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4546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包括分离外壳、分离内壳和端壁,端壁的下底面与分离外壳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空隙,分离外壳的底端设置有反导叶盖板,反导叶盖板上的内侧设置有反导叶,反导叶呈螺旋状等距分布在反导叶盖板上;端壁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通孔上套设有液体出口环,液体出口环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旋流板;分离外壳的底端中心处设置有液体出口,液体出口的直径小于液体出口环的直径;分离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外气液出口,分离内壳上设置有与外气液出口相适应的内气液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与带气液分离器的泵盖配合使用,无需单独设置气液分离器,结构简单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
本技术涉及自吸泵
,尤其是涉及一种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
技术介绍
自吸泵在泵启动前不需灌水(仅需于安装后第一次启动时向泵壳中灌水,无需向进水管中灌水),自吸泵启动后叶轮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叶轮流道内的液体会向外排出,这样叶轮的入口就形成了真空,与叶轮入口相连通的泵入口管道内的空气进入泵内,与泵腔内的液体混合,经叶轮排出至泵腔上部的气液分离室,气体和液体分离后,气体由泵的出水管道排出,液体比重较大,下沉后经回流孔回到叶轮入口,继续与泵入口管道内的空气相混合,如此反复循环,逐渐将泵入口管道内的空气排净,实现正常的抽水工况。自吸泵与传统的离心泵相比,使用操作简单,不但省去了启动前向入口管内灌注大量引水的麻烦,也省去了进水管底阀,减少了进水阻力,减少能量损失。自吸泵的结构与普通离心泵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都具有泵壳、增压室、叶轮、马达等。但是,自吸泵为了实现自吸功能,泵壳内必须能储存足够量的水。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传统离心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改造成自吸泵是业界共同关注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其特征在于:/n包括分离外壳、设置在所述分离外壳里侧壁上的分离内壳和设置在所述分离内壳底部的端壁,所述端壁的下底面与所述分离外壳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分离外壳的底端设置有反导叶盖板,所述反导叶盖板上的内侧设置有反导叶,所述反导叶呈螺旋状等距分布在所述反导叶盖板上;/n所述端壁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上套设有液体出口环,所述液体出口环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旋流板;/n所述分离外壳的底端中心处设置有液体出口,所述液体出口的直径小于所述液体出口环的直径;/n所述分离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外气液出口,所述分离内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外气液出口相适应的内气液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离外壳、设置在所述分离外壳里侧壁上的分离内壳和设置在所述分离内壳底部的端壁,所述端壁的下底面与所述分离外壳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分离外壳的底端设置有反导叶盖板,所述反导叶盖板上的内侧设置有反导叶,所述反导叶呈螺旋状等距分布在所述反导叶盖板上;
所述端壁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上套设有液体出口环,所述液体出口环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旋流板;
所述分离外壳的底端中心处设置有液体出口,所述液体出口的直径小于所述液体出口环的直径;
所述分离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外气液出口,所述分离内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外气液出口相适应的内气液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自吸泵用出水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外壳由侧壁和底板组成,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壁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显卓严日校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凌霄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