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和无叶风扇,包括风道壳体(1),所述风道壳体(1)的一侧形成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出风口(10),所述出风口(10)的两侧形成有隔板安装卡槽(4),第一风口隔板(2)和第二风口隔板(3)由上至下依次插装在所述隔板安装卡槽(4)中,所述第二风口隔板(3)上设置有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变长的多个导风片(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能够平均分配上部和下部的风量、结构简单、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和无叶风扇
本技术涉及风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和无叶风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涡轮风扇具有细长的风道和出风口,吹出的风平稳舒适,适合老年人和儿童使用,由于出风口通常很窄,即使儿童的手指也无法伸进,使用安全性很高,并可以节省使用空间方便运输,节省了成本,得到市场认可。但是,由于涡轮风扇的风道细长,出风口也是平行的细长出口,由于涡轮产生的风速较高,风的惯性会把大部分风聚集在风道上部分空间,致使出风不均匀,上半部分风量大,下半部分风量小,影响客户使用体验。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7420991U、名称为一种无叶风扇的出风筒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喷嘴由至少两个喷嘴单元纵向拼接组成,每一喷嘴单元上均设有至少一列纵向分布的出风窄缝,且各喷嘴单元上对应列的出风窄缝均处于同一直线上,内部通道接收的气流自各出风窄缝向外喷射。该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不足:无法均衡每个出风窄缝的风量,导致上半部分风量大、下半部分风量小。再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845561U、名称为一种无叶风扇及其出风装置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壳体前端面纵向设置有一出风窄缝,出风窄缝内间隔分布有多个分隔筋,并由此形成多个纵向分布的出风口。分隔筋与出风窄缝的两侧壁连为一体,分隔筋的外端不凸出于出风窄缝的前端面,分隔筋的内端向内延伸至集风口的宽端。该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不足:仍然无法平均分配风量,因惯性作用,风量依然存在上大下小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平均分配风量、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和无叶风扇,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包括风道壳体,所述风道壳体的一侧形成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两侧形成有隔板安装卡槽,第一风口隔板和第二风口隔板由上至下依次插装在所述隔板安装卡槽中,所述第二风口隔板上设置有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变长的多个导风片。其中,所述导风片的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风口隔板上,所述导风片的后端以及两侧均与所述风道壳体的内壁间隔设置。其中,所述导风片的顶部投影呈圆角矩形。其中,所述第二风口隔板上的多个导风片均匀间隔分布。其中,所述第一风口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长度相等的导风板,并且所述导风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风口隔板上长度最长的导风片的长度。其中,所述导风板的顶部投影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圆心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中轴线上。其中,所述第一风口隔板和/或所述第二风口隔板由相对设置的两条带有连接横栅格的平行筋条组成,所述平行筋条的截面呈两个外翻的T形。其中,所述出风口的缝隙宽度为5-9mm。其中,所述风道壳体为金属材质的圆柱筒体结构,所述风道壳体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开口,位于所述风道壳体上端的开口由一塑料盖盖合,位于所述风道壳体下端的开口为进气口,所述风道壳体的内部通道为自进气口向上延伸形成的竖向通道。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叶风扇,包括上述的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在风道壳体的风道下半部分,均匀分布导风片,且导风片自下往上逐步加长,导风片固定于前出风口位置,导风片的后侧、两侧均不与风道壳体的侧壁接触,并留出足够间隙,让空气有充足够的空间在风道里面自由流动,并从导风片导出,使吹出来的风上下均匀。附图说明图1为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3为风道壳体安装了风口隔板后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风道壳体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无叶风扇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风道壳体;10、出风口;2、第一风口隔板;3、第二风口隔板;4、隔板安装卡槽;5、导风片;6、导风板;7、顶盖;8、垫圈;9、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1至图4所示,一种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包括风道壳体1,风道壳体1的一侧形成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出风口10,出风口10的两侧形成有隔板安装卡槽4,第一风口隔板2和第二风口隔板3由上至下依次插装在隔板安装卡槽4中,第二风口隔板3上设置有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变长的多个导风片5。该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将气流向风道下半部分进行引导和分流,通过设置自下而上逐渐加长的导风片对气流进行截流和导向,打破涡轮风扇风道上半部分风量大、下半部分风量小的惯性,使风道内的气流得到合理均等的分配,增大吹风范围,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优选地,风道壳体1可由铝合金或者塑胶材料拉伸成型而成。参见图1、图2、图3所示,导风片5的前端设置在第二风口隔板3上,导风片5的后端以及两侧均与风道壳体1的内壁间隔设置。该种结构设计有助于留出足够间隙,让气流在风道内自由流动,并且不会对风道上半部分的风量造成太大影响。其中,导风片5的长度指的是自导风片5前端至导风片5后端的距离。参见图3所示,导风片5的顶部投影呈圆角矩形。参见图1所示,第二风口隔板3上的多个导风片5均匀间隔分布。参见图1所示,第一风口隔板2上设置有多个长度相等的导风板6,并且导风板6的长度小于第二风口隔板3上长度最长的导风片5的长度。其中,导风板6的长度也是指自导风板6前端至导风板6后端的距离。更优选地,导风板6的前端连接到第一风口隔板2上。参见图3所示,导风板6的顶部投影为圆弧形,圆弧形的圆心位于出风口10的中轴线上。参见图3所示,第一风口隔板2和/或第二风口隔板3由相对设置的两条带有连接横栅格的平行筋条组成,平行筋条的截面呈两个外翻的T形。参见图4所示,出风口10的缝隙宽度为5-9mm。参见图1、图5所示,风道壳体1为金属材质的圆柱筒体结构,风道壳体1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开口,位于风道壳体1上端的开口由一塑料盖7盖合,位于风道壳体1下端的开口为进气口,风道壳体1的内部通道为自进气口向上延伸形成的竖向通道。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无叶风扇,参见图5所示,包括上述的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优选地,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设置在无叶风扇的底座9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包括风道壳体(1),所述风道壳体(1)的一侧形成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出风口(10),所述出风口(10)的两侧形成有隔板安装卡槽(4),第一风口隔板(2)和第二风口隔板(3)由上至下依次插装在所述隔板安装卡槽(4)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口隔板(3)上设置有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变长的多个导风片(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包括风道壳体(1),所述风道壳体(1)的一侧形成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出风口(10),所述出风口(10)的两侧形成有隔板安装卡槽(4),第一风口隔板(2)和第二风口隔板(3)由上至下依次插装在所述隔板安装卡槽(4)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口隔板(3)上设置有长度由下至上逐渐变长的多个导风片(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5)的前端设置在所述第二风口隔板(3)上,所述导风片(5)的后端以及两侧均与所述风道壳体(1)的内壁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片(5)的顶部投影呈圆角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口隔板(3)上的多个导风片(5)均匀间隔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柱式风扇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隔板(2)上设置有多个长度相等的导风板(6),并且所述导风板(6)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风口隔板(3)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椿鹏,
申请(专利权)人:冯椿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