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及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9861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及其方法,属于加速器液位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下水槽、液位控制器和若干电极组,下水槽内具备循环水,液位控制器设于下水槽的顶部,若干电极组分别设于下水槽内,若干电极组分别与液位控制器电连接,每一电极组均包括:铅层和电极棒,电极棒设于铅层内,且铅层与电极棒之间形成真空层,电极棒与液位控制器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束下水位进行监控,可以表征四种状态:缺水、溢水、正在加水、没有加水,同时将不同状态的液位引至中控室实现自动化联锁,液位低补水,液位高停水,更加高效和节约循环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加速器液位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都采用常开循环水,即一边进水一边溢流的方式,没有专门控制器来控制水槽内的液位,如果采用常规的液位控制器又不能适应电子辐射的特殊环境,无法正常工作,常规的控制器采用单一材料的电极棒,抗辐照性能差,同时在电子束影响下会导致电极棒升温,通过电极棒的热传导对控制器造成损害。现有技术上,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采用一边进水一边溢流的方式无法对水位进行监控,若液位过低会使束下温度上升,破环混凝土层,易引发火灾,若液位过高造成溢流,被照射的循环水作为带电导体若接触到迷道内输运线可能导致触电,存在安全隐患,且一直进水存在浪费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及其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包括:下水槽,所述下水槽内具备循环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下水槽,所述下水槽内具备循环水;/n液位控制器,所述液位控制器设于所述下水槽的顶部;/n若干电极组,若干所述电极组分别设于所述下水槽内,若干所述电极组分别与所述液位控制器电连接,每一所述电极组均包括:铅层和电极,所述电极设于所述铅层内,且所述铅层与所述电极之间形成真空层,所述电极与所述液位控制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水槽,所述下水槽内具备循环水;
液位控制器,所述液位控制器设于所述下水槽的顶部;
若干电极组,若干所述电极组分别设于所述下水槽内,若干所述电极组分别与所述液位控制器电连接,每一所述电极组均包括:铅层和电极,所述电极设于所述铅层内,且所述铅层与所述电极之间形成真空层,所述电极与所述液位控制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电极组包括:溢水电极组、补水电极组和状态电极组,所述补水电极组的检测点至所述下水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状态电极组的检测点至所述下水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溢水电极组的检测点至所述下水槽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所述溢水电极组用于检测所述下水槽内的所述循环水是否处于溢水状态,所述补水电极组用于检测所述下水槽内的所述循环水是否处于需要补水的状态,所述状态电极组用于检测所述下水槽内是否处于正在加入所述循环水的状态或者正在消耗所述循环水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铅层内的底部与所述电极的底部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保护壳和控制器固定件,所述控制器保护壳通过控制器固定件设于所述下水槽的顶部,所述液位控制器设于所述控制器保护壳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电子加速器束下水槽循环水自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控室和进水电磁阀,所述中控室分别与所述液位控制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封淼伟谭松清高宁单云张海龙黄敬松王复涛赵平叶斌王凤涛徐粒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高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