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如玉专利>正文

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1065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44
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包括电源、遮光罩、激光笔、菲涅尔透镜和地球仪,遮光罩右侧设有开口,电源设置在遮光罩内部中心,电源设置在菲涅尔透镜的焦点上;所述地球仪包括球体、框架、底座和墨笔,球体活动设置在框架上;框架设置在底座上,框架上设有墨笔,框架下部设有滑槽,底座的顶端可在滑槽内滑动,滑槽内依次设有夏至位、春秋分位、冬至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整体装置简单,却能直观地显示地球自转公转导致的昼夜交替、四季变换下的南北回归线内太阳直射点的轨迹变换、南北极圈内的极昼极夜现象、昼夜晨昏线的显示以及与南北极圈的位置关系等地理现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加深对此抽象知识的理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
本技术涉及教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
技术介绍
在中学教学或科普宣传的过程中,有关于天文地理中的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的地理现象的解释过于抽象,例如包含晨昏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等,因此需要一种演示操作仪用来供讲解学习或宣传用。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来解决,接下来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阐述。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遮光罩、激光笔、菲涅尔透镜和地球仪,遮光罩右侧设有开口,电源设置在遮光罩内部中心,电源产生的光束将从开口射向菲涅尔透镜,电源设置在菲涅尔透镜的焦点上;遮光罩内侧刷有黑漆,菲涅尔透镜产生的平行光射向地球仪;所述地球仪包括球体、框架、底座和墨笔,所述球体与框架连接,球体的转轴贯穿球体的中心;框架设置在底座上,框架上设有墨笔,框架下部设有滑槽,底座的顶端可在滑槽内滑动,滑槽内设有三个固定位,最左侧为夏至位,中间为春秋分位,最右侧为冬至位。当底座位于夏至位时,此时转轴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3.26°,模拟黄赤交角,此时地球仪模拟的地球的夏至时节;当底座位于春秋分位时,此时转轴竖直,此时地球仪模拟的时地球的春分以及秋分时节;当底座位于冬至位时,此时转轴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设置为23.26°,模拟黄赤交角,此时地球仪模拟的地球的冬至时节。遮光罩开口的相对一侧设有激光笔,将激光笔射向菲涅尔透镜,调节菲涅尔透镜,使得菲涅尔透镜的中心对准激光点,此时激光束依旧经过菲涅尔透镜的中心射出,并照射在地球仪上。对于位置的校准,将地球仪的框架移动到春秋分位,此时激光束折射在球体上的位置即模拟的太阳折射点,调节地球仪的位置,使得激光束投射在球体的最大径上,完成安装位置的校验。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整体装置简单,却能直观地显示地球自转公转导致的昼夜交替、四季变换下的南北回归线内太阳直射点的轨迹变换、南北极圈内的极昼极夜现象、昼夜晨昏线的显示以及与南北极圈的位置关系等地理现象,能使得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对此抽象知识的理解。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的地球仪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校准示意图;图4:本技术模拟冬至时节的模拟示意图;图5:本技术模拟春分以及秋分时节的模拟示意图;图6:本技术模拟夏至时节的模拟示意图;图7:本技术模拟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的模拟示意图;图8:本技术模拟冬至日地球晨昏线位置情况的模拟示意图;图中:电源1、激光笔2、遮光罩3、菲涅尔透镜4、地球仪5、球体51、框架52、转轴53、底座54、墨笔55、滑槽56、夏至位57、春秋分位58、冬至位59、南回归线510、南极圈511、赤道513、北极圈512、北回归线514、轨迹线515、晨昏线516、电机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的实施例做具体阐述。值得说明的是,说明书附图中的阴影部分为始终不发光的部位,也即始终不被光线照射的部位。如附图1所示,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包括:电源1、遮光罩3、激光笔2、菲涅尔透镜4和地球仪5,遮光罩3右侧设有开口,电源1设置在遮光罩3内部中心,电源1产生的光束将从开口射向菲涅尔透镜4,电源1设置在菲涅尔透镜4的焦点上,电源1产生的光束透过菲涅尔透镜4形成平行光束,模拟平行的太阳光;遮光罩3内侧刷有黑漆,吸收电源1发射的光,不产生反射光束,避免发出不经过菲涅尔透镜4的焦点的光束射向菲涅尔透镜4,进而产生非平行光束;菲涅尔透镜4产生的平行光射向地球仪5,模拟平行的太阳光直射在地球表面。