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涉及驱鸟器技术领域,包括摆动部件、底座、支撑结构,所述摆动部件顶部成型为圆锥体下部成型为圆柱体,所述摆动部件表面固定设置有光伏发电板和反光片,所述摆动部件下方底部固定连接有永磁磁铁;所述支撑结构为框形支架且上部与摆动部件活动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外部固定设置附加塑料板,所述支撑结构下方固定连接底座;所述底座内部中心位置依次固定设置有电磁原件、控制结构和蓄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目前驱鸟器的缺点,开发了一种电磁感应式驱鸟器,可实现持续稳定运转,同时具备多种驱鸟功能。该装置制造简单且具有通用性,势必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
本技术涉及驱鸟器
,具体涉及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变电站的数量及高压线路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随着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以及电网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鸟害引起的线路跳闸和设备损坏时有发生,造成供电安全隐患,且后期鸟巢拆除,需人力较多,且有人身安全隐患。现有技术的变电站驱鸟装置一般为风车式风轮驱鸟或单纯的电磁驱鸟,形式较为老化,鸟类容易适应,作用不持久。本技术针对目前驱鸟器的缺点,开发了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该装置仅需树立在杆塔后变电站构架处,即可实现持续稳定运转,同时具备多种驱鸟功能。该装置制造简单且具有通用性,势必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告号为CN20138802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驱鸟器,包括驱鸟器本体,驱鸟器本体呈锥形,驱鸟器本体侧部设有与电杆侧面配合的向内凹陷的卡装部,驱鸟器本体上还设有与电杆横担连接在一起的固定件。为了增强卡装部的卡装效果,所述卡装部的下端设有凸台。所述固定件为U形挂钩,U形挂钩的上部通过固定螺柱与驱鸟器本体连接在一起,U形挂钩的下部通过锁紧螺柱与电杆横担锁紧在一起。为了增强驱鸟效果,驱鸟器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反光件。该技术虽然能够起到驱鸟效果,但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且形式较为老化鸟类容易适应。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针对现有技术的风车式风轮驱鸟或单纯的电磁驱鸟,形式较为老化,鸟类容易适应,作用不持久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包括摆动部件、底座、支撑结构所述摆动部件顶部成型为圆锥体下部成型为圆柱体,所述摆动部件表面固定设置有光伏发电板和反光片,所述摆动部件内部有填充物,所述摆动部件下方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永磁磁铁;所述支撑结构为框形支架,所述框形支架为中空管且内置线路,所述框形支架上部两端与所述摆动部件两侧摆动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外部通过卡扣固定设置附加塑料板,所述附加塑料板设有均匀排布的通风孔,所述支撑结构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内部中心位置依次固定设置有电磁原件、控制结构和蓄电池,所述电磁原件包括感应线圈、电磁铁,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电磁铁依次固定安装在底座内部中心位置,所述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电磁铁下方;所述光伏发电板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电磁铁电性连接,所述电磁铁与所述感应线圈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孔包括通风口、共振腔和发声孔,所述通风口后方设置有共振腔且所述通风口与所述共振腔相通,所述共振腔上方设置发声孔。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口的竖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通风口所在的导向斜面与所述共振腔的长度延伸方向呈锐角a,所述通风口的竖截面呈平行四边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摆动部件两侧分别设置有孔,所述孔内嵌装有套装于所述框形支架上部两端的轴承。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下方固定连接有可将驱鸟器固定于杆塔或构架上的固定螺栓。进一步的,所述光伏发电板和所述反光片需横向交错排列固定在所述摆动部件表面。进一步的,所述摆动部件内部填充物为树脂。本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1.本技术设计有通风孔,气流从通风口进入一个逐渐狭窄的缝隙,气流速度越来越快,并受到发声孔斜面的切割,造成高速气流紊乱,进入共鸣腔的紊乱气流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尖锐的声音,驱赶鸟类。2.本技术设计有摆动部件由电磁感应原理带动摆动部件进行摆动,达到了驱动鸟类的目的。3.本技术设计有光伏发电板、电磁原件、控制结构和蓄电池,可由光能转变为电能,再利用电磁感应来带动驱鸟器运作。