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019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种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包括主絮凝机构和絮凝剂投放机构,第一筛板安装在进水管与第一导污弯管的连接端内部一侧,可进行初步处理,便于后面絮凝,降低下一级絮凝负载量,旋转叶焊接在转轴的上端两侧,旋转叶的上端低于保护罩的下侧面,将进入的絮凝剂进行分散式洒落,便于与污水进行均匀混合絮凝,提高絮凝效果,输送叶焊接在旋转叶的下端两侧,输送叶呈螺旋状,可将絮凝物向下进行不断输送,避免絮凝物堆积,进一步提高絮凝效果,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的上面高于排水管的内腔上侧,中间挡板分别安装在絮凝仓内腔相对的侧面中部,使得污水可在絮凝仓内呈S形流动,使得与絮凝剂混合均匀,进一步提高絮凝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
本技术涉及水质浄化设备
,具体为一种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
技术介绍
水处理的方式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及生物处理。人类进行水处理的方式已经有相当多年历史,物理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利用吸附或阻隔方式,将水中的杂质排除在外,吸附方式中较重要者为以活性炭进行吸附,阻隔方法则是将水通过滤材,让体积较大的杂质无法通过,进而获得较为干净的水。另外,物理方法也包括沉淀法,就是让比重较小的杂质浮于水面捞出,或是比重较大的杂质沉淀于下,进而取得。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物质,或是将杂质集中,历史最久的化学处理方法应该可以算是用明矾加入水中,水中杂质集合后,体积变大,便可用过滤法,将杂质去除。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质处理设备更加完善,设备也更加系统化,在处理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水杂质进行絮凝。现如今的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没有对应的初级处理机构,絮凝效果单一,效果差的问题。为解决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没有对应的初级处理机构,絮凝效果单一,效果差的问题。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包括主絮凝机构(1)和絮凝剂投放机构(2),絮凝剂投放机构(2)安装在主絮凝机构(1)的上端,且贯穿主絮凝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絮凝机构(1)包括进水管(11)、第一筛板(12)、絮凝仓(13)、第一挡板(14)、中间挡板(15)、第二挡板(16)、排水管(17)、第一导污弯管(18)、导污主管(19)、第一导污管(110)、第二导污管(111)、第三导污管(112)、第二导污弯管(113)、第二筛板(114)和回水管(115),所述进水管(11)安装在絮凝仓(13)的一侧下端中部,第一筛板(12)安装在进水管(11)与第一导污弯管(18)的连接端内部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质浄化用生态修复机构,包括主絮凝机构(1)和絮凝剂投放机构(2),絮凝剂投放机构(2)安装在主絮凝机构(1)的上端,且贯穿主絮凝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絮凝机构(1)包括进水管(11)、第一筛板(12)、絮凝仓(13)、第一挡板(14)、中间挡板(15)、第二挡板(16)、排水管(17)、第一导污弯管(18)、导污主管(19)、第一导污管(110)、第二导污管(111)、第三导污管(112)、第二导污弯管(113)、第二筛板(114)和回水管(115),所述进水管(11)安装在絮凝仓(13)的一侧下端中部,第一筛板(12)安装在进水管(11)与第一导污弯管(18)的连接端内部一侧,第一挡板(14)安装在絮凝仓(13)的内腔下端,中间挡板(15)安装在絮凝仓(13)内腔相对的侧面中部,第二挡板(16)安装在絮凝仓(13)内腔远离第一挡板(14)的一侧下端,排水管(17)安装在絮凝仓(13)的另一侧上端中部,第一导污弯管(18)的一端安装在进水管(11)的下端,导污主管(19)的一端与第一导污弯管(18)另一端连接,第一导污管(110)的一端与絮凝仓(13)的下端一侧连接,另一端与导污主管(19)连接,第二导污管(111)的一侧安装在絮凝仓(13)的下端中部一侧,另一端与导污主管(19)连接,第三导污管(112)的一端与絮凝仓(13)远离第一导污管(110)的下端一侧连接,另一端与导污主管(19)连接,第二导污弯管(113)在靠近第三导污管(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王宏伟吴建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虎翼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