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312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及光学镜片组,光学镜片组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该光学镜片组满足下列条件式:Tmax/Tmin≧3.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整体较薄,具有高解像、低成本、大光圈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车载镜头
本技术涉及车载镜头
,特别涉及一种超薄车载镜头。
技术介绍
目前车载行车记录监控对于行车安全以及交通纠纷有着重要作用,市场上此类车载镜头水平视场一般在90°~120°之间,成像表现较差;另外,由于镜头视场角度过大,造成镜片工艺难度加大,镜头成本居高不下,且还存在整体厚度较厚的问题。而现在多车道监控对水平视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识别更远的车牌等物体对像素提出更高要求,夜视效果的提升需要更大的光圈来满足,拥有更高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是行业趋势。近年来,行车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各种辅助驾驶的成像设备应运而生,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360°全景检测设备,从各个方向对车辆周边环境进行检测,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具有整体较薄、高解像、低成本、大光圈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及设于镜头壳体内的光学镜片组,光学镜片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该光学镜片组满足下列条件式:Tmax/Tmin≧3.0;其中,Tmax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一屈光率及厚度最大的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min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一屈光率及厚度最小的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透镜设置为球面镜片,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均设置为非球面镜片。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遮光麦拉片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隔圈内壁设置有导光角。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的光学后焦BFL与光学镜片组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0.13≤BFL/TTL≤0.15。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032≤D/H/FOV≤0.036;其中,D为光学镜片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H为光学镜片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的光学总长度TTL与光学镜片组的有效焦距满足以下条件式:TTL/EFL≤10.0。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031≤TTL/H/FOV≤0.035。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20≤(R1+R2)/(R1-R2)≤1.63;1.39≤(R3+R4)/(R3-R4)≤2.16;0.473≤(R5+R6)/(R5-R6)≤0.475;0.55≤(R7+R8)/(R7-R8)≤0.57;1.03≤(R9+R10)/(R9-R10)≤1.18;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0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0.0≤(G12+G23)/T2≤20.0;1.8≤(G23+G34)/T3≤2.2;0.7≤(G34+G45)/T4≤1.2;其中,G12表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G23表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G34表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G45表示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T2表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3表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4表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五透镜的折射率相同,其折射率设置为1.5-1.6。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之光学镜片组采用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并以相关条件式控制相关参数,可维持其较高的成像质量,镜头总长度较短,整体较薄,具有高解像、低成本、大光圈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2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光学镜片组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光学镜片组各曲面的结构关系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光学镜片组的光路图。图5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MTF图。图6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相对照度图。图中:1、镜头壳体;2、光学镜片组;21、第一透镜;22、第二透镜;23、第三透镜;24、第四透镜;25、第五透镜;3、隔圈;31、通光孔;32、导光角;4、遮光麦拉片;5、滤光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1)及设于所述镜头壳体(1)内的光学镜片组(2),所述光学镜片组(2)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和第五透镜(25),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透镜(2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n所述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n所述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n所述第四透镜(2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n所述第五透镜(2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n所述第一透镜(21)至所述第五透镜(25)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n该光学镜片组(2)满足下列条件式:/nTmax/Tmin≧3.0;/n其中,Tmax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一屈光率及厚度最大的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min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一屈光率及厚度最小的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1)及设于所述镜头壳体(1)内的光学镜片组(2),所述光学镜片组(2)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和第五透镜(25),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2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2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所述第五透镜(2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
所述第一透镜(21)至所述第五透镜(25)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
该光学镜片组(2)满足下列条件式:
Tmax/Tmin≧3.0;
其中,Tmax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一屈光率及厚度最大的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min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中具有一屈光率及厚度最小的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21)设置为球面镜片,所述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均设置为非球面镜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22)与所述第三透镜(23)之间、所述第三透镜(23)与所述第四透镜(24)之间、所述第四透镜(24)与所述第五透镜(25)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4),所述遮光麦拉片(4)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31);所述第二透镜(22)与所述第三透镜(23)之间设置有隔圈(3),所述隔圈(3)内壁设置有导光角(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与所述光学镜片组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0.13≤BFL/TTL≤0.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薄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满足以下条件式:0.032≤D/H/FOV≤0.036;
其中,D为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所述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
H为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仲辉孙杰克罗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锦辉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