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炉头、燃烧器及灶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894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炉头、燃烧器及灶具,所述炉头本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进气腔及外环混气腔,所述外环混气腔中设置有用于流通外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外环出气通道,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内环进气腔连通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用于为内环火燃烧提供二次空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该炉头的燃烧器和灶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燃烧器的炉头,内环火所需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连通炉头底部,燃烧时更容易为内环火燃烧提供燃烧充足的所需空气,燃烧更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炉头、燃烧器及灶具
本技术涉及燃气灶燃烧器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炉头、燃烧器及其灶具。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燃气灶的燃烧器,内环火的空气补充能力不足,对内环火进行二次空气补充的全进风燃烧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在炉头内环火燃气通道和外环火燃气通道之间直接开孔,连通灶具底壳,这种结构存在的缺点是脏物容易掉进底壳,不方便清洁。第二种是直接在炉头或分火器外环气道径向开进风孔作为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这种方式缺点是外环火燃烧时会产生高温高压,阻挡内环火所需的二次空气从侧风孔吸入,容易产生黄焰,难以实现大火力。第三种是分火器直接高出盛液盘一定高度,在盛液盘和分火器之间留下一定空间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这种方式缺点是会使得整个燃烧器偏高,燃烧器变的更加复杂,不易一体成型,成本更高,同样也会由于外环火的燃烧产生高温高压,阻挡内环火的二次空气补充的吸入,同样不利于实现燃烧器的大火力及高能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结构的燃烧器的炉头、以及具有该炉头的燃烧器及灶具。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烧器的炉头,所述炉头本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进气腔及外环混气腔,所述外环混气腔中设置有用于流通外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外环出气通道,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内环进气腔连通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用于为内环火燃烧提供二次空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环进气腔内还同轴设置有用于流通内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中心出气通道,所述内环进气腔内设置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的内圆壁与所述中心出气通道的外壁相连,所述环形隔板的外圆壁与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相连。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包括上出气口和下进气口,所述上出气口和下进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上,所述上出气口与所述内环进气腔连通,所述下进气口连通至炉头底部,所述上出气口与下进气口之间的外环混气腔的内壁及与外环混气腔的内壁相连的环形隔板形成上出气口与下进气口之间的挡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炉头还包括中心引射管及外环引射管,所述中心出气通道与所述中心引射管相连通,所述外环出气通道与所述外环引射管相连通。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混气腔包括外环上混气腔及外环下混气腔,所述外环上混气腔与所述外环下混气腔通过间隔板隔开,所述外环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间隔板上,并连通所述外环上混气腔和所述外环下混气腔,所述外环出气通道通过所述外环下混气腔与所述外环引射管连通。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出气通道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多个外环出气通道在所述外环上混气腔中间隔设置并在外环上混气腔的周向上呈圆周分布。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所述多个二次空气补充通道与多个外环出气通道间隔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数目与所述外环出气通道的数目相对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出气通道的数量为1~6个,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数量为1~6个。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炉头。进一步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与中心出气通道相适配的内环火盖以及与外环混气腔适配的外环火盖,所述内环火盖与所述外环火盖上分别设置有火孔。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灶具,包括上述所述的燃烧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燃烧器的炉头,内环火所需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连通炉头底部,燃烧时灶具整机底壳内部属于相对低温区,更容易为内环火燃烧提供燃烧充足的所需空气,燃烧更充分,能够实现更大热负荷或功率,燃烧效率更高,更加节能环保;且内环火二次空气补充通道隐藏于外环燃气通道中,能够避免杂物直接掉进灶具底壳内部,使得灶具外观更美观,更协调,更保洁。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技术上可行的方式组合以产生新的实施方案,只要能够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燃烧器的炉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了图1中的燃烧器的炉头的内部剖面图;图3显示了图1中的炉头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示意图;图4显示了本技术的燃烧器的剖面图;图5显示了图4中的燃烧器的内环火二次空气补充示意图;图6显示了图4中的燃烧器的分解图;图7显示了本技术的灶具的分解图;图8显示了本技术的灶具整机装配图示意图。在图中,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其中,附图标记为:10、灶具底壳;11、炉头本体;12、中心引射管;13、外环引射管;22、外环上混气腔;23、二次空气补充通道;231、上出气口;232、下进气口;24、外环混气腔内壁;25、外环混气腔外壁;26、外环出气通道;31、中心出气通道外壁;32、中心出气通道;41、外环下混气腔;51、外环火盖;61、内环火盖;71、环形隔板;72、内环进气腔;81、灶具面板;91盛液盘、100灶具整机;101锅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烧器的炉头,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该炉头包括炉头本体11,其中炉头本体11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进气腔72及外环混气腔,外环混气腔中设置有用于流通外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外环出气通道26,外环混气腔内壁25上还设有与内环进气腔72连通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26,用于为内环火燃烧提供二次空气。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内环火所需二次空气补充通道连通炉头底部,燃烧时灶具整机底壳内部属于相对低温区,当燃烧器燃烧时,内环火区域产生一定负压,灶具整机底壳内部低温区的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流入内环火燃烧区域,更容易为内环火燃烧提供燃烧充足的所需空气,使得内环火燃烧更充分,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更少,能够实现更大热负荷(功率),提升燃烧效率,节能环保,同时实现更大负荷的目标;且内环火二次空气补充通道隐藏于外环燃气通道中,能够避免杂物直接掉进灶具底壳内部,更加干净、保洁。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内环进气腔72内还同轴设置有用于流通内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中心出气通道32,即中心出气通道外壁31、外环混气腔内壁24和外环混气腔外壁25围绕同一轴心呈环形设置,内环进气腔由中心出气通道外壁31与外环混气腔内壁24围绕形成,内环进气腔72内设置有环形隔板71,环形隔板71的内圆壁与中心出气通道外壁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烧器的炉头,包括炉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本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进气腔及外环混气腔,所述外环混气腔中设置有用于流通外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外环出气通道,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内环进气腔连通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用于为内环火燃烧提供二次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器的炉头,包括炉头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本体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环进气腔及外环混气腔,所述外环混气腔中设置有用于流通外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外环出气通道,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上还设有与所述内环进气腔连通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用于为内环火燃烧提供二次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烧器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进气腔内还同轴设置有用于流通内环火燃烧所需气体的中心出气通道,所述内环进气腔内设置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的内圆壁与所述中心出气通道的外壁相连,所述环形隔板的外圆壁与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包括上出气口和下进气口,所述上出气口和下进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外环混气腔的内壁上,所述上出气口与所述内环进气腔连通,所述下进气口连通至炉头底部,所述上出气口与下进气口之间的外环混气腔的内壁及与外环混气腔的内壁相连的环形隔板形成上出气口与下进气口之间的挡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燃烧器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还包括中心引射管及外环引射管,所述中心出气通道与所述中心引射管相连通,所述外环出气通道与所述外环引射管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混气腔包括外环上混气腔及外环下混气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通段聪聪刘梦茹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