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9031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炭炉,属于炭炉技术领域。包括积灰斗、炉外筒、搁置于炉外筒内的衬筒和位于衬筒内的燃烧筒,衬筒具有衬筒底板,燃烧筒的筒底部与衬筒底板间形成灰膛,积灰斗包括积灰斗底盆和固定在积灰斗底盆其外端的积灰斗门,积灰斗底盆位于灰膛中,积灰斗门可遮盖灰膛的入口,积灰斗底盆沿其纵深方向至少间隔设置有二凹陷部,衬筒底板上设置有可供各凹陷部定位卡接的突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积灰斗底盆上间隔的凹陷部能分别与衬筒底板上的突起定位卡接,因此积灰斗门相应地离灰膛的入口可形成不同的间隔距离,直至积灰斗门遮盖灰膛的入口,实现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炭炉可调节燃烧所需进风量的目的,满足充分燃烧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炭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炭炉,属于炭炉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炭炉中,一次空气是从积灰斗的门与灰膛的入口之间的间隙进入的,由于一次空气进给量随意性大,导致炭火燃烧稳定性存在较差的不足。现有燃烧筒的高度与直径的比例设置有欠合理,导致炭炉要么单次添加炭料量过少导致频繁添料存在易熄火的不足,或者炭火与受热容器间的热交换效率降低,要么受热面积过小,导致上火慢,无法快烧、旺烧,或者炭炉笨重,因经济性差而不适宜于家庭使用。积灰斗上设置有平置的把手,把手具有一定的长度,然而该把手通常是死把手,且横向空间占据大,在把手暂停使用的时间里,用户通常会觉得碍手碍脚,且死把手由于位置固定,不利于包装、运输,给用者带来不便。有鉴于此,现有炭炉实用改进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进风量的炭炉,以使得炭料燃烧充分。为此,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炭炉,包括积灰斗、炉外筒、搁置于炉外筒内的衬筒和位于衬筒内的燃烧筒,该衬筒具有衬筒底板,燃烧筒在其筒顶具有敞口而在其筒底部具有一次风通风口,且燃烧筒的筒底部与衬筒底板呈上、下间隔以形成灰膛,积灰斗包括积灰斗底盆和固定在积灰斗底盆其外端的积灰斗门,积灰斗底盆位于灰膛中,积灰斗门可遮盖灰膛的入口,其改进点在于:所述积灰斗底盆沿其纵深方向至少间隔设置有二凹陷部,衬筒底板上设置有可供各凹陷部定位卡接的突起。上述燃烧筒其筒身的高度与直径之比在1∶1.3~1∶1.7之间。当燃烧筒其筒身的高度过矮时,一次填料后由于单次添加炭料量过小、燃烧时间过短,导致频繁添料存在易熄火的不足,燃烧筒其筒身的高度过高,一次填料后的整个燃烧进程中,由于余炭越燃越浅,则炭火离位置固定的受热容器距离越来越远,相应地炭火其辐射热与受热容器间的热交换效率降低,无法持续实现旺烧;当燃烧筒其筒身的直径过小时,由于其承炭量过少,则受热面积过小,由于上火慢,则无法实现快烧、旺烧,燃烧筒其筒身的直径过大,炭炉其保温层(公知)的厚度相应增大,导致炭炉整体自重量过大而显得笨重,且因经济性差而不适宜于家庭使用。本技术还包括卡簧拉手,卡簧拉手具有二个捏手部、连接所述捏手部的尾部的过渡弯曲部以及分别从这二个捏手部的前端向上弯折的二撑腿,其中,二撑腿的远端分别朝外弯折形成卡脚,上述积灰斗门在其外壁固定有拉手座,拉手座由底板部以及位于该底板部二侧的相向的二弯曲部组成,二弯曲部分别与底板部形成卡槽,二弯曲部的侧壁分别开设卡孔,二弯曲部的弯边分别设有卡口,二卡脚分别可拆地置入对应的卡孔中;捏手部平置时,二撑腿分别位于对应的卡槽中;捏手部向上立起时,二撑腿分别定位在对应的卡口中。积灰斗门上固定拉手座以及增设卡簧拉手后,积灰斗使用方便且暂不使用时也不碍事,该卡簧拉手通过其卡脚可拆地卡接于拉手座的卡孔中,当积灰斗就位后而暂不需要调整其位置时,此时可将撑腿脱离卡槽,并上翻捏手部使其立起,则捏手部不再占据横向空间,烹饪人员作业时在炭炉外周附近就不再遭受捏手部干扰,安全可靠;而在炭炉运输前的包装作业过程中,解除卡脚与卡孔的卡接后即可将卡簧拉手从拉手座上拆离,卡簧拉手收纳于炭炉内后,由于卡簧拉手不再外凸于炉子外壁,不但缩小了炭炉整体横向尺寸,从而节约了包装空间,而且卡簧拉手无须单独包装。