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属于建筑结构防灾减灾和防护
技术介绍
随着旅客对出行体验期待值的提升,交通枢纽建筑与民用建筑组合建造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以最大程度实现枢纽内各种交通的立体无缝换乘,并打造“枢纽商业”生态圈,实现“站城一体”,将交通建筑站房综合体融入城市生活整体环境之中。交通枢纽与民用建筑组合建造的综合体工程体量巨大,包含铁路站房、地铁车站、公交、长途车、旅游大巴、社会车、出租车,和商业、办公、酒店等多种功能的组合建造。在实现各功能无缝对接的同时,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消防安全问题,其中最核心的消防安全问题通常是疏散问题。铁路站房站场下方常设置有出站厅、换乘厅、城市通廊和市政配套设施等功能,地铁车站埋设于铁路站房下方。对于在铁路站房站场上方进行了物业开发的交通枢纽建筑,站场下方的建筑空间为地下建筑或类似于地下建筑。该类地下建筑或类地下建筑规模较大,且存在疏散出口无法直通室外的情况,一旦发生火灾等灾害事故,人员疏散极其困难。目前的工程案例中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包括交通枢纽结构以及其上的综合开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枢纽结构包括多层,由下至上分别为地下一层(1)、出站层(2)以及站台层(3);所述交通枢纽结构周边设置有下沉式广场(4),所述下沉式广场(4)周边设置有可供消防车通行的环形疏散通道(5),所述环形疏散通道(5)宽度不小于4m,坡度不大于8%,其通过车辆出入口坡道与出站层(2)的消防车道连通;所述下沉式广场(4)顶部开洞,并设置有顶部连桥;除车辆出入口坡道外,所述下沉式广场(4)顶部开洞比例不小于环形疏散通道(5)总长度的50%,且开洞均匀设置,开洞位置的间距不大于60m;所述下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包括交通枢纽结构以及其上的综合开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枢纽结构包括多层,由下至上分别为地下一层(1)、出站层(2)以及站台层(3);所述交通枢纽结构周边设置有下沉式广场(4),所述下沉式广场(4)周边设置有可供消防车通行的环形疏散通道(5),所述环形疏散通道(5)宽度不小于4m,坡度不大于8%,其通过车辆出入口坡道与出站层(2)的消防车道连通;所述下沉式广场(4)顶部开洞,并设置有顶部连桥;除车辆出入口坡道外,所述下沉式广场(4)顶部开洞比例不小于环形疏散通道(5)总长度的50%,且开洞均匀设置,开洞位置的间距不大于60m;所述下沉式广场(4)内的地下一层(1)内设置有车库(6)、商业设施(7)以及地铁站厅(8);车库(6)、商业设施(7)以及地铁站厅(8)之间均设置有避难走道(9);避难走道(9)两端直通上述环形疏散通道(5)或下沉式广场(4);
所述出站层(2)设置有十字交叉设置的城市通廊(10)以及开敞空间体(11),出站层(2)还设置有被所述城市通廊(10)以及开敞空间体(11)分隔的出站厅(12)、车库(6)、出租/长途车候车厅(13);所述出站厅(12)与该层车库(6)、出租/长途车候车厅(13)之间设置有背廊(14),背廊(14)两端敞开通向室外和开敞空间体(11);开敞空间体(11)与站台层(3)上的高架层候车厅(15)之间通过扶梯(1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一层(1)的商业设施(7)的出口可分别通向不同的避难走道(9)或下沉式广场(4),同时,地铁站厅(8)还分别与下沉式广场(4)、避难走道(9)疏散连通,且地铁站厅(8)可通过疏散楼梯间与出站层(2)的城市通廊(10)疏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廊(14)与车库(6)之间通过防火墙(17)分隔,与出租/长途车候车厅(13)之间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防火玻璃(18)分隔,与出站厅(12)连通位置设置有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防火玻璃门;所述开敞空间体(11)与出租/长途车候车厅(13)、该层车库(6)之间采取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防火玻璃(18)分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枢纽综合体人员疏散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站层的车库(6)按高层汽车库划分防火分区,人员可水平向室外疏散或向开敞空间体(11)疏散,满足双向疏散条件;出租/长途车候车厅(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诗瑶,孙旋,刘松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研防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