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诱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7437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外箱、内箱、放置箱、收集箱和电机,将外箱和内箱设置于土地里,通过在诱捕板上放置诱饵,然后通过气缸驱动整个诱捕板,将整个诱捕板放于内箱内。白蚁由于诱饵的作用通过第一诱孔后再经过第二诱孔,然后进入至内箱内的诱捕板上。当进入内箱诱捕板上的白蚁越来越多时,通过电机转动进而带动整个内箱转动,使得第二诱孔不再与第一诱孔连通。也就是白蚁全部位于内箱的内部。存储箱内的诱杀剂通过连接管流出,然后经过进液口流进内箱内的诱捕板上,很好地消灭白蚁。然后通过气缸驱动诱捕板回收,然后将诱捕板提至收集箱内,即能对诱捕板上的白蚁进行清理。能很好地确保诱杀的效率,且很好地避免白蚁逃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白蚁诱杀装置
本技术涉及白蚁诱杀
,特别是涉及一种白蚁诱杀装置。
技术介绍
白蚁(termite,whiteant),亦称虫尉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原本为等翅目,2007年,等翅目撤销,被归入蜚蠊目),类似蚂蚁营社会性生活,其社会阶级为蚁后、兵蚁、工蚁;白蚁与蚂蚁虽一般同称为蚁(见蚁总科),但白蚁社会体系在分类地位上,白蚁属于较低级的半变态昆虫,蚂蚁则属于较高级的全变态昆虫;根据化石判断,白蚁可能是由古直翅目昆虫发展而来,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二叠纪;人们会误认为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实际上白蚁和蚂蚁是两种不同物种;白蚁体软而小,通常长而圆,白色、淡黄色,赤褐色直至黑褐色。目前很多采用诱杀装置进行防治,目前的诱杀装置结构比较简单,有的放在土里,有的挂在树上,但是这种诱杀装置诱杀效率较低,而且白蚁容易逃脱,效果不够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白蚁诱杀装置,包括:外箱、内箱、放置箱、收集箱和电机;所述外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诱孔,且所述外箱的底部开设有转动孔,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箱、内箱、放置箱、收集箱和电机;/n所述外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诱孔,且所述外箱的底部开设有转动孔,所述外箱的底部设置所述放置箱,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放置箱内,所述内箱设置于所述外箱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转动孔与所述内箱的底部连接,所述内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诱孔和若干进液口,每一所述第二诱孔与一所述第一诱孔活动连通;/n所述外箱的顶部设置所述收集箱,所述收集箱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气杆穿过所述收集箱活动设置于所述内箱的内部,且所述气杆连接一诱捕板,所述诱捕板活动抵接所述内箱的内侧壁,所述收集箱的外侧设置有存储箱,所述存储箱的底部设置有若干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箱、内箱、放置箱、收集箱和电机;
所述外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诱孔,且所述外箱的底部开设有转动孔,所述外箱的底部设置所述放置箱,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放置箱内,所述内箱设置于所述外箱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转动孔与所述内箱的底部连接,所述内箱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二诱孔和若干进液口,每一所述第二诱孔与一所述第一诱孔活动连通;
所述外箱的顶部设置所述收集箱,所述收集箱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气杆穿过所述收集箱活动设置于所述内箱的内部,且所述气杆连接一诱捕板,所述诱捕板活动抵接所述内箱的内侧壁,所述收集箱的外侧设置有存储箱,所述存储箱的底部设置有若干连接管,每一所述连接管活动设置于所述外箱的内部,且每一所述连接管与一所述进液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箱的侧壁设置有一门体,所述门体活动盖合所述收集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蚁诱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箱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挡板,若干所述挡板活动设置于所述内箱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加勇梁婉桃吴尚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百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