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现有积灰斗、衬筒底板经改进后,由于积灰斗底盆上间隔的凹陷部能分别与衬筒底板上的突起定位卡接,因此积灰斗门相应地离灰膛的入口可形成不同的间隔距离,直至积灰斗门遮盖灰膛的入口,从而实现了本技术炭炉可调节燃烧所需空气进风量的目的,满足充分燃烧的需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就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技术炭炉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炭炉放置炭块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图;图4是衬筒和燃烧筒的立体图;图5是设有拉手座的积灰斗立体图;图6是卡簧拉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6所示,一种炭炉,包括积灰斗4、炉外筒1、搁置于炉外筒内的衬筒2和位于衬筒内的燃烧筒3,该衬筒2具有衬筒底板21,燃烧筒3在其筒顶具有敞口30而在其筒底部31具有一次风通风口310,且燃烧筒3的筒底部31与衬筒底板21呈上、下间隔以形成灰膛U,积灰斗4包括积灰斗底盆40和固定在积灰斗底盆其外端的积灰斗门41,积灰斗底盆40位于灰膛U中,积灰斗门41可遮盖灰膛U的入口,其改进点在于:积灰斗底盆40沿其纵深方向至少间隔设置有二凹陷部,衬筒底板21上设置有可供各凹陷部定位卡接的突起210。二凹陷部择一地定位卡接突起210时,积灰斗门41或者遮盖灰膛U的入口或者与灰膛U的入口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如图3,燃烧筒3的筒顶口沿外壁与衬筒2的筒顶口沿外壁之间通过罩环7固定密封,具体采用焊接固定。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衬筒底板21并排设置有一排二个结构相同的突起210,衬筒底板为薄壁结构,突起210从该衬筒底板的底壁朝其顶壁突起;对应地,积灰斗底盆40并排设置有结构相同的凹陷部40-1、40-2,凹陷部40-1有二个(图3仅可见一个),凹陷部40-2有二个(图3仅可见一个),所有凹陷部的结构相同,且均由呈薄壁结构的积灰斗底盆其底壁凹陷形成的,凹陷部40-1离积灰斗门41离远些,而凹陷部40-2则离积灰斗门41离近些,当凹陷部40-2扣接突起210时,积灰斗门41则遮盖住灰膛U的入口,在凹陷部40-1切换扣接突起210时,积灰斗门41与灰膛U的入口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使得稳定的空气从此固定间隔进入灰膛U,以提供燃烧所需足够的空气。燃烧筒3其筒身32的高度与直径之比在1∶1.3~1∶1.7之间。具体实施时,当筒身的高度为100mm时,筒身的直径则为130mm,而当筒身的高度为105mm时,筒身的直径则为157.5mm,又比如筒身的高度为110mm时,筒身的直径则为187mm。经优化设计后,炭炉燃烧稳定、炭火不易熄火,炭火与受热容器间的热交换效率高,炭炉上火快及能快烧、旺烧,且燃烧经济、炭炉不显得笨重。本技术炭炉还包括卡簧拉手5,卡簧拉手具有二个捏手部51、连接所述捏手部51的尾部的过渡弯曲部53以及分别从这二个捏手部的前端向上弯折的二撑腿50,其中,二撑腿50的远端分别朝外弯折形成卡脚52,积灰斗门41在其外壁固定有拉手座6,拉手座由底板部61以及位于该底板部61二侧的相向的二弯曲部组成,二弯曲部分别与底板部61形成卡槽60,二弯曲部的侧壁621分别开设卡孔6210,二弯曲部的弯边622分别设有卡口6220(本实施例呈半圆形),二卡脚52分别可拆地置入对应的卡孔6210中;捏手部51平置时,二撑腿50分别位于对应的卡槽60中;捏手部51向上立起时,二撑腿50分别定位在对应的卡口6220中。如图6所示,沿YY’线,二个捏手部51相对平行且左右对称,二个撑腿50相互平行且左右对称,二个卡脚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炭炉,包括积灰斗、炉外筒、搁置于炉外筒内的衬筒和位于衬筒内的燃烧筒,该衬筒具有衬筒底板,燃烧筒在其筒顶具有敞口而在其筒底部具有一次风通风口,且燃烧筒的筒底部与衬筒底板呈上、下间隔以形成灰膛,积灰斗包括积灰斗底盆和固定在积灰斗底盆其外端的积灰斗门,积灰斗底盆位于灰膛中,积灰斗门可遮盖灰膛的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积灰斗底盆沿其纵深方向至少间隔设置有二凹陷部,衬筒底板上设置有可供各凹陷部定位卡接的突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炭炉,包括积灰斗、炉外筒、搁置于炉外筒内的衬筒和位于衬筒内的燃烧筒,该衬筒具有衬筒底板,燃烧筒在其筒顶具有敞口而在其筒底部具有一次风通风口,且燃烧筒的筒底部与衬筒底板呈上、下间隔以形成灰膛,积灰斗包括积灰斗底盆和固定在积灰斗底盆其外端的积灰斗门,积灰斗底盆位于灰膛中,积灰斗门可遮盖灰膛的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积灰斗底盆沿其纵深方向至少间隔设置有二凹陷部,衬筒底板上设置有可供各凹陷部定位卡接的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炭炉,其特征是燃烧筒其筒身的高度与直径之比在1∶1.3~1∶1.7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惠阳王晨凯沈文筱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惠文美炉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