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原料桶、溶剂箱,以及用于检测原料桶油墨粘度的传感器组件,所述原料桶由内桶与外桶组成,所述内桶底部开设连通口,连通口处安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外桶一侧设有外桶出料管,内桶一侧设有内桶出料管,且内桶出料管贯穿外桶,内桶出料管与外桶出料管位于外桶外侧的端部均通过对应的电磁阀后与抽料管连接,内桶中具有第一传感器组件,外桶中具有第二传感器组件,且第一传感器组件与第二传感器组件均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外桶壁内绕设有圈状的电热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良传统的原料桶结构,通过双传感器检测,在加料过程中以补偿供墨的方式实现不间断供墨,使印刷设备可以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凹版印刷油墨控制技术,特指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凹版印刷中,油墨粘度的控制方式通常是采用英国诺克尔研发的粘度传感器,主要通过超声波振动对油墨粘度进行检测,具有精度高、响应快、寿命长等特点。正因为其响应快,在供料过程中,溶剂与油墨的结合会使融合后的油墨粘度时时刻刻在变化之中,通常的做法是在加料是停止油墨供应,在加料完成并且稳定后,对油墨粘度检测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重新开启油墨供应,恢复印刷单元的生产工序。在高效的印刷需求下,供料停机往往会浪费一定的时间,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若能解决这一问题,则可实现连续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已有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能够在印刷过程中保持不间断的油墨供应,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原料桶、溶剂箱,以及用于检测原料桶油墨粘度的传感器组件,所述原料桶由内桶与外桶组成,所述内桶底部开设连通口,连通口处安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外桶一侧设有外桶出料管,内桶一侧设有内桶出料管,且内桶出料管贯穿外桶,内桶出料管与外桶出料管位于外桶外侧的端部均通过对应的电磁阀后与抽料管连接,内桶中具有第一传感器组件,外桶中具有第二传感器组件,且第一传感器组件与第二传感器组件均与控制系统连接,所述外桶壁内绕设有圈状的电热丝。上述方案中,内桶出料管对应的电磁阀为第一电磁阀,外桶出料管对应的电磁阀为第二电磁阀。进一步的,溶剂箱通过加料管为内桶供料,加料管设置有流量控制阀,且流量控制阀与控制系统电连接。进一步的,抽料管通过气动输送泵与印刷单元连接,印刷单元通过回料管使油墨进入内桶中。进一步的,第一阀门为机械阀门,第一阀门上方通过连杆与气缸连接,第一阀门具有硅胶圈且覆盖连通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原料桶采用内外桶结构,采用双传感器分别对内外桶的油墨粘度进行监测,在内桶需要加料调整粘度时,外桶可以持续为印刷设备供料,实现不间断供墨,内外桶在加料过程中可以相互连通完成油墨补偿,使印刷设备可以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系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为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原料桶、溶剂箱1,以及用于检测原料桶油墨粘度的传感器组件,本技术具体为利用特殊的原料桶结构,能够配合粘度传感器进行稳定且不间断的油墨供应。原料桶由内桶3与外桶4组成,所述内桶3底部开设连通口31,连通口31处安设有第一阀门32,连通口31用于添加溶剂时内桶3与外桶4连通一同补给。外桶4一侧设有外桶出料管40,内桶3一侧设有内桶出料管30,且内桶出料管30贯穿外桶4,内桶出料管30与外桶出料管40位于外桶4外侧的端部均通过对应的电磁阀后与抽料管5连接,打开对应出料管的电磁阀,可以选择从内桶3或外桶4中抽取油墨。具体为内桶出料管30对应的电磁阀为第一电磁阀301,外桶出料管40对应的电磁阀为第二电磁阀401。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器组件6与第二传感器组件7,内桶3中具有第一传感器组件6,外桶4中具有第二传感器组件7,且第一传感器组件6与第二传感器组件7均与控制系统10连接。溶剂箱1通过加料管11为内桶3供料,加料管11设置有流量控制阀9,且流量控制阀9与控制系统10电连接,通过控制系统10控制流量控制阀9开启时间,能够根据预设粘度添加适量的溶剂进入内桶3中完成油墨粘度调整。抽料管5通过气动输送泵51与印刷单元52连接,印刷单元52通过回料管53使油墨进入内桶3中。