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结构。
技术介绍
脚手架主要指现场进行施工时为方便工人进行作业、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其中悬挑脚手架可以分为悬臂式、斜拉式和下撑式。悬臂式为用型钢作为悬挑梁外挑,斜拉式是在建筑结构上伸出的悬挑钢梁通过钢丝绳或杆件进行斜拉,斜拉杆件另一端固定在上一层的梁或者柱内,下撑式是在悬挑钢梁下部加斜向支撑。现有技术中,很多项目选择对悬挑钢梁悬挑段只通过钢丝绳斜拉,钢丝绳一端拉结悬挑钢梁,另一端拉结圆钢预埋环,以此用钢丝绳竖直方向的拉力抵抗悬挑钢梁竖直方向给钢丝绳的压力,但钢丝绳的拉力不可能抵消全部压力,故在悬挑钢梁固定端会产生弯矩,而且钢丝绳的柔性拉结使悬挑钢梁产生的挠度很大,工人安装钢丝绳时对受力性能没有明确概念且现阶段对悬挑钢梁的安装规范不是很多,导致悬挑钢梁产生荷载分配不均匀问题。并且现阶段绝大部分悬挑钢梁在安装时需要对墙体进行穿孔,然后伸入室内,后期进行封堵,导致墙体结构遭到破坏影响墙体质量、后期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对墙体进行封堵。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结构,主要为了开发一种承载能力好、受力性能明确、支模方便、后期封堵墙体时省时省力的结构,能够有效的解决悬挑钢梁受力不明确、承载能力低、减少墙体被穿孔破坏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挑钢梁、水平矩形钢板(1)、U形拉环、楼板(5)、外脚手架(6)、第一斜拉钢丝绳(12)、矩形桁架斜撑(13)、连墙座(14)、梁(15)、第二斜拉钢丝绳(19)、竖直压杆(20)、模板支架(21)、矩形空心斜撑(22)、三角形钢板(23),所述悬挑钢梁包括第一悬挑钢梁(4)、第二悬挑钢梁(11),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长度大于第二悬挑钢梁(11),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第二悬挑钢梁(11)均设置于第n层楼板,n为大于等于7的整数,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搭接于楼板(5)上,其与楼板(5)搭接端经U形拉环相连,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第二悬挑钢梁(11)底部设有水平矩形钢板(1),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的伸出端底部的水平矩形钢板(1)与第n-1层楼板侧面经矩形桁架斜撑(13)相连,所述矩形桁架斜撑(13)中部设有连墙座(14),其与第n层楼板侧边经第一斜拉钢丝绳(12)相连,所述矩形桁架斜撑(13)中部的连墙座(14)与第一悬挑钢梁(4)的伸出端底部的水平矩形钢板(1)垂直固定有竖直压杆(20),所述第二悬挑钢梁(11)与楼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挑钢梁、水平矩形钢板(1)、U形拉环、楼板(5)、外脚手架(6)、第一斜拉钢丝绳(12)、矩形桁架斜撑(13)、连墙座(14)、梁(15)、第二斜拉钢丝绳(19)、竖直压杆(20)、模板支架(21)、矩形空心斜撑(22)、三角形钢板(23),所述悬挑钢梁包括第一悬挑钢梁(4)、第二悬挑钢梁(11),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长度大于第二悬挑钢梁(11),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第二悬挑钢梁(11)均设置于第n层楼板,n为大于等于7的整数,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搭接于楼板(5)上,其与楼板(5)搭接端经U形拉环相连,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第二悬挑钢梁(11)底部设有水平矩形钢板(1),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的伸出端底部的水平矩形钢板(1)与第n-1层楼板侧面经矩形桁架斜撑(13)相连,所述矩形桁架斜撑(13)中部设有连墙座(14),其与第n层楼板侧边经第一斜拉钢丝绳(12)相连,所述矩形桁架斜撑(13)中部的连墙座(14)与第一悬挑钢梁(4)的伸出端底部的水平矩形钢板(1)垂直固定有竖直压杆(20),所述第二悬挑钢梁(11)与楼板(5)侧边相连,其底部水平矩形钢板(1)下方与楼板侧壁之间设有矩形空心斜撑(22)、三角形钢板(23),所述矩形空心斜撑(22)固定于三角形钢板(23)斜边底部,所述第二悬挑钢梁(11)上部与第n+1层楼板经第二斜拉钢丝绳(19)相连,所述第一悬挑钢梁(4)与第二悬挑钢梁(11)上设置外脚手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5)内横向设置面筋(24)、底筋(16),梁(15)内设置135度弯钩的箍筋(18),下部设有三排纵向钢筋(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空模板支架与外脚手架共用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拉环包括第一U形拉环(2)、第二U形拉环(9),所述第一U形拉环(2)固定于楼板(5)外侧梁的外部侧边,所述第一U形拉环(2)上部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于洋,李志军,陈志燕,杜松岩,董宁,李琦琦,陈昊,刘柏男,张文洁,崔长青,王亭,张于于,康楠,王铁源,闫明程,
申请(专利权)人:张延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