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属于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结构,所述底座的上方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的内部靠上方开设有第一腔体,两个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均安装有丝杆,两个所述丝杆上均套设有移动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辅助支撑结构和第二辅助支撑结构,同时第一辅助支撑结构通过设置下支撑板、中间支撑板、上支撑板、螺栓孔和紧固螺栓,第二辅助支撑结构通过设置吸附盘、中空腔、抽气通道、抽气筒和抽气杆,多种结构相互配合,能够提高底座连接牢固性的同时还能提高施工台的稳定性,进而使装置能够在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
本技术属于施工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
技术介绍
施工是指工程按计划进行建造,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施工装置进行辅助,虽然现有施工装置的生产工艺正在日渐成熟,但仍有部分不足待改进。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施工装置结构简单,稳定性差,不适用于在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具有连接牢固性好,稳定性强,使装置能够在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使用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结构,所述底座的上方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的内部靠上方开设有第一腔体,两个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均安装有丝杆,两个所述丝杆上均套设有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之间连接有施工台,所述施工台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一辅助支撑结构进行辅助支撑,两个所述支撑架的内部靠下方开设有第二腔体,两个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靠上方均安装有减速电机,一侧所述第二腔体的内部靠下方安装有电源。优选的,所述第一辅助支撑结构包括下支撑板、中间支撑板、上支撑板、紧固螺栓和螺栓孔,其中,所述下支撑板的上方安装有中间支撑板,所述中间支撑板的上方安装有上支撑板,所述下支撑板、中间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的两侧均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下支撑板上所述螺栓孔与中间支撑板上所述螺栓孔以及中间支撑板上所述螺栓孔与上支撑板上所述螺栓孔之间均通过紧固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辅助支撑结构包括双头螺杆、驱动电机、抽气杆、抽气筒、吸附盘、抽气通道、中空腔、移动架和凹槽,其中,所述凹槽的靠上方连接有双头螺杆,所述双头螺杆的输入端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双头螺杆的两侧均安装有移动架,两个所述移动架的下方均固定有若干个吸附盘,同侧若干个所述吸附盘的内部均开设有中空腔,同侧相邻所述吸附盘之间均通过抽气通道相连通,两个最外侧所述吸附盘的靠外侧均安装有抽气筒,两个所述抽气筒的内部均连接有抽气杆。优选的,所述移动块上且对应丝杆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传动螺母。优选的,所述下支撑板和上支撑板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设置。优选的,所述双头螺杆上的两段螺纹走向相反。优选的,所述移动架上且对应双头螺杆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传动螺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辅助支撑结构和第二辅助支撑结构,同时第一辅助支撑结构通过设置下支撑板、中间支撑板、上支撑板、螺栓孔和紧固螺栓,第二辅助支撑结构通过设置吸附盘、中空腔、抽气通道、抽气筒和抽气杆,多种结构相互配合,能够提高底座连接牢固性的同时还能提高施工台的稳定性,进而使装置能够在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使用。2、本技术第二辅助支撑结构通过设置凹槽、驱动电机、双头螺杆和移动架,多种结构相互配合,能够使吸附盘在装置固定时延伸出底座的外部以及装置不固定时收纳于底座的内部,进而在增大底座接触面积的同时还能减少后期的占地面积,从而使装置具有更好的市场竞争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支撑架;3、施工台;4、移动块;5、第一辅助支撑结构;51、下支撑板;52、中间支撑板;53、上支撑板;54、紧固螺栓;55、螺栓孔;6、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1、双头螺杆;62、驱动电机;63、抽气杆;64、抽气筒;65、吸附盘;66、抽气通道;67、中空腔;68、移动架;69、凹槽;7、电源;8、减速电机;9、第一腔体;10、丝杆;11、第二腔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底座1的上方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架2,两个支撑架2的内部靠上方开设有第一腔体9,两个第一腔体9的内部均安装有丝杆10,两个丝杆10上均套设有移动块4,为了方便移动块4在丝杆10上移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移动块4上且对应丝杆10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圆孔,第一圆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传动螺母,两个移动块4之间连接有施工台3,施工台3与底座1之间通过第一辅助支撑结构5进行辅助支撑,两个支撑架2的内部靠下方开设有第二腔体11,两个第二腔体11的内部靠上方均安装有减速电机8,一侧第二腔体11的内部靠下方安装有电源7。