如图2所示,地球仪5包括球体51、框架52、底座54和墨笔55;所述球体51与框架52连接,球体51的转轴53贯穿球体51的中心,球体51可绕着转轴53旋转,转轴53相当于地球自转的转轴,模拟地球的自转。框架52设置在底座54上,框架52上设有墨笔55,框架52下部设有滑槽56,底座54的顶端可在滑槽56内滑动,使用时底座54位置不动,框架52移动,从而使得转轴53与平行光的夹角变化,模拟一年四季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自转轴的变化;滑槽56内设有三个固定位,最左侧为夏至位57,中间为春秋分位58,最右侧为冬至位59。当底座54位于夏至位57时,此时转轴53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23.26°,模拟黄赤交角,此时地球仪5模拟的地球的夏至时节;当底座54位于春秋分位58时,此时转轴53竖直,此时地球仪5模拟的时地球的春分以及秋分时节;当底座54位于冬至位59时,此时转轴53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设置为23.26°,模拟黄赤交角,此时地球仪5模拟的地球的冬至时节。为提高模拟装置的精确性,需对菲涅尔透镜4、玻璃罩5和地球仪5的位置进行精确的调节设置。如图3所示,在遮光罩3开口的相对一侧设有激光笔2,将激光笔2射向菲涅尔透镜4,调节菲涅尔透镜4,使得菲涅尔透镜4的中心对准激光点,此时激光束依旧经过菲涅尔透镜4的中心射出。将地球仪5的框架52移动到春秋分位58,此时激光束折射在球体51上的位置即模拟的太阳折射点,根据地理常识可知,春秋分位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即球体51的最大径上,调节地球仪5的位置,使得激光束投射在球体51的最大径上,完成安装位置的校验。如附图4所示,模拟地球的冬至时节,此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处于冬季;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511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处于夏季。此时,可将框架52位于冬至位59,转轴53与竖向所夹得角为23.26°(即黄赤交角),在开启电源1后,平行光直射在地球仪5上,可以看出,球体51顶部有一块不被照亮区域,即接收不到光束的区域,并且旋转球体,这块区域始终接收不到光束。在球体51上部正对面向光束的一侧,有一个发光区域的最高点,用墨笔55的笔头点住此点,旋转球体51,逐步可得一条位于球体51上部的圆,即模拟地球的北极圈512。北极圈512内,随着球体51的自转,始终接收不到光束,即模拟地球在冬至时节北极圈内的极夜现象。同时,在球体51的另一端,可以发现,有一块区域始终处于光束的照射下,不论球体51是否旋转,在球体51下半部背对光束的一侧,有一个不被照亮区域的最低点,用墨笔55的笔头点住此点,旋转球体51,逐步可得一条位于球体51上部的圆,即模拟地球的南极圈511。北极圈511内,始终处于光束照射下,即模拟地球在冬至时节南极圈内的极昼现象。关闭电源1,将电源1旋转180°,打开激光笔2,此时可以在球体51上发现激光点,用墨笔55的笔头点在激光点位置,旋转球体51,墨笔55逐步描绘出激光点的移动位置,最终得到一个圆。激光点模拟的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可以发现,当框架52处于冬至位59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1)、遮光罩(3)、菲涅尔透镜(4)和地球仪(5),遮光罩(3)右侧设有开口,电源(1)设置在遮光罩(3)内部中心,电源(1)产生的光束将从开口射向菲涅尔透镜(4),电源(1)设置在菲涅尔透镜(4)的焦点上;遮光罩(3)内侧刷有黑漆,菲涅尔透镜(4)产生的平行光射向地球仪(5);/n所述地球仪(5)包括球体(51)、框架(52)、底座(54)和墨笔(55),所述球体(51)与框架(52)连接,球体(51)的转轴(53)贯穿球体(51)的中心;框架(52)设置在底座(54)上,框架(52)上设有墨笔(55),框架(52)下部设有滑槽(56),底座(54)的顶端可在滑槽(56)内滑动,滑槽(56)内设有三个固定位,最左侧为夏至位(57),中间为春秋分位(58),最右侧为冬至位(5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演示四季变换的操作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1)、遮光罩(3)、菲涅尔透镜(4)和地球仪(5),遮光罩(3)右侧设有开口,电源(1)设置在遮光罩(3)内部中心,电源(1)产生的光束将从开口射向菲涅尔透镜(4),电源(1)设置在菲涅尔透镜(4)的焦点上;遮光罩(3)内侧刷有黑漆,菲涅尔透镜(4)产生的平行光射向地球仪(5);
所述地球仪(5)包括球体(51)、框架(52)、底座(54)和墨笔(55),所述球体(51)与框架(52)连接,球体(51)的转轴(53)贯穿球体(51)的中心;框架(52)设置在底座(54)上,框架(52)上设有墨笔(55),框架(52)下部设有滑槽(56),底座(54)的顶端可在滑槽(56)内滑动,滑槽(56)内设有三个固定位,最左侧为夏至位(57),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如玉
申请(专利权)人:严如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