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3274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配电柜,所述配电柜的柜体包括独立的强电室、弱电室、弱电缆室、强电缆室及母线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智能配电柜能将弱电元件、弱电电缆、强电元件和强电电缆分区隔离布置,从而能避免强电电磁信号强电回路对弱电的干扰,还能控制配电柜故障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配电柜
本技术涉及电气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配电柜。
技术介绍
现有的常规配电柜是用于动力、照明及发电设备的电能转换、分配与控制的成套开关装置。现有常规配电柜的包括:主要元件(强电元件,比如断路器、接触器等)固定安装,屏式布置的PGL、GGD等形式;主要元件上下排布、抽出式安装的GCS、GCK、MNS等形式。此外,现在还出现了一体式的智能配电柜,其在原有常规配电柜的基础上加装了各类监控仪表、传感器、控制器等弱电元件,以实现对运行数据的采集、远程控制或智能数据管理等功能。然而,因未能预测到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出现大量繁杂的智能仪表、控制器等弱电元件,现有的常规配电柜未能预留足够且独立的安装空间给弱电元件。现有一体化智能柜,虽在原有常规配电柜基础上加装了大量智能仪表、控制器等弱电设备,但是这些弱电设备和强电设备也仍然处于同一空间。也就是说,不论是现有常规配电柜还是现有一体化智能配电柜,其柜内的强电设备、弱电设备、强电电缆和弱电电缆,都完全处于同一空间,未能很清晰的分区和隔离。然而,强电设备、弱电设备、强电电缆和弱电电缆都完全处于同一空间,既不利于设备检修时元件的查找,也会有强电电磁信号干扰弱电信号的情况出现,更会因为配电柜内发生故障时因为强弱电元件同处一个空间,造成事故范围扩大,比如强电回路电气短路飞弧、绝缘层老化起火,将不可避免的波及到弱电仪表或弱电电缆,加重设备的损失。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智能配电柜,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配电柜,其通过增设独立的弱电室和弱电缆室能将弱电元件、弱电电缆、强电元件和强电电缆分区隔离布置,从而能避免强电电磁信号强电回路对弱电的干扰,还能控制配电柜故障范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智能配电柜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配电柜,所述配电柜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包括独立的强电室、弱电室、弱电缆室、强电缆室及母线室,其中:所述强电室内设置有多个配电抽屉,所述配电抽屉的朝向所述弱电室的一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引接端;所述弱电室与所述强电室相邻并隔开,并且所述第一引接端暴露于所述弱电室,所述第一引接端至少用于所述强电室和所述弱电室之间的电气连接。具体地,所述配电抽屉至少用于安装强电元件,所述弱电室至少用于安装弱电元件,所述第一引接端至少用于所述强电元件和所述弱电元件的电气连接。进一步,所述弱电缆室设置于所述强电室和所述弱电室的底部并与两者隔开,所述弱电缆室至少用于布设弱电电缆线。进一步,所述弱电缆室的朝向所述弱电室的一表面上设置有一第一过线区,所述弱电缆室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区与所述弱电室相联通;所述第一过线区至少允许布设于所述弱电室和所述弱电缆室之间的电缆线穿过。进一步,所述强电缆室与所述强电室、所述弱电室以及所述弱电缆室分别相邻并隔开;所述母线室设置于所述强电室、所述弱电室以及所述强电缆室的顶部并分别与上述三者隔开。进一步,所述配电抽屉朝向所述强电缆室的一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引接端和第三引接端;所述第二引接端和所述第三引接端暴露于所述强电缆室,用于引接电缆线。进一步,在所述母线室的底部设置有一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用于将所述强电缆室与所述强电室、所述弱电室以及所述弱电缆室隔开;在所述第二隔板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引接端和所述第三引接端相对应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引接端和所述第三引接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暴露于所述强电缆室。进一步,所述强电缆室的内底面设置有一第二过线区,所述第二过线区与外部相联通并至少允许引接于所述强电缆室内的电缆线穿过。进一步,所述母线室内底部还设置有一第三过线区,所述母线室通过所述第三过线区与所述强电缆室相联通;所述第三过线区至少允许布设于所述母线室和所述强电缆室之间的电缆线穿过。进一步,所述弱电室上设置有第一柜门,所述第一柜门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弱电室;所述强电缆室上设置有第二柜门和第三柜门,所述第二柜门和所述第三柜门相配合用于封闭或打开所述强电缆室。进一步,所述柜体内竖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弱电室与所述强电室之间并将两者隔开;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引接端相对应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引接端穿过所述第一开口暴露于所述弱电室。本技术所述智能配电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2)本技术所述智能配电柜通过增设弱电室和弱电缆室,能将弱电元件、弱电电缆线与强电回路分区隔离布置,能减少强电电磁信号对弱电的干扰,此外还能使弱电电缆线和弱电元件免受强电回路的故障波及,从而控制配电柜故障范围,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2)通过在配电抽屉的外表面上设置多种引接端,本技术所述智能配电柜能使强电室与弱电室和强电缆室在物理空间隔离的同时,还能保证相互之间电气连接效果;(3)本技术所述智能配电柜具有结构合理且实用性强等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本技术所述配电柜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所述配电柜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所述配电抽屉的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所述配电抽屉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中标号分别为:100、配电柜;10、柜体;11、弱电室12、强电室13、弱电缆室;131、第一过线区;14、强电缆室;141、第二过线区;15、母线室;151、第三过线区;20、配电抽屉;21、第一引接端;22、第二引接端;23、第三引接端;24、抽屉把手;31、第一隔板;32、第二隔板;41、强电主母线;42、强电垂直母线;51、第一门板;52、第二门板;53、第三门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配电柜,所述配电柜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包括独立的强电室、弱电室、弱电缆室、强电缆室及母线室,其中:/n所述强电室内设置有多个配电抽屉,所述配电抽屉的朝向所述弱电室的一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引接端;/n所述弱电室与所述强电室相邻并隔开,并且所述第一引接端暴露于所述弱电室,所述第一引接端至少用于所述强电室和所述弱电室之间的电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配电柜,所述配电柜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包括独立的强电室、弱电室、弱电缆室、强电缆室及母线室,其中:
所述强电室内设置有多个配电抽屉,所述配电抽屉的朝向所述弱电室的一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引接端;
所述弱电室与所述强电室相邻并隔开,并且所述第一引接端暴露于所述弱电室,所述第一引接端至少用于所述强电室和所述弱电室之间的电气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电缆室设置于所述强电室和所述弱电室的底部并与两者隔开,所述弱电缆室至少用于布设弱电电缆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电缆室的朝向所述弱电室的一表面上设置有一第一过线区,所述弱电缆室通过所述第一过线区与所述弱电室相联通;
所述第一过线区至少允许布设于所述弱电室和所述弱电缆室之间的电缆线穿过。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强电缆室与所述强电室、所述弱电室以及所述弱电缆室分别相邻并隔开;
所述母线室设置于所述强电室、所述弱电室以及所述强电缆室的顶部并分别与上述三者隔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配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抽屉朝向所述强电缆室的一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引接端和第三引接端;
所述第二引接端和所述第三引接端暴露于所述强电缆室,用于引接电缆线。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涛吴远志王阳生魏君红汤学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科益海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