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的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6041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的三维起伏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属于地震勘探走时反演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如下步骤:获取回折波走时数据;计算地表速度;获取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并编号;抽取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将当前道集内的地震道按照偏移距从小到大排序;逐道计算回折波射线参数和速度梯度;逐道计算回折点速度和深度;判断是否还有未处理的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如果有,则将下一个道集设置为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并进行处理,如果没有,则利用所有已计算的回折点速度和深度,计算离散模型所有网格点的速度;输出速度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不适用于近地表条件复杂地区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的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的三维起伏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属于地震勘探走时反演

技术介绍
地震勘探走时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走时建立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通常分为利用地震初至波走时的初至走时反演方法和利用地震反射波走时的反射波走时反演方法。较反射波而言,初至波的初至走时往往易于识别和拾取,这使得初至走时反演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常规的初至走时反演通过最小化给定模型的观测初至走时与实际走时的残差得到最终反演结果,这需要反复迭代,而且每次迭代都要进行大量的正演计算,因而其计算效率较低。在此基础上,通过线性求解射线方程和走时方程重建地下速度结构的初至走时反演方法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如折射波走时反演和回折波走时反演等。但折射波走时反演需要地下介质存在良好的折射界面,而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回折波走时反演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故而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更有学者提出了利用回折波走时快速建立速度模型的剥层法,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速度建模的效率,但该方法仍利用基于水平地表假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的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一:获取回折波走时数据;/n步骤二:计算地表速度;/n步骤三:获取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并编号;/n步骤四:抽取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n步骤五:将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内的地震道按照偏移距从小到大进行排序;/n步骤六:逐道计算回折波射线参数和速度梯度;/n步骤七:逐道计算回折点速度和深度;/n步骤八:判断是否有未经处理的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如果有,则将该未经处理的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设置为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返回步骤五;如果没有,执行下一步骤;/n步骤九:利用所有已计算的回折点速度和深度,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的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回折波走时数据;
步骤二:计算地表速度;
步骤三:获取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并编号;
步骤四:抽取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
步骤五:将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内的地震道按照偏移距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步骤六:逐道计算回折波射线参数和速度梯度;
步骤七:逐道计算回折点速度和深度;
步骤八:判断是否有未经处理的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如果有,则将该未经处理的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设置为当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返回步骤五;如果没有,执行下一步骤;
步骤九:利用所有已计算的回折点速度和深度,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计算离散速度模型所有网格点速度;
步骤十:输出速度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的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地表速度由直达波走时数据计算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的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是指道集内任意两个炮检对连线夹角小于45°且这两个炮检对的中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检波点线间距的地震道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面元共方位角道集的地震回折波走时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回折波射线参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x为偏移距,t为回折波走时,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中何万利杨华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