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引射的三涵道的双收扩型尾喷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623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58
一种带引射的三涵道的双收扩型尾喷管结构,包括尾锥、波瓣混合器、内喷管、外喷管以及短舱后端外壳,短舱后端外壳的内部设置外喷管,外喷管的内部设置内喷管,内喷管的内部设置波瓣混合器,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尾喷管结构,在起飞、亚声速、跨声速及超声速工况下,核心流与次流的掺混流在内喷管膨胀,第三股流在内喷管与外喷管之间的第三股流通道膨胀,两股喷射流速度差异较小,并且与经短舱后端外壳流过的周围大气速度基本相同,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跨声速及超声速工况下的喷管欠膨胀及其导致的超声速客机气动性能与噪声性能恶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引射的三涵道的双收扩型尾喷管结构
本技术涉及航空发动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航空变循环发动机尾喷管结构。
技术介绍
第一代超声速客机“协和式”客机因经济性差、航程短以及噪声污染严重这三个弱点已于2003年退出历史舞台。“协和式”退出市场运营并不表明超声速客机在未来的市场没有竞争力,相反地,在“协和式”超声速客机落幕的十六年间,美国从未停止对新一代超声速客机的探索,美国宇航局(NASA)通过“三步走”战略对今后20~30年内先进民航客机的发展做了规划,通过对超声速公务机、小型超声速客机以及大型超声速客机的持续研究,预期在2030年实现新一代超声速客机的应用。因此,超声速客机将成为未来跨洋运输的一种必然选择。超声速客机的发动机需能够协调超声速小涵道比和亚声速大涵道比的变化,由于变循环发动机能够很好德融合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和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不同飞行速度下的优势(即,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起飞低排气速度、亚声速巡航低耗油率以及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超声速巡航低耗油率的优势),因而具有可满足超声速巡航、低油耗、低噪声等多项相互矛盾要求的技术潜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引射的三涵道的双收扩型尾喷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尾锥(10)、波瓣混合器(20)、内喷管(30)、外喷管(40)以及短舱后端外壳(50),短舱后端外壳(50)的内部设置外喷管(40),外喷管(40)的内部设置内喷管(30),内喷管(30)的内部设置波瓣混合器(20),波瓣混合器(20)的内部设置尾锥(10),尾锥(10)与波瓣混合器(20)之间的通道形成核心流通道,波瓣混合器(20)与内喷管(30)前端之间的通道形成次流通道,内喷管(30)与外喷管(40)之间的通道形成第三股流通道,外喷管(40)与短舱后端外壳(50)之间形成密闭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引射的三涵道的双收扩型尾喷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尾锥(10)、波瓣混合器(20)、内喷管(30)、外喷管(40)以及短舱后端外壳(50),短舱后端外壳(50)的内部设置外喷管(40),外喷管(40)的内部设置内喷管(30),内喷管(30)的内部设置波瓣混合器(20),波瓣混合器(20)的内部设置尾锥(10),尾锥(10)与波瓣混合器(20)之间的通道形成核心流通道,波瓣混合器(20)与内喷管(30)前端之间的通道形成次流通道,内喷管(30)与外喷管(40)之间的通道形成第三股流通道,外喷管(40)与短舱后端外壳(50)之间形成密闭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引射的三涵道的双收扩型尾喷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喷管(40)为管状结构,外喷管(40)的两侧向中部逐步收窄,所述内喷管(30)为管状结构,内喷管(30)的两侧向中部逐步收窄,外喷管(40)内径最小部与内喷管(30)内径最小部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啸林马姗程稳程林周泽友李超东周俊吕双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