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可穿戴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7428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采集模块采集的穿戴者的当前生理参数;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根据数据判断结果配置反馈元件以形成给穿戴者的反馈。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系统、存储介质、可穿戴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获取穿戴者即驾驶员的生理参数,并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获取的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驾驶员以及时提醒驾驶员所处的状态,避免驾驶员因疲劳驾驶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可通过同时采集驾驶员的多个生理参数,通过多维度信息反馈驾驶员的生理状态,大大降低误报的概率,提升了判断的准确度,甚至做到对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进行精准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可穿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重要的代步工具之一。它给日常生活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随之产生的交通事故直接危害驾驶员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数据表明,疲劳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比例逐年攀升。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经过长时间的开车之后,其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均会发生失调,从而导致开车技能在客观状态上下降的现象。驾驶员由于晚上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质量很差,长时间开车后极易出现精神不济,犯困打磕睡等疲劳现象。驾驶人疲劳时,会出现视线模糊、动作呆板、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精神涣散等现象。驾驶人处于轻微疲劳时,会出现换档不及时、不准确;驾驶人处于中度疲劳时,操作动作呆滞,有时甚至会忘记操作;驾驶人处于重度疲劳时,往往会下意识操作或出现短时间睡眠现象,严重时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钝和操作失误增加,如果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美国汽车交通安全基金会的一项调查表明:疲劳驾驶在美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事件中占据21%的比例,而在我国,重特大交通事故中,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达40%以上。可见疲劳驾驶占交通事故的比例是非常之高。疲劳是经过连续工作后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一种状态。疲劳首先产生在大脑皮层,当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工作,皮层参加工作的细胞受到频繁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兴奋,这种兴奋持续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转为抑制,如果继续工作,这种抑制过程就会加强而导致疲劳。人体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得不到适当的休息,疲劳就会积聚下去而产生“过度疲劳”,严重者中枢神经系统及身体其他系统的机能都会出现失调现象。因此专门为驾驶员设计一套可靠的疲劳监测方案,通过对驾驶员自身生理指标的检测,来实现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疲劳程度进行实时的量化、显示和反馈,对于保护驾驶员自身的行车安全、降低因疲劳导致的交通事故率,特别是夜间行车的事故率,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目前,针对驾驶员疲劳监测的方法包括基于视频图像的方法与基于多传感器的方法;其中,基于视频图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摄像头拍摄驾驶员的面部区域,然后逐帧分析摄像头拍到的图像,并依据经验或者算法来判断不同时刻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一般判断的标准是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所提出的PERCLOS标准。其中PERCLOS标准中的P80指标应用最为广泛,其含义是眼皮盖过眼球面积超过80%时间占一次完整眨眼总时间的比例,该比例与驾驶员疲劳程度成正比。这种非接触性方法的优势是不影响驾驶员的正常活动,对驾驶员几乎不会造成任何的干扰,但是设备成本较高,而且其精度也受其他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摄像设备的清晰度、光线的亮度等,尤其当眼部被遮挡时,会严重影响检测算法的精度。基于多传感器的方法,如:基于方向盘握力、油门踏板、制动踏板操作的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该方法会因为驾驶员开车个人习惯不同、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同、车辆本身的构造不同等原因很难采集到准确稳定的数据,从而影响检测效果;该方法因为准确率不高而很少使用。目前,急需一种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小且不受人的主观行为或意愿控制的监测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采集驾驶员的生理参数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时获得驾驶员的当前生理状态。本专利技术提供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采集模块采集的穿戴者的当前生理参数;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根据数据判断结果配置反馈元件以形成给穿戴者的反馈。优选地,在步骤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中,还包括:判断当前生理参数所匹配的预设参数阈值范围,以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相应的反馈。优选地,当判断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在预设参数阈值范围内时,还包括:获取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一反馈;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大于预设阈值范围,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二反馈;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小于预设阈值范围,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三反馈。优选地,在步骤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中,还包括: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至少包括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时:获取当前第一参数的变化率与第二参数的变化率;判断所述第一参数的变化率与第二参数的变化率其中之一是否满足预设阈值范围,以配置反馈元件执行不同的反馈。优选地,对采集模块采集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预处理;其中,所述预处理包括高通滤波处理与陷波处理。优选地,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包括:脑电信号、眼电信号、心电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系统,包括获取模块、判断模块、反馈模块;其中,所述获取模块,被配置用于获取采集模块采集的穿戴者的当前生理参数;所述判断模块,被配置用于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所述反馈模块,被配置用于根据数据判断结果配置反馈元件以形成给穿戴者的反馈。优选地,所述判断模块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第二判断单元、第三判断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判断单元,被配置用于判断当前生理参数所匹配的预设参数阈值范围,以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相应的反馈。所述第二判断单元,被配置用于获取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一反馈;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大于预设阈值范围,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二反馈;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小于预设阈值范围,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三反馈;所述第三判断单元,被配置用于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至少包括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时:获取当前第一参数的变化率与第二参数的变化率;判断所述第一参数的变化率与第二参数的变化率其中之一是否满足预设阈值范围,以配置反馈元件执行不同的反馈;所述获取模块还包括预处理单元,所述预处理单元,被配置用于对采集模块采集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预处理;其中,所述预处理包括高通滤波处理与陷波处理。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用于监测穿戴者的生理参数的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包括所述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系统;还包括可穿戴衣物、采集组件、数据处理模块;所述采集组件内集成有采集模块,所述采集组件镶嵌于所述可穿戴衣物内并用于采集穿戴者的心电信号、脑电信号、眼电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包括所述判断模块与反馈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集成于移动设备上,以对所述采集组件获取的穿戴者的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穿戴者。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获取采集模块采集的穿戴者的当前生理参数;/n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n根据数据判断结果配置反馈元件以形成给穿戴者的反馈。/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采集模块采集的穿戴者的当前生理参数;
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
根据数据判断结果配置反馈元件以形成给穿戴者的反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中,还包括:
判断当前生理参数所匹配的预设参数阈值范围,以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相应的反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判断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在预设参数阈值范围内时,还包括:
获取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
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在预设阈值范围内,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一反馈;
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大于预设阈值范围,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二反馈;
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的变化率小于预设阈值范围,则配置反馈元件执行第三反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对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数据判断中,还包括:
当所述当前生理参数至少包括第一参数与第二参数时:
获取当前第一参数的变化率与第二参数的变化率;
判断所述第一参数的变化率与第二参数的变化率其中之一是否满足预设阈值范围,以配置反馈元件执行不同的反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采集模块采集的当前生理参数进行预处理;其中,所述预处理包括高通滤波处理与陷波处理。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的当前生理参数包括:脑电信号、眼电信号、心电信号中的一种或多种。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孟辉王湾赵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唯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