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门窗加工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包括窗户框,所述窗户框的上端嵌合连接有用于防护窗户框的防护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防护壳,通过防护机构结构的设置可以对窗户框进行加固,同时配合加防软体可有增加窗户框闭合时受到的缓冲作用,从而保护窗户框结构,同时通过设置嵌合边,使嵌合边与框体A一侧和框体B一侧设置的防护边水平高度相同,从而着重保护了防护边免受外力破坏,并通过卡接的方式将防护机构连接在窗户框的外侧,连接方式简单,安装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门窗加工领域,具体为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铝合金窗是由铝合金建筑型材制作框、扇结构的窗,分普通铝合金门窗和断桥铝合金门窗。铝合金窗具有美观、密封、强度高,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在家装中,常用铝合金门窗封装阳台。铝合金表面经过氧化光洁闪亮。窗扇框架大,可镶较大面积的玻璃,让室内光线充足明亮,增强了室内外之间立面虚实对比,让居室更富有层次。铝合金本身易于挤压,型材的横断面尺寸精确,加工精确度高,因此在装修中很多业主都选择采用铝合金门窗传统的铝合金窗户用型材,容易受到撞击变形,尤其型材的两端的护边更容易受到碰撞损毁或变形,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及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及方法。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包括窗户框,所述窗户框的上端嵌合连接有用于防护窗户框的防护机构。优选的:所述窗户框包括框体A、框体B和防护软体,所述框体A与框体B的之间设置有防护软体,所述框体A与框体B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A防护框、B防护框和加防软体所述A防护框固定连接有B防护框,所述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设置有加防软体。进一步,所述防护软体采用PV材料制成,其厚度至少为0.4cm。优选地,其厚度为0.5-3cm。更优地,防护软体的厚度为0.8-2cm。最佳地,防护软体的厚度为1.2/1.5/1.8cm。便于提高软体对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的保护效果,同时提高其连接效果,当防护软化体过薄时,不利于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的连接效果,同时没法实现对其进行保护,当防护软体的结构过厚时,使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的连接过于松动,同时会导致防护软体的生产成本增加。优选的:所述A防护框的内侧还设置有卡扣槽,所述A防护框远离加防软体的一端面与B防护框远离加防软体的一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嵌合边,所述防护机构通过卡扣槽与嵌合边与窗户框卡接。优选的:所述框体A远离防护软体的一端与框体B远离防护软体的一端均设置有向内侧倾斜的防护边,所述防护边的高度尺寸大小与嵌合边的高度尺寸大小相同。优选的:所述防护软体与加防软体处于同一水平垂直线上。一种窗体型材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所述窗户框的拼接,将多组所述窗户框通过螺丝固定或通过焊接固定呈矩形的窗户框;S2:矩形窗户框的安装;将上述S1步骤中的矩形窗户框,通过转动结构安装在窗体外框上;并反复转动转动结构,检测安装是否稳定。S3:防护机构的安装;将所述防护机构通过卡接安装在S2步骤中的矩形窗户框的外侧;S4:整体检测;对所述S3步骤中安装好的窗户进行开合测试,通过反复开合检测,安装防护机构后的窗户框是否可以与窗体外框完美闭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及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防护壳,通过防护机构结构的设置可以对窗户框进行加固,同时配合加防软体可有增加窗户框闭合时受到的缓冲作用,从而保护窗户框结构。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嵌合边,使嵌合边与框体A一侧和框体B一侧设置的防护边水平高度相同,从而着重保护了防护边免受外力破坏。3、本专利技术通过卡接的方式将防护机构连接在窗户框的外侧,连接方式简单,安装操作方便。4、本专利技术通过一种窗体型材防护方法可以便捷高效的将防护机构结构安装到窗户的外侧,从而对窗户实现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窗户框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防护机构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窗户框与防护机构卡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窗户框;2-防护机构;101-框体A;102-框体B;103-防护软体;201-A防护框;202-B防护框;203-加防软体;204-卡扣槽;205-嵌合边。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包括窗户框,所述窗户框的上端嵌合连接有用于防护窗户框的防护机构。优选的:所述窗户框包括框体A、框体B和防护软体,所述框体A与框体B的之间设置有防护软体,所述框体A与框体B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A防护框、B防护框和加防软体所述A防护框固定连接有B防护框,所述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设置有加防软体。防护软体采用PV材料制成,其厚度至少为0.5-3cm。优选地,防护软体的厚度为0.8-2cm。更优地,防护软体的厚度为1.2/1.5/1.8cm。便于提高软体对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的保护效果,同时提高其连接效果,当防护软化体过薄时,不利于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的连接效果,同时没法实现对其进行保护,当防护软体的结构过厚时,使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的连接过于松动,同时会导致防护软体的生产成本增加。优选的:所述A防护框的内侧还设置有卡扣槽,所述A防护框远离加防软体的一端面与B防护框远离加防软体的一端面均固定连接有嵌合边,所述防护机构通过卡扣槽与嵌合边与窗户框卡接。优选的:所述框体A远离防护软体的一端与框体B远离防护软体的一端均设置有向内侧倾斜的防护边,所述防护边的高度尺寸大小与嵌合边的高度尺寸大小相同。优选的:所述防护软体与加防软体处于同一水平垂直线上。实施例2,一种窗体型材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窗户框1的拼接,将多组窗户框1通过螺丝固定,并最终得到呈矩形的窗户框;S2:矩形窗户框的安装;将上述S1步骤中的矩形窗户框,通过转动结构安装在窗体外框上;并反复转动转动结构,检测安装是否稳定。S3:防护机构2的安装;将防护机构2通过卡接安装在S2步骤中的矩形窗户框的外侧;S4:整体检测;对S3步骤中安装好的窗户进行开合测试,通过反复开合检测,安装防护机构2后的窗户框1是否可以与窗体外框完美闭合。实施例2,一种窗体型材防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窗户框1的拼接,将多组窗户框1通过焊接固定,并最终得到呈矩形的窗户框;S2:矩形窗户框的安装;将上述S1步骤中的矩形窗户框,通过转动结构安装在窗体外框上;并反复转动转动结构,检测安装是否稳定。S3:防护机构2的安装;将防护机构2通过卡接安装在S2步骤中的矩形窗户框的外侧;S4:整体检测;对S3步骤中安装好的窗户进行开合测试,通过反复开合检测,安装防护机构2后的窗户框1是否可以与窗体外框完美闭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包括窗户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户框的上端嵌合连接有用于防护窗户框的防护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包括窗户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户框的上端嵌合连接有用于防护窗户框的防护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户框包括框体A、框体B和防护软体,所述框体A与框体B的之间设置有防护软体,所述框体A与框体B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包括A防护框、B防护框和加防软体所述A防护框固定连接有B防护框,所述A防护框与B防护框之间设置有加防软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软体采用PV材料制成,其厚度至少为0.4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软体的厚度为0.5-3c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窗体型材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防护框的内侧还设置有卡扣槽,所述A防护框远离加防软体的一端面与B防护框远离加防软体的一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伦平,
申请(专利权)人:衡阳藏青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