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520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包括救生艇主体,救生艇主体由船头、船身和船尾一体成型,船头设有上侧设有红外生命探测仪和成像处理模块,船身两侧下端设有尼龙绳,尼龙绳连接有泡沫浮球,船头和船身下侧设有第一浮板,船尾内部设有空腔,空腔内部设有信号接收模块、运动控制模块和蓄电池,船尾下侧设有推进机构,推进机构下侧设有第二浮板,信号接收模块通信连接有远程控制端,成像处理模块通信连接有远程显示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
本技术属于救生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
技术介绍
目前当在江河中救治落水者时,通常要在此恶劣环境或者危险区域内进行救人工作,对船舶上的救援人员会产生很大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危险,尤其是在夜间施救时,搜救不便,由此救援工作就很难展开,延误救援时机,使落水者不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以解决当在江河中救治落水者时,通常要在此恶劣环境或者危险区域内进行救人工作,对船舶上的救援人员会产生很大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危险,尤其是在夜间施救时,搜救不便,由此救援工作就很难展开,延误救援时机,使落水者不能够及时得到救治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包括救生艇主体,所述救生艇主体由船头、船身和船尾一体成型,所述船头设有上侧设有红外生命探测仪和成像处理模块,所述船身两侧下端沿长度方向均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尼龙绳,所述尼龙绳固定连接有泡沫浮球,所述船头和船身下侧设有第一浮板,所述船尾内部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设有信号接收模块、运动控制模块和蓄电池,所述船尾下侧设有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下侧设有第二浮板,所述蓄电池分别与红外生命探测仪、成像处理模块、信号接收模块和运动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信号输出端与运动控制模块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运动控制模块控制输出端与推进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红外生命探测仪数据输出端与成像处理模块数据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通信连接有远程控制端,所述成像处理模块通信连接有远程显示端。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将救生艇送入水中,通过第一浮板和第二浮板能够使救生艇浮于水面,蓄电池用于为救生艇上的用电设备供电;救援人员通过远程控制端发出运动控制指令对救生艇进行操纵,船尾内部空腔中的信号接收模块接收运动控制指令后,由运动控制模块控制推进机构进行相应的运动,从而在水面搜寻落水者;船头设置的红外生命探测仪采用主动红外摄像技术,能够利用特制的红外灯产生红外辐射,产生人眼看不见而普通摄像机能捕捉到的红外光,辐射照明景物和环境,具有夜视功能,再通过成像处理模块能够将红外生命探测仪探测的图像进行处理并发送至远程显示端,使救援人员能够快速查看到落水者的位置从而通过远程控制端控制救生艇接近落水者,从而能够避免了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危险,救援工作方便开展,同时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能够进行搜救,不会延误搜救时机;救生艇靠近落水者后,落水者即可抱住船身两侧设置的泡沫浮球防止沉入水中,然后落水者可顺着尼龙绳的方向靠近船身,最后爬上船身即可;本技术解决了当在江河中救治落水者时,通常要在此恶劣环境或者危险区域内进行救人工作,对船舶上的救援人员会产生很大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危险,尤其是在夜间施救时,搜救不便,由此救援工作就很难展开,延误救援时机,使落水者不能够及时得到救治的问题。进一步限定,所述推进机构包括有设置于船尾底部的制动箱,所述制动箱内部设有推进机箱、左转机箱和右转机箱,所述推进机箱、左转机箱和右转机箱内部均设有电机,所述推进机箱、左转机箱和右转机箱的电机分别设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分别固定连接有推进螺旋桨、左转螺旋桨和右转螺旋桨,所述运动控制模块分别与推进机箱、左转机箱和右转机箱的电机电性连接。这样的结构,使推进机构的结构简单,通过运动控制模块能够控制推进机箱、左转机箱和右转机箱的电机转动分别带动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转动,从而使推进螺旋桨、左转螺旋桨和右转螺旋桨转动,直行时,只需推进机箱的电机转动带动第一转轴和推进螺旋桨转动即可;左转时,左转机箱的电机转动带动第二转轴和左转螺旋桨转动,从而实现左转;右转时,右转机箱的电机转动带动第三转轴和右转螺旋桨转动,从而实现右转。进一步限定,所述船头和船尾上侧均设有若干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运动控制模块控制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指示灯亮起时呈红绿间断闪烁。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远程控制端控制使救生艇进行照明指示,使落水者在夜间能够快速的发现救生艇的位置。进一步限定,所述船身两侧上端沿长度方向均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爬升扶手。这样的结构,使落水者抱住泡沫浮球靠近船身后,即可使用爬升扶手方便的登船。