第一阀门32为机械阀门,第一阀门32上方通过连杆321与气缸322连接,第一阀门32具有硅胶圈且覆盖连通口31。气缸322由控制系统10控制,当需要打开第一阀门32时,需由气缸322带动连杆321动作,使第一阀门32向上或向下离开连通口31,使内桶3与外桶4能够完成连通,实现油墨的补偿。本技术以内桶3作为油墨的基础供应桶,即抽料管5优先从内桶3中抽取油墨。第一传感器组件6可实时或间断性监测油墨的粘度,当发现油墨粘度偏大时,需要由溶剂箱1供应溶剂进入内桶3中,这时第一电磁阀301关闭,同时打开第二电磁阀401,从外桶4中抽取油墨;当内桶3油墨粘度调整完毕后,打开第一阀门32,使内桶3中部分油墨进入外桶4,内桶3与外桶4液面齐平后关闭第一阀门32,以此完成对外桶4的油墨进行补充,避免外桶4油墨只出不进导致外桶4油墨耗尽。在外桶4油墨完成补充后,则关闭第二电磁阀401,打开第一电磁阀301,重新以内桶3的油墨进行供应。油墨的粘度会因为温度和流速产生变化,内桶3油墨由于需要经过印刷单元52后回收,在不同温度及流速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粘度变化。在上述情况下,外桶4中的油墨需尽量避免粘度变化,因此外桶4壁内绕设有圈状的电热丝8,对外桶4进行加热,使外桶4的油墨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外桶4作为应急补充桶,除了在补充油墨的情况下流速基本不变,因此,能够保持粘度不变。第二传感器组件7主要针对外桶4的油墨粘度做间断性的监测,能够反馈给控制系统10油墨粘度变化值,若油墨粘度小范围增大,则控制系统10通过调节电热丝8加温,能够对油墨粘度进行调整,反之则减温。控制系统10也可以短时间开启第一阀门32,使内桶3中的部分油墨进入外桶4中与外桶油墨融合调配,使粘度恢复预设值。本技术中,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控制单元、对比单元及运算单元,具体为运算单元接受传感器组件所发送的电信号并进行计算,获得油墨的粘度值,由对比单元将测得的粘度值与预设粘度值进行比对获取差值,当差值为正时则需控制单元控制自动添加溶剂至原料桶中,当差值为负时则无需动作。传感器组件可采用英国诺克尔VISC系列的粘度传感器,包括超声波发射器、弹片以及超声波接收器,具体通过超声波发射器发射超声波使弹片振动,弹片在受到油墨流体阻碍的情况下振动,弹片在振动过程中将声波信号反馈至超声波接收器,超声波接收器会将所接受的声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发送至控制系统进行运算,从而获得油墨的粘度值。控制系统与传感器组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当然,以上图示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技术的使用范围,故,凡是在本技术原理上做等效改变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原料桶、溶剂箱(1),以及用于检测原料桶油墨粘度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桶由内桶(3)与外桶(4)组成,所述内桶(3)底部开设连通口(31),连通口(31)处安设有第一阀门(32),所述外桶(4)一侧设有外桶出料管(40),内桶(3)一侧设有内桶出料管(30),且内桶出料管(30)贯穿外桶(4),内桶出料管(30)与外桶出料管(40)位于外桶(4)外侧的端部均通过对应的电磁阀后与抽料管(5)连接,内桶(3)中具有第一传感器组件(6),外桶(4)中具有第二传感器组件(7),且第一传感器组件(6)与第二传感器组件(7)均与控制系统(10)连接,所述外桶(4)壁内绕设有圈状的电热丝(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主要包括原料桶、溶剂箱(1),以及用于检测原料桶油墨粘度的传感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桶由内桶(3)与外桶(4)组成,所述内桶(3)底部开设连通口(31),连通口(31)处安设有第一阀门(32),所述外桶(4)一侧设有外桶出料管(40),内桶(3)一侧设有内桶出料管(30),且内桶出料管(30)贯穿外桶(4),内桶出料管(30)与外桶出料管(40)位于外桶(4)外侧的端部均通过对应的电磁阀后与抽料管(5)连接,内桶(3)中具有第一传感器组件(6),外桶(4)中具有第二传感器组件(7),且第一传感器组件(6)与第二传感器组件(7)均与控制系统(10)连接,所述外桶(4)壁内绕设有圈状的电热丝(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补偿式油墨粘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桶出料管(30)对应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晖,郑永渠,何展华,杨泓,曾曼玉,林本权,陈贵深,郑瑞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士达药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