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651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器主体,所述控制器主体的底部贯穿安装框架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架的内腔,所述安装框架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电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家电控制装置技术领域。该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使用时将控制器主体放置在安装框架内,此时在控制器主体的重力下,导电筒向下挤压顶簧运动,使得活动导电块与固定导电块接触,使得电路连通,对控制器主体进行供电,当不使用时,直接将控制器主体拿起即可,可以快速的对控制器主体进行安装和取出,使得控制装置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可以快速进行更新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智能家电控制装置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智能家电就是将微处理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引入家电设备后形成的家电产品,具有自动感知住宅空间状态和家电自身状态、家电服务状态,能够自动控制及接收住宅用户在住宅内或远程的控制指令;同时,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居的组成部分,能够与住宅内其它家电和家居、设施互联组成系统,实现智能家居功能。根据专利号为CN207164497U所述的一种智能家电控制装置,能实现远程控制家里的电器,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但是在使用时,安装固定十分不方便,并且不能快速的将控制装置取下,对内部进行维护更新等操作,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解决了安装固定十分不方便,并且不能快速的将控制装置取下,对内部进行维护更新等操作,使用起来不够方便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器主体,所述控制器主体的底部贯穿安装框架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架的内腔,所述安装框架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电座,所述导电座的顶部贯穿控制器主体的底部并延伸至控制器主体的内腔,所述控制器主体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座的表面适配的空槽,所述空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电杆,所述导电座的顶部滑动连接有导电筒,所述导电筒的底端贯穿导电座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座的内腔,所述导电杆远离控制器主体的一端贯穿导电筒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筒的内腔,所述导电筒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杆的表面活动连接的插接槽,所述导电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簧,所述顶簧远离连接板的一端与控制器主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导电块,所述控制器主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导电块,所述固定导电块的表面与活动导电块的表面相互抵触。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为绝缘材质。优选的,所述固定导电块与电源连通。优选的,所述安装框架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的两侧均开设有螺纹安装孔。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主体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架。优选的,所述安装框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表面与控制器主体的表面相互抵触。优选的,所述安装框架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所述安装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滤灰罩。优选的,所述安装框架的表面开设有散热槽。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通过在安装框架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器主体,控制器主体的底部贯穿安装框架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架的内腔,安装框架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电座,导电座的顶部贯穿控制器主体的底部并延伸至控制器主体的内腔,控制器主体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座的表面适配的空槽,空槽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电杆,导电座的顶部滑动连接有导电筒,导电筒的底端贯穿导电座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座的内腔,导电杆远离控制器主体的一端贯穿导电筒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筒的内腔,导电筒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杆的表面活动连接的插接槽,导电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簧,顶簧远离连接板的一端与控制器主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导电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导电块,控制器主体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导电块,固定导电块的表面与活动导电块的表面相互抵触,使用时将控制器主体放置在安装框架内,此时在控制器主体的重力下,导电筒向下挤压顶簧运动,使得活动导电块与固定导电块接触,使得电路连通,对控制器主体进行供电,当不使用时,直接将控制器主体拿起即可,可以快速的对控制器主体进行安装和取出,使得控制装置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2)、该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通过在安装框架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安装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滤灰罩,安装框架的表面开设有散热槽,通过散热风扇从外界抽风,外界空气经过滤灰罩过滤后输送到安装框架内,进行散热,然后热空气顺着散热槽吹出,可以使得安装框架内部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温度,防止电子元器件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安装框架、2-控制器主体、3-导电座、4-空槽、5-导电杆、6-导电筒、7-插接槽、8-连接板、9-顶簧、10-活动导电块、11-固定导电块、12-固定板、13-提拉架、14-防护板、15-散热风扇、16-滤灰罩、17-散热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包括安装框架1,安装框架1的表面开设有散热槽17,安装框架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15,安装框架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滤灰罩16,通过散热风扇15从外界抽风,外界空气经过滤灰罩16过滤后输送到安装框架1内,进行散热,然后热空气顺着散热槽17吹出,可以使得安装框架1内部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温度,防止电子元器件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安装框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防护板14,防护板14的表面与控制器主体2的表面相互抵触,安装框架1表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2,两个固定板12的两侧均开设有螺纹安装孔,安装框架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器主体2,控制器主体2内部内置有电源,控制器主体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提拉架13,控制器主体2的底部贯穿安装框架1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架1的内腔,安装框架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电座3,导电座3的顶部贯穿控制器主体2的底部并延伸至控制器主体2的内腔,控制器主体2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座3的表面适配的空槽4,空槽4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电杆5,导电座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导电筒6,导电筒6的底端贯穿导电座3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座3的内腔,导电杆5远离控制器主体2的一端贯穿导电筒6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筒6的内腔,导电筒6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杆5的表面活动连接的插接槽7,导电筒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8,连接板8为绝缘材质,连接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簧9,顶簧9远离连接板8的一端与控制器主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导电筒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导电块10,控制器主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导电块11,固定导电块11与电源连通,固定导电块11的表面与活动导电块10的表面相互抵触,使用时将控制器主体2放置在安装框架1内,此时在控制器主体2的重力下,导电筒6向下挤压顶簧9运动,使得活动导电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包括安装框架(1),所述安装框架(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器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主体(2)的底部贯穿安装框架(1)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架(1)的内腔,所述安装框架(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电座(3),所述导电座(3)的顶部贯穿控制器主体(2)的底部并延伸至控制器主体(2)的内腔,所述控制器主体(2)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座(3)的表面适配的空槽(4),所述空槽(4)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电杆(5),所述导电座(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导电筒(6),所述导电筒(6)的底端贯穿导电座(3)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座(3)的内腔,所述导电杆(5)远离控制器主体(2)的一端贯穿导电筒(6)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筒(6)的内腔,所述导电筒(6)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杆(5)的表面活动连接的插接槽(7),所述导电筒(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簧(9),所述顶簧(9)远离连接板(8)的一端与控制器主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筒(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导电块(10),所述控制器主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导电块(11),所述固定导电块(11)的表面与活动导电块(10)的表面相互抵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需求侧响应的智能家电控制装置,包括安装框架(1),所述安装框架(1)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控制器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主体(2)的底部贯穿安装框架(1)的顶部并延伸至安装框架(1)的内腔,所述安装框架(1)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电座(3),所述导电座(3)的顶部贯穿控制器主体(2)的底部并延伸至控制器主体(2)的内腔,所述控制器主体(2)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座(3)的表面适配的空槽(4),所述空槽(4)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电杆(5),所述导电座(3)的顶部滑动连接有导电筒(6),所述导电筒(6)的底端贯穿导电座(3)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座(3)的内腔,所述导电杆(5)远离控制器主体(2)的一端贯穿导电筒(6)的顶部并延伸至导电筒(6)的内腔,所述导电筒(6)的内腔开设有与导电杆(5)的表面活动连接的插接槽(7),所述导电筒(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顶簧(9),所述顶簧(9)远离连接板(8)的一端与控制器主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筒(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活动导电块(10),所述控制器主体(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导电块(11),所述固定导电块(11)的表面与活动导电块(10)的表面相互抵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兴隆霍凯龙俞登科王杰孔嘉铖鲁佳俊王飞凤金烨晨徐铌黄海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浙江中新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自动化分公司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