本技术节能环保、可自持时间长,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日常维护的频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半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电路图;图3为通风孔侧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摆动部件、2—底座、3—支撑结构、4—电源装置、5—附加塑料板、6—通风孔、7—永磁磁铁、8—感应线圈、9—电磁铁、10—固定螺栓、11—控制电路板、12—电磁原件、13—框形支架、14—光伏发电板、15—反光片、16—控制结构、17—孔、18—轴承、19—通风口、20—共振腔、21—发声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包括摆动部件1、底座2、支撑结构3,所述摆动部件1顶部成型为圆锥体下部成型为圆柱体,所述摆动部件1表面固定设置有光伏发电板14和反光片15,所述摆动部件1内部有填充物,所述摆动部件1下方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永磁磁铁7;所述支撑结构3为框形支架13,所述框形支架13为中空管且内置线路,所述框形支架13上部两端与所述摆动部件1两侧摆动连接,所述支撑结构3外部通过卡扣固定设置附加塑料板5,所述附加塑料板5设有均匀排布的通风孔6,所述通风孔6包括通风口19、共振腔20和发声孔21,所述通风口19后方设置有共振腔20且所述通风口19与所述共振腔20相通,所述共振腔20上方设置发声孔21,所述通风口19的竖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通风口19所在的导向斜面与所述共振腔20的长度延伸方向呈锐角a,所述通风口19的竖截面呈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支撑结构3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2;所述底座2内部中心位置依次固定设置有电磁原件12、控制结构16和蓄电池4,所述电磁原件12包括感应线圈8、电磁铁9,所述感应线圈8和所述电磁铁9依次固定安装在底座2内部中心位置,所述控制结构16包括控制电路板11,所述控制电路板11固定连接在所述感应线圈8和所述电磁铁9下方;所述光伏发电板14与所述蓄电池4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4与控制电路板1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11与所述电磁铁9电性连接,所述电磁铁9与所述感应线圈8电性连接。在使用时,可通过固定螺栓10,将整个驱鸟器固定于杆塔或构架上,光伏发电板14将光能转变为电能,并通过框形支架13内的线路连接至蓄电池4,在白天为蓄电池不停充电,保证本技术的自持能力,控制电路板11控制蓄电池4间隔性放电;放电时,电磁铁9会产生与永磁磁铁7相同的一个极性,这时底座2会因为同性相互排斥,底座2会往随机的一边去翘边,因为不是一直通电,所以在电磁铁9没有通电的情况下,底座2会回到最低点,然后这时电磁铁9电路又重新通电,而底座2回到最低点时有个惯性,所以这时底座2会顺势往另外一个方向翘边,以此循环,底座2就会一直摆动;底座2摇摆的同时,若有风吹动,气流从通风口19进入一个逐渐狭窄的缝隙,气流速度越来越快,并受到发声孔21斜面的切割,造成高速气流紊乱,进入共振腔20的紊乱气流产生共振,进而发出尖锐的声音,对鸟类有很好的驱赶作用。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包括摆动部件(1)、底座(2)、支撑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件(1)顶部成型为圆锥体下部成型为圆柱体,所述摆动部件(1)表面固定设置有光伏发电板(14)和反光片(15),所述摆动部件(1)内部有填充物,所述摆动部件(1)下方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永磁磁铁(7);/n所述支撑结构(3)为框形支架(13),所述框形支架(13)为中空管且内置线路,所述框形支架(13)上部两端与所述摆动部件(1)两侧摆动连接,所述支撑结构(3)外部通过卡扣固定设置附加塑料板(5),所述附加塑料板(5)设有均匀排布的通风孔(6),所述支撑结构(3)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2);/n所述底座(2)内部中心位置依次固定设置有电磁原件(12)、控制结构(16)和蓄电池(4),所述电磁原件(12)包括感应线圈(8)、电磁铁(9),所述感应线圈(8)和所述电磁铁(9)依次固定安装在底座(2)内部中心位置,所述控制结构(16)包括控制电路板(11),所述控制电路板(11)固定连接在所述感应线圈(8)和所述电磁铁(9)下方;/n所述光伏发电板(14)与所述蓄电池(4)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4)与控制电路板(1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11)与所述电磁铁(9)电性连接,所述电磁铁(9)与所述感应线圈(8)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磁感应摆动式驱鸟器,包括摆动部件(1)、底座(2)、支撑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部件(1)顶部成型为圆锥体下部成型为圆柱体,所述摆动部件(1)表面固定设置有光伏发电板(14)和反光片(15),所述摆动部件(1)内部有填充物,所述摆动部件(1)下方底部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永磁磁铁(7);
所述支撑结构(3)为框形支架(13),所述框形支架(13)为中空管且内置线路,所述框形支架(13)上部两端与所述摆动部件(1)两侧摆动连接,所述支撑结构(3)外部通过卡扣固定设置附加塑料板(5),所述附加塑料板(5)设有均匀排布的通风孔(6),所述支撑结构(3)下方固定设置有底座(2);
所述底座(2)内部中心位置依次固定设置有电磁原件(12)、控制结构(16)和蓄电池(4),所述电磁原件(12)包括感应线圈(8)、电磁铁(9),所述感应线圈(8)和所述电磁铁(9)依次固定安装在底座(2)内部中心位置,所述控制结构(16)包括控制电路板(11),所述控制电路板(11)固定连接在所述感应线圈(8)和所述电磁铁(9)下方;
所述光伏发电板(14)与所述蓄电池(4)电性连接,所述蓄电池(4)与控制电路板(11)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11)与所述电磁铁(9)电性连接,所述电磁铁(9)与所述感应线圈(8)电性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向阳,吴烜伟,陈晨,樊庆玲,郑泞康,齐桓若,康祎龙,李凯,牛凯,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