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6687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直型动簧片和推动机构,推动机构包括推杆、压力弹簧、弹簧固定座、推动支架、上轭铁、限位件、动轭铁和下轭铁,直型动簧片横向穿过推动支架,下轭铁固定在直型动簧片的下侧面上。上轭铁固定在推动支架的顶端,动轭铁位于直型动簧片和上轭铁之间,上轭铁上设有半径大于限位件的限位孔,限位件的上端部具有卡边,限位件的下端活动穿过限位孔与动轭铁固定连接,限位件的卡边止挡于上轭铁的限位孔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不仅增加了用于抵抗电动斥力的电磁吸力,而且工作一定次数在触点磨损后,其承载大电流冲击能力反而会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目前,直流继电器对出现冲击大电流很容易产生电动斥力,造成静触头与动簧片被迫在斥力作用下分离,而静触头与动簧片分离瞬间后在压力弹簧的作用下,静触头与动簧片会重新吸合,该分离和吸合之间使得静触头与动簧片接触位置连续产生高温电弧,容易造成静触头与动簧片接触位置瞬间升温并出现粘连情况,使继电器被迫由于触点粘连而失效。承载电路中流经的大电流是目前比较棘手的一项问题点。解决这类触头被迫分离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抵抗或抵消掉由于大电流冲击产生的电动斥力。现有技术通常是在动簧片处加装由动轭铁和下轭铁组成的闭合的导磁环,当流经动簧片电流产生变化时,会在动簧片周边产生环形磁场,环形磁场作用于动轭铁与下轭铁之间,此时动、下轭铁分别产生电磁吸力相互吸引,同时将动轭铁与推动机构进行固定达到电磁吸力为沿着触点轴线方向向上的吸力,用来抵抗由于大电流冲击产生的电动斥力达到继电器继续正常工作不失效的目的。冲击电流越大,作用在动轭铁和下轭铁形成的闭合磁环中的磁场就越强,此时由于磁场强度瞬间增大,会使动轭铁、下轭铁间产生更大的电磁吸力。这种能够承受大电流冲击的结构由于上轭铁被固定在推杆上的U型推动支架上,而实现电磁吸力沿着触点轴线的方向向上。由于在继电器的触点与直型动簧片接触后由于提供推力的动铁芯与静铁芯间仍有间隙需要走完,所以推动机构将继续带动着上轭铁进行上移,从而导致动轭铁与下轭铁间产生间隙,降低了电磁吸力,从而影响到继电器承载大电流冲击的能效。另外一方面,当继电器工作一段时间,静触点引出端下端触点经过与直型动簧片上端触点反复吸合、分离后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并且该磨损会随着继电器工作通断的次数增加磨损程度增加,导致在继电器吸合时由于磨损的影响下使得动轭铁与下轭铁间隙增大,电磁吸力变小,继电器承载大电流冲击的能力减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不仅增加了用于抵抗电动斥力的电磁吸力,而且当继电器工作一定次数后触点磨损情况下,继电器的承载大电流冲击能力仍不受影响反而承载能力会增强。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设置在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下方的直型动簧片,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直型动簧片能够上下运动以使其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相互接触分离的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推杆和推动支架,所述推动支架的底部与所述推杆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支架的顶部固定有上轭铁,该上轭铁位于两个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所述直型动簧片横向穿过于所述推动支架,所述直型动簧片的下侧面上固定有下轭铁;所述推动支架的底部固定有弹簧固定座,该弹簧固定座上设有压力弹簧,该压力弹簧的上端弹性抵紧在所述下轭铁上,所述直型动簧片和上轭铁之间设有动轭铁,另设有上端部具有卡边的限位件,所述上轭铁上设有半径大于所述限位件除卡边外部分的第一限位孔,所述限位件的下端活动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并与所述动轭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件的卡边止挡于所述上轭铁的第一限位孔外。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的下端与所述动轭铁固定铆接,当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与直型动簧片保持静止并未接触时,所述动轭铁到所述限位件的卡边的距离大于其到所述上轭铁上侧面的距离。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限位孔位于所述上轭铁的中心位置,并与所述推杆的轴线共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直型动簧片的下侧面上设有两个限位块,所述下轭铁上对应设有两个第二限位孔,两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卡置于两个第二限位孔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孔相对所述推杆的轴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限位块的高度大于所述下轭铁的厚度,两个所述限位块的末端即伸出所述下轭铁的部分卡入所述压力弹簧的上端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轭铁为直型形状,所述下轭铁为U型形状;所述推动支架为弱导磁或不导磁材料制成的U型支架,且其顶部分别向外弯折。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轭铁的下侧面上设有限位安装凸台,所述推动支架的顶部对应设有定位通孔,所述限位安装凸台卡置于所述定位通孔内。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动机构还包括位于轭铁板下方的静铁芯和动铁芯,所述推杆的下端活动穿过所述轭铁板和静铁芯后与所述动铁芯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推动机构带动所述直型动簧片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刚好接触的瞬间,所述动铁芯与所述静铁芯之间还具有间隙,该间隙为超行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上轭铁与所述动轭铁之间的部分外套设有轭铁返回塔形弹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在现有的继电器基础上设置了一个被U型推动支架固定的上轭铁、一个动轭铁、一个与动轭铁铆接相对静止的限位件、一个与直型动簧片下端面相接触的下轭铁;上轭铁被固定在两静触点引出端连线位于推动机构的上方位置,动轭铁与限位件的下端面铆接保持相对固定位置并被固定在上轭铁与直型动簧片之间,下轭铁固定在所述直型动簧片下端面;所述上轭铁、动轭铁和所述下轭铁均沿着直型动簧片宽度方向上分布,当静触点引出端下端触点与直型动簧片上端触点闭合瞬间,下轭铁随着推动机构一起沿着轴线方向向上移动,此时下轭铁两端平台与所述动轭铁的两端相靠近,但此时动铁芯与静铁芯仍有间隙,推杆将继续带动U型推动支架、弹簧固定座、上轭铁、动轭铁、限位件向上移动直到超行程走完,使得继电器吸合动作完全完成后下轭铁两边平台与所述的动轭铁的两端存在至少超行程距离的磁间隙,导致下轭铁与动轭铁之间的电磁吸力大幅减小。