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抛弃型内窥镜及其手柄。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包括壳体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线缆、导管。壳体的外侧壁设有用于手握把持的握持区。握持区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电路线缆连通的第一开孔部及用于引出导管的第二开孔部。第一开孔部用于插接外接线缆并与电路线缆实现电连接。第二开孔部位于第一开孔部远离握持区的一侧。上述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在使用完毕抛弃的时候,脐带线缆无需抛弃,可以保留下来多次使用,避免资源浪费,节约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抛弃型内窥镜及其手柄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窥镜部件,特别是一种抛弃型内窥镜及其手柄。
技术介绍
内窥镜是一种可插入人体体腔或者脏器内脏进行直接观察、诊断治疗的医用检测仪器。一般包括可插入人体腔或者脏器内脏的插入部和操作者手持的手柄。插入部往往包括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光源照明和/或机械装置等。内窥镜可以通过光学镜头及图像传感器采集图像信息,并将图像信息通过手柄端的输出导线传输至主机,通过主机显示图像信息。然而,目前现有的内窥镜均为一体式,其插入部不能与手柄分离。由于人体医学使用对内窥镜卫生的要求,内窥镜被使用一次之后大多被整体抛弃。对于不进入人体部分的部件也会随之抛弃,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提高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资源浪费的抛弃型内窥镜。一种内窥镜手柄,包括壳体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线缆、导管,所述壳体的外侧壁设有用于手握把持的握持区,所述握持区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电路线缆连通的第一开孔部及用于引出所述导管的第二开孔部,所述第一开孔部用于插接外接线缆并与所述电路线缆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孔部位于所述第一开孔部远离所述握持区的一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孔部与所述第二开孔部相互独立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孔部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二开孔部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握持区包括与手部虎口相对的虎口区,所述第一开孔部靠近所述虎口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孔部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虎口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孔部位于所述第二开孔部远离所述虎口区的一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外侧壁还包括拇指区,所述拇指区设有按钮及手轮,所述按钮设于所述手轮的一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于所述第一开孔处向外凸出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用于与外接线缆实现可拆卸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部设有环形的凸沿,所述凸沿用于所述外接线缆卡合连接。还提供一种抛弃型内窥镜。一种抛弃型内窥镜,包括脐带线缆及手柄,所述脐带线缆为所述外接线缆。在上述抛弃型内窥镜中,脐带线缆相当于外接线缆。外接线缆可以通过第一开孔部与内部电路线缆实现电连接。由于脐带线缆部分不会进入人体,则并且脐带线缆部分并没有被污染,因此重复使用脐带线缆也不存在病人与病人之间相互传染的风险。因此,上述抛弃型内窥镜在保证安全使用的同时,可以尽量减少抛弃元件造成浪费,可以节约成本。并且,在使用上述抛弃型内窥镜的时候,导管可以从手柄的第二开孔部内引出。并且,导管与脐带线缆相互独立分离。导管从第一开孔部的一侧引出,导管位于脐带线缆的一侧。因此,脐带线缆的安装、摆动不会影响到导管的位置,两者之间不会相互干涉,便于操作实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抛弃型内窥镜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抛弃型内窥镜的电学模块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抛弃型内窥镜的操作人员握持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抛弃型内窥镜的另一角度的握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手柄;11、壳体;111、握持区;112、虎口区;113、第一开孔部;114、第二开孔部;115、拇指区;116、插接部;117、凸沿;12、电路线缆;13、导管;141、按钮;142、手轮;15、脐带线缆;16、插入部;161、插入管;162、弯曲部;163、头端;164、图像采集模块;20、主机。具体实施方式尽管本技术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技术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技术的每个实施方式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本技术提出一种抛弃型内窥镜。抛弃型内窥镜在使用之后即将其污染部分进行抛弃,可以提高内窥镜的卫生程度,保证患者能够安全使用。请参见图1与图2,抛弃型内窥镜包括手柄10、脐带线缆15及插入部16。手柄10用于操作人员把持操控。插入部16用于进入人体的腔体,可采集人体内部腔体的图像信息。脐带线缆15的一端与手柄10内部的用于传输图像信息的电路线缆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主机20电连接。脐带线缆15将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10与主机20电信号连接。脐带线缆15还可以为其他需要将抛弃型内窥镜与外界进行电路连接的外接线缆。插入部16可以随人体腔体弯曲而逐渐进入患处。插入部16与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10连接。其中,插入部16包括插入管161、弯曲部162及头端163。头端163上设有图像采集模块164。图像采集模块164用于采集得到人体腔体内的图像信息。请参阅图2及图3,本实施方式的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10包括壳体11、用于传输图像信息的电路线缆12及导管13。壳体11为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10提供大体的外形结构。壳体11提供承载作用。壳体11为注塑成型结构。壳体11开设有收容腔。收容腔用于收容电路线缆12及部分导管13。请参见图2,电路线缆12设于壳体11内部,电路线缆12用于与图像采集模块164进行电连接,用于将内部采集的图像信息传输至内窥镜的外侧。导管13可以用来进出气体、液体。导管13可以包括多个,可以为气管和液管。请参见图3与图4,壳体11的外侧壁设有用于手握把持的握持区111。握持区111即对应人手握紧的区域。握持区111对应手部的不同位置。具体地,握持区111还可以包括与手部虎口相对的虎口区112。握持区11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开孔部113。第一开孔部113用于与电路线缆12连通。第一开孔部113用于插接脐带线缆15并与电路线缆12实现电连接。壳体11的侧壁上也开设有第二开孔部114。第二开孔部114位于第一开孔部113远离握持区111的一侧。第二开孔部114用于引出导管13。具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孔部113与第二开孔部114相互独立设置。即,第一开孔部113与第二开孔部114之间不相互连通。因此,可以保证导管13与脐带线缆15之间不发生干涉。第一开孔部113靠近虎口区112。因此,脐带线缆15靠近虎口区112设置。并且,第一开孔部113的开口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线缆、导管,所述壳体的外侧壁设有用于手握把持的握持区,所述握持区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电路线缆连通的第一开孔部及用于引出所述导管的第二开孔部,所述第一开孔部用于插接外接线缆并与所述电路线缆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孔部位于所述第一开孔部远离所述握持区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弃型内窥镜的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线缆、导管,所述壳体的外侧壁设有用于手握把持的握持区,所述握持区的一侧开设有用于与所述电路线缆连通的第一开孔部及用于引出所述导管的第二开孔部,所述第一开孔部用于插接外接线缆并与所述电路线缆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孔部位于所述第一开孔部远离所述握持区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部与所述第二开孔部相互独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部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二开孔部的开口朝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区包括与手部虎口相对的虎口区,所述第一开孔部靠近所述虎口区。
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奕,刘红宇,杨俊风,
申请(专利权)人:岱川医疗深圳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