为了提高施工台3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辅助支撑结构5包括下支撑板51、中间支撑板52、上支撑板53、紧固螺栓54和螺栓孔55,其中,下支撑板51的上方安装有中间支撑板52,中间支撑板52的上方安装有上支撑板53,为了方便中间支撑板52能够放置在下支撑板51和上支撑板53的内部并滑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下支撑板51和上支撑板53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设置,下支撑板51、中间支撑板52和上支撑板53的两侧均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55,下支撑板51上螺栓孔55与中间支撑板52上螺栓孔55以及中间支撑板52上螺栓孔55与上支撑板53上螺栓孔55之间均通过紧固螺栓54进行固定连接。为了提高底座1与地质表面的连接牢固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包括双头螺杆61、驱动电机62、抽气杆63、抽气筒64、吸附盘65、抽气通道66、中空腔67、移动架68和凹槽69,其中,凹槽69的靠上方连接有双头螺杆61,为了两个移动架68能够向相同的方向发生位移,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双头螺杆61上的两段螺纹走向相反,双头螺杆61的输入端连接有驱动电机62,双头螺杆61的两侧均安装有移动架68,为了方便移动架68在双头螺杆61上位移,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移动架68上且对应双头螺杆61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圆孔,第二圆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传动螺母,两个移动架68的下方均固定有若干个吸附盘65,同侧若干个吸附盘65的内部均开设有中空腔67,同侧相邻吸附盘65之间均通过抽气通道66相连通,两个最外侧吸附盘65的靠外侧均安装有抽气筒64,两个抽气筒64的内部均连接有抽气杆6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固定工作:根据高地震烈度区地质的实际施工情况,选择是否需要使用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进行辅助支撑,若无需使用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进行辅助支撑,将底座1与地质表面接触,实现装置固定工作,若需要使用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进行辅助支撑,电源7为驱动电机62供电,驱动电机62启动并驱动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所述底座(1)的上方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架(2),两个所述支撑架(2)的内部靠上方开设有第一腔体(9),两个所述第一腔体(9)的内部均安装有丝杆(10),两个所述丝杆(10)上均套设有移动块(4),两个所述移动块(4)之间连接有施工台(3),所述施工台(3)与底座(1)之间通过第一辅助支撑结构(5)进行辅助支撑,两个所述支撑架(2)的内部靠下方开设有第二腔体(11),两个所述第二腔体(11)的内部靠上方均安装有减速电机(8),一侧所述第二腔体(11)的内部靠下方安装有电源(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内部安装有第二辅助支撑结构(6),所述底座(1)的上方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架(2),两个所述支撑架(2)的内部靠上方开设有第一腔体(9),两个所述第一腔体(9)的内部均安装有丝杆(10),两个所述丝杆(10)上均套设有移动块(4),两个所述移动块(4)之间连接有施工台(3),所述施工台(3)与底座(1)之间通过第一辅助支撑结构(5)进行辅助支撑,两个所述支撑架(2)的内部靠下方开设有第二腔体(11),两个所述第二腔体(11)的内部靠上方均安装有减速电机(8),一侧所述第二腔体(11)的内部靠下方安装有电源(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支撑结构(5)包括下支撑板(51)、中间支撑板(52)、上支撑板(53)、紧固螺栓(54)和螺栓孔(55),其中,所述下支撑板(51)的上方安装有中间支撑板(52),所述中间支撑板(52)的上方安装有上支撑板(53),所述下支撑板(51)、中间支撑板(52)和上支撑板(53)的两侧均开设有若干个螺栓孔(55),下支撑板(51)上所述螺栓孔(55)与中间支撑板(52)上所述螺栓孔(55)以及中间支撑板(52)上所述螺栓孔(55)与上支撑板(53)上所述螺栓孔(55)之间均通过紧固螺栓(54)进行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苟涛,李言明,余勇,邹超,童燕良,张智军,张二龙,郝杰,王洪波,吕利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