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0205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2
一种隧道交通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控制装置,具体是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属于交通控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中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智能测检淹没深度系统部分(安装在隧道中地势最低洼的地方)、预警智控部分(隧道入口处)和连接部分(双重气动管)。此方法简洁实时,控制方便、无需电源,不仅满足城区道路隧道控制要求,也能满足偏远地区下沉式道路控制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隧道交通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控制装置,具体是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属于交通控制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道路立体化越来越多,许多立体交通中都有下沉式隧道,而下沉式隧道由于其高程低于正常路面,当出现极端天气、附近预埋水管破裂等情况时,雨水就会流进隧道,阻碍交通,不能保障车辆、行人安全通过,如不能及时关闭隧道入口,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而目前这类隧道的交通控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动系统(传感器、电路、控制器、电动道闸)控制;另一种是人工移动路障控制。这两类方法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极端天气失电时、夜间突然隧道大量进水时,均无法及时有效的对隧道交通进行控制。2012年7月21日,北京境内遇上了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北京广渠门桥下积水深达4米,5辆汽车被困水中,其中一辆越野车车主——来自江苏常州的小伙子不幸溺水身亡,7月21日晚上7点左右,已经下班回家的丁志健,突然接到单位“有事”的电话,就立即开车回单位。在经过广渠门桥下时,因路面严重积水,汽车熄火,和其他车辆一起困在水中。由于桥下地势低洼,积水迅速上涨到3米多,并将他的越野车淹没,丁志健怎么都打不开车门。危急之下,丁志健想尽办法自救,还用头去撞玻璃;但头都破掉了,也没有撞得开。这样的近年来频发的案例,用生命为代价让我们意识到现在广泛运用于交通中的电子道闸和人工道闸都有很大的缺陷。电子道闸电控系统由于在暴雨环境下,常常缺乏稳定性,而人工道闸又缺乏及时性,所以技术一种不依靠于电源的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的无电智能控制(装置)方法,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适应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状态下,及时有效、方便快捷的控制新方法,即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本技术安装使用方便快捷。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在下沉式隧道设置的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在隧道入口处设置的智控系统、由智控系统控制的交通控制道闸杆以及连接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智控系统的双重连接气动管;所述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包括设置于隧道集水池、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所述智控系统包括浮体、浮体连接杆、转向连接件、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以及隧道入口的道闸控制箱;所述隧道集水池设置于下沉式隧道路面底部,并与下沉式隧道路面低洼处位置对应;所述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固定于隧道集水池内壁,其桶口向下,以便淹没在隧道集水池积水中;所述交通控制道闸杆的端部铰接于所述道闸控制箱,所述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固定于道闸控制箱内,所述浮体浮于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内液体,所述浮体的顶部连接浮体连接杆,所述转向连接件的中部位置与道闸控制箱内壁固定,作为支点,其两端分别与浮体连接杆、交通控制道闸杆的端部铰接;所述双重连接气动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顶部、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顶部。优选的,所述智控系统还包括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所述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固定于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内,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的底部与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浮球置于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内,所述双重连接气动管连接于所述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顶部。优选的,所述转向连接件由直杆、弧形杆连接而成,直杆、弧形杆的连接点为支点。当隧道积水通过下沉式隧道排水集水池进口形成下落的水体掉入隧道集水池内时,隧道集水池内水位上升,固定在隧道集水池内壁面的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内气压增加,其压力通过双重连接气动管传到至隧道入口处道闸控制箱内;当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内液体在气压的作用下,固定在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内的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内水位上升,浮体推动浮体连接杆上升,其后,利用杠杆原理,转向连接件推动交通控制道闸杆放下,对隧道入口进行交通封闭控制;反之,集水池内水位下降,气压减小,浮体下落,道闸杆自动上升,打开隧道入口控制。本技术涉及雨水将交通隧道淹没时如何及时控制交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技术装置中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智能测检淹没深度系统部分(安装在隧道中地势最低洼的地方)、预警智控部分(隧道入口处)和连接部分(双重气动管)。