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7344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它包括固定网层,固定于坡面上的网状结构;地膜覆盖层,铺设于坡面上并与固定网层结合;水气交换槽,开设于地膜覆盖层上的若干道横向布设的槽结构;其中,所述地膜覆盖层包括水肥富集层,为铺设于坡面上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以海绵、吸水性树脂或超轻量营养基质为主;覆膜网面层,铺设于水肥富集层表面,并与固定网层连接,实现地膜覆盖层与坡面形成整体共同受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通过构建坡地“土、肥、水、种”间的生态平衡,建立有效保育坡面水土措施,控制人工地膜覆盖层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实现了水土生命协同的国土综合整治体系并恢复生态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
本技术涉及坡耕地(含田埂\梯壁坡面)土地空间利用与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是一种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
技术介绍
坡耕地是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丘陵山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用地,传统的耕作管理导致自然生态平衡失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林牧业产量降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面积的坡耕地(农用地)开发利用,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不合理的山地开发和耕作方式,使地表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还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在造成坡耕地生产力低下,土地保土、蓄水能力下降的同时,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故因地制宜加强坡耕地地膜覆盖层综合治理设计,减少生态失衡、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对促进农村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通过将坡面上的土、桩、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n固定网层(1),固定于坡面(9)上的网状结构;/n地膜覆盖层,铺设于坡面(9)上并与固定网层(1)结合;/n水气交换槽(4),开设于地膜覆盖层上的若干道横向布设的槽结构;/n其中,所述地膜覆盖层包括/n水肥富集层(21),为铺设于坡面(9)上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以海绵、吸水性树脂或超轻量营养基质为主;/n覆膜网面层(22),铺设于水肥富集层(21)表面,并与固定网层(1)连接,实现地膜覆盖层与坡面(9)形成整体共同受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固定网层(1),固定于坡面(9)上的网状结构;
地膜覆盖层,铺设于坡面(9)上并与固定网层(1)结合;
水气交换槽(4),开设于地膜覆盖层上的若干道横向布设的槽结构;
其中,所述地膜覆盖层包括
水肥富集层(21),为铺设于坡面(9)上的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以海绵、吸水性树脂或超轻量营养基质为主;
覆膜网面层(22),铺设于水肥富集层(21)表面,并与固定网层(1)连接,实现地膜覆盖层与坡面(9)形成整体共同受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膜覆盖层还包括覆膜网底层(23),所述覆膜网底层(23)设置于水肥富集层(21)与坡面(9)之间且覆膜网底层(23)与固定网层(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耕地坡面地膜覆盖栽培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水肥灌溉层,所述水肥灌溉层为布设于地膜覆盖层中或地膜覆盖层表面的若干根横向布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锦宇张颖罗旭辉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