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302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展示盒,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侧的n个中间层、设置在所述中间层上侧的顶层,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模切块、第二模切块,所述中间层包括第三模切块、第四模切块,所述顶层包括第五模切块、第六模切块、插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展示盒,加工时需要的模切次数少,糊盒次数少,能够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展示盒
本技术涉及展示盒
,具体涉及展示盒。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是消费时不仅追求产品的质量,对产品的外观、品牌也会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商家都会在产品的展示盒表面对产品的外观、产品的参数和产品的品牌进行展示。将产品放置在展示盒上,并在插牌上标注出产品的名称型号,就能给用户快速的了解产品。现有的技术的展示盒,如图1所示,包括旧款底座模块4、旧款中间层模块5、旧款顶层模块6三个模块,其中旧款底座模块4被裁切成四个模块,后续组装需要进行四次胶水糊盒,旧款中间层模块5被裁切成三个模块,后续组装需要进行两次胶水糊盒,旧款顶层模块6被裁切成四个模块,后续组装需要进行两次胶水糊盒,整套产品的模切次数需要12次,糊盒次数需要8次,在物料用量、上机印刷、裱坑次数等方面成本较高,加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展示盒,加工时需要的模切次数少,糊盒次数少,能够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展示盒,包括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侧的n个中间层、设置在所述中间层上侧的顶层,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模切块、第二模切块,其中:所述第一模切块上设有第一压痕线,所述第一压痕线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压痕线平行的第二压痕线、第一糊盒线、第三压痕线,所述第一压痕线上设有第一裁切部,所述第一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压痕线、第三压痕线上设有第二裁切部,所述第二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模切块上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糊盒线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糊盒线长度相等的模切槽;所述第二模切块上设有第二糊盒线,所述第二糊盒线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二糊盒线平行的第四压痕线,所述第四压痕线上设有第三裁切部,所述第三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匹配,所述第一糊盒线与所述第二糊盒线重叠;所述中间层包括第三模切块、第四模切块,其中:所述第三模切块上设有第五压痕线、位于所述第五压痕线下侧且与所述第五压痕线平行的第六压痕线、位于所述第六压痕线下侧且与所述第六压痕线平行的第三糊盒线,所述第五压痕线上设有第四裁切部,所述第四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三凸起,所述第六压痕线上设有第五裁切部,所述第五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凸起插入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第四模切块上端边缘设有第四糊盒线,所述第四糊盒线与所述第三糊盒线重叠;所述顶层包括第五模切块、第六模切块、插牌,其中:所述第五模切块上设有第七压痕线、位于所述第七压痕线下侧且与所述第七压痕线平行的第八压痕线、位于所述第八压痕线下侧且与所述第八压痕线平行的第五糊盒线,所述第七压痕线上设有第六裁切部,所述第四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四凹槽,所述第八压痕线上设有第七裁切部,所述第七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五凹槽,所述第三凸起插入所述第五凹槽内;所述第六模切块上端边缘设有第六糊盒线,所述第六糊盒线与所述第五糊盒线重叠;所述插牌下端插入所述第四凹槽内。具体的,所述第一模切块包括第一后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挡板两翼的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挡板上端的第一后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左侧板上下两端的第一左加强板、第一下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右侧板上下两端的第一右加强板、第二下加强板,所述第一后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后挡板折后重叠,所述左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左侧板折后重叠,所述第一右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右侧板折后重叠,所述第一糊盒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后挡板下端边缘。具体的,所述第二模切块包括第一前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挡板两翼的左夹板、右夹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前挡板上下两端的第一底板、前加强板,所述前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前挡板折后重叠,所述第二糊盒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端边缘,所述左夹板夹设于所述第一左侧板与所述第一左加强板之间,所述右夹板夹设于所述第一右侧板与所述第一右加强板之间。