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救生艇为无人救生艇,可通过远程控制端控制救生艇的行进动作,远程显示端查看落水者的位置,避免了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危险;2、红外生命探测仪采用主动红外摄像技术,能够利用特制的红外灯产生红外辐射,产生人眼看不见而普通摄像机能捕捉到的红外光,辐射照明景物和环境,具有夜视功能,使救生艇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间均能够开展搜救工作,不会延误救援时机;3、泡沫浮球能够防止落水者落入水下,同时落水者能够顺着尼龙绳的方向靠近救生艇,从而登上救生艇获救;4、指示灯能够方便落水者在夜间也能够快速的看到救生艇的位置,通过爬升扶手能够使落水者更方便的爬上救生艇。附图说明本技术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实施例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实施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实施例的电路连接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船头1、红外生命探测仪11、成像处理模块12、船身2、尼龙绳21、泡沫浮球22、爬升扶手23、船尾3、空腔31、信号接收模块311、运动控制模块312、蓄电池313、制动箱32、推进机箱321、第一转轴3211、推进螺旋桨3212、左转机箱322、第二转轴3221、左转螺旋桨3222、右转机箱323、第三转轴3231、右转螺旋桨3232、第一浮板41、第二浮板42、指示灯4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包括救生艇主体,救生艇主体由船头1、船身2和船尾3一体成型,船头1设有上侧设有红外生命探测仪11和成像处理模块12,船身2两侧下端沿长度方向均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尼龙绳21,尼龙绳21固定连接有泡沫浮球22,船头1和船身2下侧设有第一浮板41,船尾3内部设有空腔31,空腔31内部设有信号接收模块311、运动控制模块312和蓄电池313,船尾3下侧设有推进机构,推进机构下侧设有第二浮板42,蓄电池313分别与红外生命探测仪11、成像处理模块12、信号接收模块311和运动控制模块312电性连接,信号接收模块311信号输出端与运动控制模块312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运动控制模块312控制输出端与推进机构电性连接,红外生命探测仪11数据输出端与成像处理模块12数据输入端电性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包括救生艇主体,所述救生艇主体由船头(1)、船身(2)和船尾(3)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头(1)设有上侧设有红外生命探测仪(11)和成像处理模块(12),所述船身(2)两侧下端沿长度方向均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尼龙绳(21),所述尼龙绳(21)固定连接有泡沫浮球(22),所述船头(1)和船身(2)下侧设有第一浮板(41),所述船尾(3)内部设有空腔(31),所述空腔(31)内部设有信号接收模块(311)、运动控制模块(312)和蓄电池(313),所述船尾(3)下侧设有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下侧设有第二浮板(42),所述蓄电池(313)分别与红外生命探测仪(11)、成像处理模块(12)、信号接收模块(311)和运动控制模块(312)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311)信号输出端与运动控制模块(312)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运动控制模块(312)控制输出端与推进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红外生命探测仪(11)数据输出端与成像处理模块(12)数据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311)通信连接有远程控制端,所述成像处理模块(12)通信连接有远程显示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无人救生艇,包括救生艇主体,所述救生艇主体由船头(1)、船身(2)和船尾(3)一体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头(1)设有上侧设有红外生命探测仪(11)和成像处理模块(12),所述船身(2)两侧下端沿长度方向均设有若干等距分布的尼龙绳(21),所述尼龙绳(21)固定连接有泡沫浮球(22),所述船头(1)和船身(2)下侧设有第一浮板(41),所述船尾(3)内部设有空腔(31),所述空腔(31)内部设有信号接收模块(311)、运动控制模块(312)和蓄电池(313),所述船尾(3)下侧设有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下侧设有第二浮板(42),所述蓄电池(313)分别与红外生命探测仪(11)、成像处理模块(12)、信号接收模块(311)和运动控制模块(312)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311)信号输出端与运动控制模块(312)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运动控制模块(312)控制输出端与推进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红外生命探测仪(11)数据输出端与成像处理模块(12)数据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信号接收模块(311)通信连接有远程控制端,所述成像处理模块(12)通信连接有远程显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伟成包桥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烨烨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