本技术这种结构能有效使得继电器超行程走完后下轭铁与动轭铁间隙既能保证满足足够的磁回路要求又为触点间隙的磨损留下足够余量,有效降低超行程走完后对下轭铁与动轭铁间电磁吸力的影响。本技术的这种结构可以在动簧片受到大电流冲击的时候能够产生触点压力方向上的电磁吸力,用来抵抗静触点引出端下端触点与直型动簧片之间由于大电流冲击产生的电动斥力;本技术的这种新结构能有效提供触点压力方向上的电磁吸力,而这部分电磁吸力由动铁芯与静铁芯的保持力提供,由于保持力远大于电磁吸力并且动铁芯与静铁芯保持力除去为提供推动机构推力之外仍有足够的余量,能够有效的支持电磁吸力在触点压力上的反作用力。2)本技术在现有的继电器基础上考虑到了继电器中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往复吸合、分离一段时间后,对产品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随着继电器工作次数的增加,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接触表面磨损程度会加剧,本技术能够在触点磨损后仍然可以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在所述继电器中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吸合,超行程走完后,下轭铁两边平台与动轭铁下端面存在留有一定的磨损间隙,来实现随着使用过程中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不断磨损保障动轭铁下端面与下轭铁两边平台间隙也随着磨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设置在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下方的直型动簧片(2),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直型动簧片(2)能够上下运动以使其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引出端(1)相互接触分离的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推杆(11)和推动支架(6),所述推动支架(6)的底部与所述推杆(11)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支架(6)的顶部固定有上轭铁(7),该上轭铁(7)位于两个所述静触点引出端(1)之间;所述直型动簧片(2)横向穿过于所述推动支架(6),所述直型动簧片(2)的下侧面上固定有下轭铁(10);所述推动支架(6)的底部固定有弹簧固定座(5),该弹簧固定座(5)上设有压力弹簧(3),该压力弹簧的上端弹性抵紧在所述下轭铁(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型动簧片(2)和上轭铁(7)之间设有动轭铁(9),另设有上端部具有卡边(81)的限位件(8),所述上轭铁(7)上设有半径大于所述限位件除卡边外部分的第一限位孔(71),所述限位件(8)的下端活动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71)并与所述动轭铁(9)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件(8)的卡边(81)止挡于所述上轭铁(7)的第一限位孔(71)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设置在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下方的直型动簧片(2),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直型动簧片(2)能够上下运动以使其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引出端(1)相互接触分离的推动机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推杆(11)和推动支架(6),所述推动支架(6)的底部与所述推杆(11)的上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支架(6)的顶部固定有上轭铁(7),该上轭铁(7)位于两个所述静触点引出端(1)之间;所述直型动簧片(2)横向穿过于所述推动支架(6),所述直型动簧片(2)的下侧面上固定有下轭铁(10);所述推动支架(6)的底部固定有弹簧固定座(5),该弹簧固定座(5)上设有压力弹簧(3),该压力弹簧的上端弹性抵紧在所述下轭铁(1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型动簧片(2)和上轭铁(7)之间设有动轭铁(9),另设有上端部具有卡边(81)的限位件(8),所述上轭铁(7)上设有半径大于所述限位件除卡边外部分的第一限位孔(71),所述限位件(8)的下端活动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71)并与所述动轭铁(9)固定连接,所述限位件(8)的卡边(81)止挡于所述上轭铁(7)的第一限位孔(71)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8)的下端与所述动轭铁(9)固定铆接,当所述静触点引出端(1)与直型动簧片(2)保持静止并未接触时,所述动轭铁到所述限位件的卡边(81)的距离大于其到所述上轭铁上侧面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击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71)位于所述上轭铁(7)的中心位置,并与所述推杆的轴线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磨损后仍能承载大电流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丁志李思进马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尼普顿电器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