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7322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属于蛙类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下列步骤:(1)养殖池的建造;(2)选种交配、排卵受精;(3)蝌蚪养护;(4)成蛙捕捉上市。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生态化、产业化的对黑斑蛙进行养殖,大大提高黑斑蛙的养殖产量,而且利用黑水虻幼虫生长周期的可控制性,便于对黑斑蛙进行喂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加快黑斑蛙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抗逆能力,降低饲料成本,同时不会对养殖池内的养殖水造成污染,实现真正的绿色生态养殖,具有养殖技术简单,生产投资成本小,养殖管理方便,可控性好,纯天然无公害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蛙类养殖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黑斑蛙属于蛙科中的一种,其肉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技术日趋成熟,然而人工养殖的黑斑蛙的成活率还有待于提高,加之黑斑蛙天敌较多,对栖息场所的要求严格,再加上其高超的逃脱本领,给人工养殖黑斑蛙增加了较大的技术难题,而且一些养殖场的养殖环境与黑斑蛙生长的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差距,未能形成生态循环系统,导致养殖过程中黑斑蛙产量不高,从而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另外在黑斑蛙养殖过程中,我们常用蝇蛆作为黑斑蛙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蝇蛆从孵化到成虫,周期很短,很难控制其生长状态,这对规模化的黑斑蛙养殖非常不利,如果喂食饲料的话,是可以在远小于生产周期的时间内速成养殖,但是营养价值不高,肉质不鲜美,水生物体内还会残留急速,严重危害食用者的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黑斑蛙的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养殖池的建造,选择在水源无污染、植被丰富、环境安静的树林里建造多个黑斑蛙养殖池(1),养殖池(1)为矩形的水泥池,养殖池(1)的四周为食台和过道,养殖池(1)内铺设有塑料膜(11),塑料膜(11)上铺设有腐殖土,养殖池(1)的排水管道(12)处连接有波纹管(13),通过控制波纹管(13)端部的控制线来控制波纹管(13)伸入或拉出养殖池(1)进而控制养殖池(1)内的水位,控制线可缠绕固定在养殖池(1)旁的桩柱上,养殖池(1)的一周设置有防逃围栏(2),防逃围栏(2)的顶部紧密连接有遮阴网(3)。/n(2)选种交配、排卵受精,在养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养殖池的建造,选择在水源无污染、植被丰富、环境安静的树林里建造多个黑斑蛙养殖池(1),养殖池(1)为矩形的水泥池,养殖池(1)的四周为食台和过道,养殖池(1)内铺设有塑料膜(11),塑料膜(11)上铺设有腐殖土,养殖池(1)的排水管道(12)处连接有波纹管(13),通过控制波纹管(13)端部的控制线来控制波纹管(13)伸入或拉出养殖池(1)进而控制养殖池(1)内的水位,控制线可缠绕固定在养殖池(1)旁的桩柱上,养殖池(1)的一周设置有防逃围栏(2),防逃围栏(2)的顶部紧密连接有遮阴网(3)。
(2)选种交配、排卵受精,在养殖池(1)的两侧分别搭设且固定有收卵网,选择体长、多年驯化、性腺成熟、个大体重、无损伤的健壮黑斑蛙,以雌雄比例为1:1的种蛙放置在养殖池(1)内,PH值控制在6-8之间,水温控制在25-27℃,并喂食第四龄黑水虻幼虫,早晚定时定点各一次,在产卵期间,养殖池(1)内的水保持静态,随着他们交配、排卵受精,受精卵团的出现,将受精卵收集移至孵化桶中孵化,孵化水温为29-31度,日照2小时,PH值控制在6-8之间,经过3-5天蝌蚪孵化出膜,孵化期间,无需消毒,无需喂食。
(3)蝌蚪养护,蝌蚪养殖期间,PH值控制在6-7之间,向养殖池(1)内投喂豆浆和鸡蛋,早晚各一次,35天之后向养殖池(1)内投喂蝌蚪饲料,早晚各一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雅静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市九方皋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