具体的,所述第三模切块包括第二后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后挡板四个边的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第二后加强板、第二底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左侧板上下两端的第二左加强板、第三下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右侧板上下两端的第二右加强板、第四下加强板,所述第三糊盒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下端边缘,所述第二左加强板、第二右加强板上设有可插入所述第三凹槽的第四凸起。具体的,所述第四模切块包括第一弯折板、第二弯折板,所述第四糊盒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板上端边缘,所述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边缘还连接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夹设于所述第一弯折板与所述第二弯折板之间,所述第二弯折板下端连接有第五凸起,所述第三糊盒线上设有供所述第五凸起插入的第六凹槽。具体的,所述第五模切块包括第三后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后挡板四个边的第三左侧板、第三右侧板、第三后加强板、第三底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左侧板上下两端的第三左加强板、第五下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三右侧板上下两端的第三右加强板、第六下加强板,所述第五糊盒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底板下端边缘,所述第三左加强板、第三右加强板上设有可插入所述第五凹槽的第六凸起。具体的,所述第六模切块包括第三弯折板、第四弯折板,所述第六糊盒线设置在所述第三弯折板上端边缘,所述第三左侧板、第三右侧板边缘还连接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夹设于所述第三弯折板与所述第四弯折板之间,所述第四弯折板下端连接有第七凸起,所述第五糊盒线上设有供所述第七凸起插入的第七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展示盒,相比现有的展示盒,加工时需要的模切次数从12次减少至7次,糊盒次数从8次减少至3次,在物料用量、上机印刷、裱坑次数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旧款底座模块、旧款中间层模块、旧款顶层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展示盒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的底座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底座的爆炸图。图5为本技术的底座摊开后的平面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中间层的立体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的中间层的爆炸图。图8为本技术的中间层摊开后的平面结构图。图9为本技术的顶层的立体结构图。图10为本技术的顶层的爆炸图。图11为本技术的顶层摊开后的平面结构图。附图标记为:底座1、第一模切块11、第一后挡板111、第一左侧板112、第一右侧板113、第一后加强板114、第一左加强板115、第一下加强板116、第一右加强板117、第二下加强板118、第二模切块12、第一前挡板121、左夹板122、右夹板123、第一底板124、前加强板125、第一压痕线101、第二压痕线102、第一糊盒线103、第三压痕线104、第一凸起105、第一凹槽106、第二凸起107、模切槽108、第二糊盒线109、第四压痕线1010、第二凹槽1011、中间层2、第三模切块21、第二后挡板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展示盒,包括底座(1)、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侧的n个中间层(2)、设置在所述中间层(2)上侧的顶层(3),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特征在于:/n所述底座(1)包括第一模切块(11)、第二模切块(12),其中:/n所述第一模切块(11)上设有第一压痕线(101),所述第一压痕线(101)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压痕线(101)平行的第二压痕线(102)、第一糊盒线(103)、第三压痕线(104),所述第一压痕线(101)上设有第一裁切部,所述第一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一凸起(105),所述第二压痕线(102)、第三压痕线(104)上设有第二裁切部,所述第二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一凹槽(106),所述第一模切块(11)上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06)相配合的第二凸起(107),所述第一糊盒线(103)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糊盒线(103)长度相等的模切槽(108);/n所述第二模切块(12)上设有第二糊盒线(109),所述第二糊盒线(109)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二糊盒线(109)平行的第四压痕线(1010),所述第四压痕线(1010)上设有第三裁切部,所述第三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二凹槽(1011),所述第二凹槽(1011)与所述