此方法简洁实时,控制方便、无需电源,不仅满足城区道路隧道控制要求,也能满足偏远地区下沉式道路控制需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优点:(1)采用稳定可靠的机械和气动技术,确保在暴雨期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等非常环境下,本技术能对隧道入口交通进行控制,尤其相比较于电子预警系统,本技术排除了雨水期电子系统稳定性较差产生的预警控制可靠度的影响;(2)采用的装置成本都比较低,整体性价比高,安全系数高;(3)适用性广泛(使用限制条件少),包括已建和在建的道路路段,尤其一些桥下有复杂结构的地方本技术装置都可工作;(4)本技术装置避免了在非常情况下人为操作出现的不及时性,采取智能自动控制方式,减少了极度天气下意外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剖视图;图2是智能测检淹没深度系统结构图;图3是智控系统结构图;图中:1-下沉式隧道;2-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3-双重连接气动管;4-隧道上层道路;5-隧道入口处智控系统;6-隧道集水池;7-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8-集水池积水;9-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固定装置;10-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气动管连接件;11-下落的水体;12-下沉式隧道路面;13-下沉式隧道排水集水池进口;14-交通控制道闸杆;15-道闸杆转动铰;16-固结铰;17-转向连接件;18-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19-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固定装置;20-隧道入口道闸控制箱;21-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内液体;22-浮体;23-道口智能感知浮体定位桶;24-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气动管连接件;25-浮体连接杆;26-浮体连接杆与转向连接件的连接铰;27-转向连接件的支点。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是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剖视图,在隧道上层道路4下方的下沉式隧道1,其低洼处集水池内安装有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2,淹没情况通过双重连接气动管3,传导到隧道入口处智控系统部分5中,对隧道交通据其内淹没水深进行控制,当隧道内水深不能满足安全通行要求时,入口处的道闸自动放下,禁止车辆等入内。具体的,图2是智能测检淹没深度系统部分2结构图,在下沉式隧道路面12下方(偏道路边缘),设有隧道集水池6,池内通过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固定装置9,将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7固定在集水池6的适宜高度的壁面上(高度进行简单调试即可),工作时,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7下方开口淹没在集水池积水8中,将双重连接气动管3通过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气动管连接件10连接到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在下沉式隧道(1)设置的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在隧道入口处设置的智控系统(5)、由智控系统控制的交通控制道闸杆(14)以及连接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智控系统的双重连接气动管(3);所述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包括设置于隧道集水池(6)、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7);所述智控系统包括浮体(22)、浮体连接杆(25)、转向连接件(17)、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18)以及隧道入口的道闸控制箱(20);/n所述隧道集水池(6)设置于下沉式隧道路面底部,并与下沉式隧道路面低洼处位置对应;所述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7)固定于隧道集水池内壁,其桶口向下,以便淹没在隧道集水池积水中;所述交通控制道闸杆的端部铰接于所述道闸控制箱,所述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18)固定于道闸控制箱内,所述浮体(22)浮于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内液体,所述浮体的顶部连接浮体连接杆(25),所述转向连接件(17)的中部位置与道闸控制箱内壁固定,作为支点(27),其两端分别与浮体连接杆、交通控制道闸杆的端部铰接;所述双重连接气动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18)顶部、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7)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隧道交通雨水淹没时无电智能控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在下沉式隧道(1)设置的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在隧道入口处设置的智控系统(5)、由智控系统控制的交通控制道闸杆(14)以及连接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智控系统的双重连接气动管(3);所述智能检测淹没深度系统包括设置于隧道集水池(6)、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7);所述智控系统包括浮体(22)、浮体连接杆(25)、转向连接件(17)、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18)以及隧道入口的道闸控制箱(20);
所述隧道集水池(6)设置于下沉式隧道路面底部,并与下沉式隧道路面低洼处位置对应;所述淹没水深感知气压桶(7)固定于隧道集水池内壁,其桶口向下,以便淹没在隧道集水池积水中;所述交通控制道闸杆的端部铰接于所述道闸控制箱,所述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18)固定于道闸控制箱内,所述浮体(22)浮于淹没深度道口感知转化器箱体内液体,所述浮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斌杨旭鲁儒郑雅珍段元锋葛秉青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