于对称中心线内侧的未经电解石墨烯层组成;外圈在未经电解石墨烯层位置涂有石蜡,使得未涂石蜡的未经电解石墨烯层形成并排布置的若干等腰三角形结构一;内圈在未经电解石墨烯层位置涂有石蜡,使得未涂石蜡的未经电解石墨烯层形成并排布置的若干等腰三角形结构二;等腰三角形结构一和等腰三角形结构二的底边均朝向接触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包括外圈、保持架、滚动体和内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圈以及内圈在滚道的接触区两侧均设有润湿梯度石墨烯层;所述的润湿梯度石墨烯层由位于对称中心线外侧的经电解石墨烯层和位于对称中心线内侧的未经电解石墨烯层组成;外圈在未经电解石墨烯层位置涂有石蜡,使得未涂石蜡的未经电解石墨烯层形成并排布置的若干等腰三角形结构一;内圈在未经电解石墨烯层位置涂有石蜡,使得未涂石蜡的未经电解石墨烯层形成并排布置的若干等腰三角形结构二;等腰三角形结构一和等腰三角形结构二的底边均朝向接触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等腰三角形结构一和等腰三角形结构二的顶角均为2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基础油自驱动到接触区的轴承的内外圈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如下:
步骤一、材料检查:检查外圈和内圈的原材料是否有裂纹、毛刺和划痕缺陷,将有缺陷的原材料去除;
步骤二、在外圈和内圈的原材料上压出滚道;
步骤三、用CVD法在压出滚道后的外圈和内圈材料上生成石墨烯层,然后,去除外圈和内圈材料上未设置滚道的其余表面上的石墨烯层,以及设置滚道的表面上处于接触区位置的石墨烯层;
步骤四、对步骤三处理后的外圈和内圈材料进行梯度层的加工,具体如下:
(1)采用梯度阳极氧化法制备得到润湿梯度石墨烯层:将步骤三处理后的外圈和内圈材料置于电解池中,电解池的上层为电解液,下层为油;使得外圈和内圈材料上位于接触区上侧的石墨烯层的对称中心线与处于电解液和油分界面位置的铜板重合,以外圈和内圈材料为阳极,铜板为阴极,电解5分钟以上;然后,将外圈和内圈材料倒置并置于电解池中,仍使得外圈和内圈材料上位于接触区上侧的石墨烯层的对称中心线与处于电解液和油分界面位置的铜板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参谢一嘉杨凯李兴林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