第二凸起(107)相匹配,所述第一糊盒线(103)与所述第二糊盒线(109)重叠;/n所述中间层(2)包括第三模切块(21)、第四模切块(22),其中:/n所述第三模切块(21)上设有第五压痕线(201)、位于所述第五压痕线(201)下侧且与所述第五压痕线(201)平行的第六压痕线(202)、位于所述第六压痕线(202)下侧且与所述第六压痕线(202)平行的第三糊盒线(203),所述第五压痕线(201)上设有第四裁切部,所述第四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三凸起(204),所述第六压痕线(202)上设有第五裁切部,所述第五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三凹槽(205),所述第一凸起(105)插入所述第三凹槽(205)内;/n所述第四模切块(22)上端边缘设有第四糊盒线(206),所述第四糊盒线与所述第三糊盒线(203)重叠;/n所述顶层(3)包括第五模切块(31)、第六模切块(32)、插牌(33),其中:/n所述第五模切块(31)上设有第七压痕线(301)、位于所述第七压痕线(301)下侧且与所述第七压痕线(301)平行的第八压痕线(302)、位于所述第八压痕线(302)下侧且与所述第八压痕线(302)平行的第五糊盒线(303),所述第七压痕线(301)上设有第六裁切部,所述第四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四凹槽(304),所述第八压痕线(302)上设有第七裁切部,所述第七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五凹槽(305),所述第三凸起(204)插入所述第五凹槽(305)内;/n所述第六模切块(32)上端边缘设有第六糊盒线(306),所述第六糊盒线(306)与所述第五糊盒线(303)重叠;/n所述插牌(33)下端插入所述第四凹槽(304)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展示盒,包括底座(1)、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侧的n个中间层(2)、设置在所述中间层(2)上侧的顶层(3),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1)包括第一模切块(11)、第二模切块(12),其中:
所述第一模切块(11)上设有第一压痕线(101),所述第一压痕线(101)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压痕线(101)平行的第二压痕线(102)、第一糊盒线(103)、第三压痕线(104),所述第一压痕线(101)上设有第一裁切部,所述第一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一凸起(105),所述第二压痕线(102)、第三压痕线(104)上设有第二裁切部,所述第二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一凹槽(106),所述第一模切块(11)上端连接有与所述第一凹槽(106)相配合的第二凸起(107),所述第一糊盒线(103)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一糊盒线(103)长度相等的模切槽(108);
所述第二模切块(12)上设有第二糊盒线(109),所述第二糊盒线(109)下侧设有与所述第二糊盒线(109)平行的第四压痕线(1010),所述第四压痕线(1010)上设有第三裁切部,所述第三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二凹槽(1011),所述第二凹槽(1011)与所述第二凸起(107)相匹配,所述第一糊盒线(103)与所述第二糊盒线(109)重叠;
所述中间层(2)包括第三模切块(21)、第四模切块(22),其中:
所述第三模切块(21)上设有第五压痕线(201)、位于所述第五压痕线(201)下侧且与所述第五压痕线(201)平行的第六压痕线(202)、位于所述第六压痕线(202)下侧且与所述第六压痕线(202)平行的第三糊盒线(203),所述第五压痕线(201)上设有第四裁切部,所述第四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三凸起(204),所述第六压痕线(202)上设有第五裁切部,所述第五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三凹槽(205),所述第一凸起(105)插入所述第三凹槽(205)内;
所述第四模切块(22)上端边缘设有第四糊盒线(206),所述第四糊盒线与所述第三糊盒线(203)重叠;
所述顶层(3)包括第五模切块(31)、第六模切块(32)、插牌(33),其中:
所述第五模切块(31)上设有第七压痕线(301)、位于所述第七压痕线(301)下侧且与所述第七压痕线(301)平行的第八压痕线(302)、位于所述第八压痕线(302)下侧且与所述第八压痕线(302)平行的第五糊盒线(303),所述第七压痕线(301)上设有第六裁切部,所述第四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四凹槽(304),所述第八压痕线(302)上设有第七裁切部,所述第七裁切部经过弯折后形成第五凹槽(305),所述第三凸起(204)插入所述第五凹槽(305)内;
所述第六模切块(32)上端边缘设有第六糊盒线(306),所述第六糊盒线(306)与所述第五糊盒线(303)重叠;
所述插牌(33)下端插入所述第四凹槽(30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展示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切块(11)包括第一后挡板(111)、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挡板(111)两翼的第一左侧板(112)、第一右侧板(113)、连接在所述第一后挡板(111)上端的第一后加强板(114)、连接在所述第一左侧板(112)上下两端的第一左加强板(115)、第一下加强板(116)、连接在所述第一右侧板(113)上下两端的第一右加强板(117)、第二下加强板(118),所述第一后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小平汤显倦郭相满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至美环保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