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象观测光学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924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个正象观测光学系统,自物体其依序包括:一个具有一个入射面和至少两个反射面的第一棱镜,一个物镜光学系统的前透镜组,一个具有一个入射面和至少两个反射面的第二棱镜,一个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组,一个视场光阑,和一个目镜光学系统; 其中所述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之一的一个反射面包括一个屋脊型反射镜表面; 所述第一棱镜满足下列条件: sin(θ-ω’)>1/n 6°<ω<16° 其中 θ表示所述第一棱镜的所述入射面和第一反射面之间的夹角; ω表示一个实视场ω(半值); ω’表示在所述第一棱镜内实视场ω(半值)的一条光线和光轴之间的夹角; n表示所述第一棱镜的折射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大的表观视角和低放大率的正象观测光学系统。做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在此提供了一种正象观测光学系统,自物体起依序包括一个具有一个入射面和至少两个反射面的第一棱镜,一个物镜光学系统的前透镜组,一个具有一个入射面和至少两个反射面的第二棱镜,一个物镜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组,一个视场光阑,和一个目镜光学系统。第一棱镜和第二棱镜之一的一个反射面包括一个屋脊型反射镜表面,并且满足下列条件sin(θ-ω’)>1/n…(1)6°<ω<16° …(2)θ表示第一棱镜的入射面与第一反射面之间的夹角;ω表示一个实视场ω(半值);ω’表示在第一棱镜内实视场ω(半值)的一条光线和光轴之间的夹角;n表示第一棱镜的折射率。另一方面,在入射面和第一棱镜的反射面是同一个平面的情况下,第一棱镜满足下列情况sin(2α-ω’)>1/n…(3)6°<ω<16° …(2)在其中α表示第一棱镜的入射面和第一反射面之间的一个夹角;ω表示一个实视场ω(半值);ω’表示在第一棱镜内实视场ω(半值)的一条光线和光轴之间的夹角;n表示第一棱镜的折射率。在上述的光学装置中,调焦通过移动物镜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组和目镜光学系统中的至少一个来完成。做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在此提供了一种正象观测光学系统,自物体起依序包括一个第一棱镜,一个物镜光学系统的前透镜组,一个第二棱镜,一个物镜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组,一个视场光阑,和一个目镜光学系统。在物镜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组是调焦透镜组的情况下,正象观测光学系统满足下列条件0<f0/f2<0.5…(4)在其中f2表示物镜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组的焦距;f0表示整个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本公开涉及包含于日本专利申请第2001-370584号(该申请于2001年12月4日提交)的主题内容,在此,该主题内容做为一个整体被清楚地结合在此。图3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正象光学系统的光学结构图;图4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正象光学系统的光学结构图;图5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五个实施例的正象光学系统的光学结构图;图6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六个实施例的正象光学系统的光学结构图;图7是沿着在附图说明图1、2、3、4、5和6中的箭头VII-VII的剖面视图;图8是一个依照第一个数字实施例的正象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图9A、9B、9C和9D示出了在无穷远距离处的一个物体在焦点对准的状态下,在图8所示的透镜装置上出现的象差;图10A、10B、10C和10D示出了在1.2米距离处的一个物体在焦点对准的状态下,在图8所示的透镜装置上出现的象差;图11是一个依照第二个数字实施例的正象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图12A、12B、12C和12D示出了在无穷远距离处的一个物体在焦点对准的状态下,在图11所示的透镜装置上出现的象差;图13A,13B,13C和13D示出了在1.5米距离处的一个物体在焦点对准的状态下,在图11所示的透镜装置上出现的象差;图14是一个依照第三个数字实施例的正象光学系统的透镜装置;图15A、15B、15C和15D示出了在无穷远距离处的一个物体在焦点对准的状态下,在图14所示的透镜装置上出现的象差;图16A、16B、16C和16D示出了在1.5米距离处的一个物体在焦点对准的状态下,在图14所示的透镜装置上出现的象差。在第一到第六个实施例中,第一棱镜10(110、210、310、410、510)或第二棱镜30(130、230、330、430、530)的反射面都是屋脊型反射镜表面,也就是,第一棱镜10或第二棱镜30都是屋脊型棱镜。此外,在第一到第六个实施例的每一个中,都总共有五个反射面在第一棱镜10(110、210、310、410、510)和第二棱镜30(130、230、330、430、530)中;而且这五个反射面中的每一个都是屋脊型反射镜表面。视场光阑40被设置在一个在无穷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光学系统20(120、220、320、420、520)成像的位置。特别地,在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棱镜10包括一个入射面10i,一个第一反射面10-1r,一个第二反射面10-2r,和一个出射面10e。第二棱镜包括一个入射面30i,一个第一反射面30-1r,一个第二反射面30-2r(D)(屋脊型反射镜面),一个第三反射面30-3r,和一个出射面30e。出射面10e和第一反射面10-1r是同一个表面。入射面30i和第三反射面30-3r是同一个表面;而且同样地,第一反射面30-1r和出射面30e是同一个表面。在图2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第一棱镜包括一个入射面110i,一个第一反射面110-1r,一个第二反射面(屋脊型反射镜面)110-2r(D),一个第三反射面110-3r,和一个出射面110e。第二棱镜130包括一个入射面130i,一个第一反射面130-1r,一个第二反射面130-2r,和一个出射面130e。入射面110i和第三反射面110-3r是同一个表面;出射面110e和第一反射面110-1r是同一个表面。同样地,入射面130i和第二反射面130-2r是同一个表面。在图3所示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第一棱镜210包括一个入射面210i,一个第一反射面210-1r,一个第二反射面(屋脊型反射镜面)210-2r(D),和一个出射面210e。第二棱镜包括一个入射面230i,一个第一反射面230-1r,一个第二反射面230-2r,一个第三反射面230-3r,和一个出射面230e。第一反射面210-1r和出射面210e是同一个表面;入射面230i和和第二反射面230-2r是同一个表面。在图4所示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第一棱镜310包括一个入射面310i,一个第一反射面310-1r,一个第二反射面(屋脊型反射镜面)310-2r(D),一个第三反射面310-3r,和一个出射面310e。第二棱镜330包括一个入射面330i,一个第一反射面330-1r,一个第二反射面330-2r,和一个出射面330e。入射面310i和第三反射面310-3r是同一个表面;第一反射面310-1r和出射面310e是同一个表面。在图5所示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第一棱镜410包括一个入射面410i,一个第一反射面410-1r,一个第二反射面410-2r,和一个出射面410e。第二棱镜430包括一个入射面430i,一个第一反射面430-1r,一个第二反射面(屋脊型反射镜面)430-2r(D),一个第三反射面430-3r,和一个出射面430e。入射面410i和第二反射面410-2r是同一个表面。入射面430i和第三反射面430-3r是同一个表面。第一反射面430-1r和出射面430e是同一个表面。在图6所示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第一棱镜510包括一个入射面510i,一个第一反射面(屋脊型反射镜面)510-1r(D),一个第二反射面510-2r,和一个出射面510e。第二棱镜530包括一个入射面530i,一个第一反射面530-1r,一个第二反射面530-2r,一个第三反射面530-3r,和一个出射面530e。入射面510i和和第二反射面510-2r是同一个表面。入射面530i和第二反射面530-2r是同一个表面。在第一个到第六个实施例的每一个中,入射面和出射面向垂直于图1到图6所在的页面方向延伸;同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慎一郎根元悟
申请(专利权)人:宾得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