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398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50~200份,矿粉260~320份,粉煤灰80~120份,水100~150份,碎石900~1200份,砂700~800份,泵送剂8~2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制备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的工艺,将砂、碎石和水混匀后加入水泥、粉煤灰、矿粉、泵送剂搅匀。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粉煤灰和矿粉,降低了水泥水化热,减少了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同时提高其抗离析性,保证其强度和工作性能,从而减少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浆骨分离,使其适用于溜管施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备工艺简单,容易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性能混凝土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各类建筑工程如高层建筑、水利工程、大型设备等中用到的大体积混凝土来进行施工越来越普遍,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在于体积大、内部温升迅速、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而当期内外温差较大时,很容易引发温度裂缝,这种裂缝轻则影响建筑物外观,重则影响其抗渗性能和整体安全性,埋下诸多隐患。在超高层建筑的筏板浇筑时,因其需要的混凝土方量较大,若采用溜槽施工,其浇筑速度慢,浇筑时间长,采用溜槽施工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而溜管施工方法浇筑速度快、操作方便,很好的满足了大体积筏板项目的施工要求。同时,超高层建筑筏板施工普遍存在因施工现场场地狭小且基坑过深导致的溜管输送距离过长、溜管倾角较小、作业面距地面落差大等情况,混凝土浇筑时容易产生浆骨分离,这就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施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当混凝土浇筑完毕,由于水泥水化热的影响,使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3d~5d达到峰值,此时若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温差超过25℃,在升温阶段和降温阶段容易发生表面裂缝和收缩裂缝。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该方法采用高比例的粉煤灰和矿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在增强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及耐久性的前提下,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水泥水化热,减少了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温差,从而减少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同时提高了各组分形成的拌合物的抗离析性,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浆骨分离,使其适用于溜管施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50~200份,矿粉260~320份,粉煤灰80~120份,水100~150份,碎石900~1200份,砂700~800份,泵送剂8~20份。本专利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组分中掺加高比例的粉煤灰和矿粉代替部分水泥,在增强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及耐久性的前提下,减少了水泥用量,从而减少了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升较慢,减少了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温差,从而减少了温度裂缝的产生以及混凝土收缩,同时有利于提高各组分形成的拌合物的抗离析性,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浆骨分离,使其适用于溜管施工。上述的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50~180份,矿粉260~300份,粉煤灰80~110份,水110~150份,碎石900~1200份,砂700~800份,泵送剂10~20份。上述的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P.O42.5水泥;所述矿粉为S105级矿粉,且28天活性指数大于110%,比表面积大于500m2/kg;所述粉煤灰为Ⅱ级粉煤灰,细度不大于25%。该优选水泥扩大了本专利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该优选的Ⅱ级粉煤灰延缓了水泥的水化反应,降低了水化热,且其组成中的玻璃微珠及细小颗粒的形态效应及微集料效应改善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度损失、流动性、泌水性等工作性能,有利于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与浇筑,保证了溜管施工时混凝土的包裹性良好,不产生浆骨分离的现象;优选采用的矿粉和粉煤灰粒度较水泥颗粒小,能填充在水泥颗粒的孔隙中形成紧密堆积结构,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矿粉和粉煤灰的加入改善了水泥与碎石界面过渡层结构,减弱了该界面过渡层的厚度,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并形成网状结构的水化物代替界面过渡层中对混凝土强度有害的呈片状的Ca(OH)2,进一步有效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进而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上述的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粒径为10mm~20mm,所述砂为细度模数2.5~2.8、含泥量小于2%的中砂。该优选细度模数的砂与该优选粒径的碎石配合形成紧密堆积,使得凝土内部骨料分布均匀,内部结构更加科学合理,不仅增强了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其具备更优良的和易性、包裹性、保水性,进一步降低了混凝土在溜管中的流动阻力,避免了浆骨分离的问题,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上述的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剂为聚羧酸泵送剂。聚羧酸泵送剂由聚羧酸减水剂、缓凝剂和引气剂复合而成,减水剂的加入,显著降低了水泥早期水化热,进一步减少了混凝土水化热,缓凝剂的加入能够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缓水化热高峰,进一步地降低了混凝土中心温度;另外,引气剂有效改善了混凝土的孔结构,从而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工作性能。另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备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砂、碎石和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所述水的温度为0℃~10℃;步骤二、向步骤一中得到的混合物中加入水泥、粉煤灰、矿粉和泵送剂搅拌均匀,得到混凝土。本专利技术将各骨料组分与水混匀后加入其它组分,经搅匀后浇筑得到混凝土,工艺简单,容易实现。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采用高比例的粉煤灰和矿粉作为矿物掺合料,在增强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及耐久性的前提下,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水泥水化热,减少了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温差,从而减少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同时提高了各组分形成的拌合物的抗离析性,避免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浆骨分离,使其适用于溜管施工。2、本专利技术优选采用S105级高活性的矿粉,利用该矿粉的微集料效应和二次水化反应,使得混凝土孔径细化,连通孔减少,混凝土密实性提高,改善了大体积混凝土和易性和粘聚性,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后期强度。3、本专利技术优选的粉煤灰延缓了水泥的水化反应,降低了水化热,改善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同时,优选采用的矿粉和粉煤灰填充在水泥颗粒的孔隙中形成紧密堆积结构并改善水泥与碎石界面过渡层结构,有利于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裂性能。4、本专利技术优选碎石和中砂作为大体积混凝土的骨料材料,进一步增强了材料结构强度,并在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作用下形成胶凝结构,同时加入泵送剂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大体积混凝土的组分之间互相协同,进一步保障了大体积混凝土在溜管施工中的和易性,避免了浆骨分离,抑制了裂缝的产生,使其适用于溜管施工。5、本专利技术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制备工艺简单,容易实现。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实施例3和对比例1~对比例2中采用的水泥均为普通硅酸盐P.O42.5水泥,矿粉均为S105级矿粉,且28天活性指数大于110%,比表面积大于500m2/kg;粉煤灰均为Ⅱ级粉煤灰,细度不大于25%,采用的碎石粒径均为1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50~200份,矿粉260~320份,粉煤灰80~120份,水100~150份,碎石900~1200份,砂700~800份,泵送剂8~20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50~200份,矿粉260~320份,粉煤灰80~120份,水100~150份,碎石900~1200份,砂700~800份,泵送剂8~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水泥150~180份,矿粉260~300份,粉煤灰80~110份,水110~150份,碎石900~1200份,砂700~800份,泵送剂10~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溜管施工的低温差大体积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P.O42.5水泥;所述矿粉为S105级矿粉,且28天活性指数大于1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贵安宋心赵世冉穆文芳贾世伟王欢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秦汉恒盛新型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