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结构包括:沿深基坑的坑口外缘设置一圈的支护桩,包括交替设置的直桩体和斜桩体,所述斜桩体的上端与所述直桩体的上端交叉设置,所述斜桩体的下端朝向所述深基坑的内侧倾斜设置;冠梁,所述冠梁沿所述坑口边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直桩体和多根所述斜桩体的上端;反压梁,所述反压梁沿所述深基坑的坑底外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斜桩体;以及护坡混凝土层,覆盖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之间的所述深基坑的边坡,且所述护坡混凝土层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滨海饱和软黏土地区常用的基坑采用内支撑支护体系,施工周期长且施工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批的基坑工程纷纷涌现。滨海饱和软黏土地区常用的基坑支护手段是围护加内支撑体系,但内支撑的施工与拆除周期较长,且会制约土方开挖、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同时爆破拆除危险系数高、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环境负面影响大。此外,施工成本较高,且施工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滨海饱和软黏土地区常用的基坑采用内支撑支护体系,施工周期长且施工成本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包括:沿深基坑的坑口外缘设置一圈的支护桩,包括交替设置的直桩体和斜桩体,所述斜桩体的上端与所述直桩体的上端交叉设置,所述斜桩体的下端朝向所述深基坑的内侧倾斜设置;冠梁,所述冠梁沿所述坑口边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直桩体和多根所述斜桩体的上端;反压梁,所述反压梁沿所述深基坑的坑底外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斜桩体;以及护坡混凝土层,覆盖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之间的所述深基坑的边坡,且所述护坡混凝土层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进一步的,所述直桩体和所述斜桩体的横截面呈矩形。进一步的,所述护坡混凝土层包括:钢筋网片,铺设于所述边坡;锚杆,埋设于所述边坡中且连接于所述钢筋网片;以及混凝土,包覆于所述钢筋网片。进一步的,所述反压梁连接于所述斜桩体的中部。进一步的,所述斜桩体的倾斜角度为40°~65°。进一步的,所述反压梁连接于所述斜桩体的靠近所述深基坑的一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深基坑的坑口外缘埋设一圈支护桩,所述支护桩包括交替设置的直桩体和斜桩体,所述斜桩体的上端与所述直桩体的上端交叉设置,所述斜桩体的下端朝向所述深基坑的内侧倾斜设置;于所述直桩体和所述斜桩体的上端沿所述坑口边缘开挖一圈形成环槽,于所述环槽中浇筑冠梁,使得所述冠梁连接于多根所述直桩体和多根所述斜桩体的上端;沿所述斜桩体向下开挖所述深基坑的坑底形成边坡,并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之间的所述边坡上浇筑护坡混凝土层,使得所述护坡混凝土层覆盖于所述边坡、且所述护坡混凝土层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沿坑底外缘浇筑形成一圈反压梁,使得所述反压梁连接于多根所述斜桩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通过直桩体和斜桩体的直斜交替依次压入土中,呈一直一斜依次排列的形式构成支护桩,其中,直桩体承担土层施加的侧向压力,斜桩体承担土压力产生的弯矩,使得整个支护桩既具备抗压能力,又具备抗弯能力。在支护桩的桩顶位置设置冠梁,直桩可嵌固于冠梁内,亦可高出冠梁,斜桩嵌固于冠梁内,二者与冠梁共同形成支护体系;深基坑的坑底外缘设置连接于斜桩体的反压梁,使得支护桩的上部和下部都进行加固,大大提高对深基坑周围土体的支护效果,避免采用内支撑,降低了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施工成本,提高其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护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深基坑开挖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支护桩的结构示意图(平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深基坑开挖状态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1、冠梁2、反压梁3和护坡混凝土层。具体的,支护桩1沿深基坑4的坑口41外缘设置一圈。支护桩1包括多根直桩体11和多根斜桩体12。直桩体11和斜桩体12交替设置。斜桩体12的上端与直桩体11的上端交叉设置。斜桩体12的下端朝向深基坑4的内侧倾斜设置。冠梁2沿深基坑的坑口41的边缘设置一圈。冠梁2连接于多根直桩体11和多根斜桩体12的上端。反压梁3沿深基坑4的坑底42的外缘设置一圈。反压梁3连接于多根斜桩体12。护坡混凝土层覆盖于相邻的斜桩体12之间的深基坑4的边坡。护坡混凝土层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相邻的斜桩体12。本专利技术的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通过直桩体和斜桩体的直斜交替依次压入土中,呈一直一斜依次排列的形式构成支护桩,其中,直桩体承担土层施加的侧向压力,斜桩体承担土压力产生的弯矩,使得整个支护桩既具备抗压能力,又具备抗弯能力。在支护桩的桩顶位置设置冠梁,直桩可嵌固于冠梁内,亦可高出冠梁,斜桩嵌固于冠梁内,二者与冠梁共同形成支护体系;深基坑的坑底外缘设置连接于斜桩体的反压梁,使得支护桩的上部和下部都进行加固,大大提高对深基坑周围土体的支护效果,避免采用内支撑,降低了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施工成本,提高其施工效率。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直桩体11和斜桩体12的横截面呈矩形。在本实施例中,直桩体11和斜桩体12为预制桩。在本实施例中,直桩体与斜桩体的夹角α为25°~50°,即斜桩体12的倾斜角度为40°~65°。在本实施例中,斜桩体的中部连接于反压梁3,斜桩体的下部斜向插设于深基坑的底部的土体中。反压梁3连接于斜桩体12的中部的靠近深基坑4的一侧。在坑口沿斜桩体向下开挖深基坑的边坡后,护坡混凝土层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抗裂性能,能使坡面一定深度内的破碎岩层得以加强,并能承受少量的破碎体所产生的侧压力。具体的,护坡混凝土层包括:钢筋网片、锚杆和混凝土。在本实施例中,钢筋网片铺设于边坡。锚杆埋设于边坡中,且锚杆连接于钢筋网片。混凝土包覆于钢筋网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4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沿深基坑4的坑口41外缘埋设一圈支护桩1,支护桩1包括交替设置的直桩体11和斜桩体12,斜桩体12的上端与直桩体11的上端交叉设置,斜桩体12的下端朝向深基坑4的内侧倾斜设置。具体的,首先进行直斜桩的施工,在此之前进行设备调试。压桩机组装好就位,并进行调试,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定位放线。按照施工图纸及测量控制点的关系,直桩体可直接根据图纸位置进行定位放线;斜桩体放线时,根据设计的倾斜角度及覆土厚度h,反算出施放斜桩体的桩位,在深基坑的原地坪定位放线。直桩体施工。采用一台液压式压桩机,将预制矩形桩起吊,放入压桩槽内,此时,设备压桩槽内的夹桩器将桩夹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沿深基坑的坑口外缘设置一圈的支护桩,包括交替设置的直桩体和斜桩体,所述斜桩体的上端与所述直桩体的上端交叉设置,所述斜桩体的下端朝向所述深基坑的内侧倾斜设置;/n冠梁,所述冠梁沿所述坑口边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直桩体和多根所述斜桩体的上端;/n反压梁,所述反压梁沿所述深基坑的坑底外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斜桩体;以及/n护坡混凝土层,覆盖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之间的所述深基坑的边坡,且所述护坡混凝土层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深基坑的坑口外缘设置一圈的支护桩,包括交替设置的直桩体和斜桩体,所述斜桩体的上端与所述直桩体的上端交叉设置,所述斜桩体的下端朝向所述深基坑的内侧倾斜设置;
冠梁,所述冠梁沿所述坑口边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直桩体和多根所述斜桩体的上端;
反压梁,所述反压梁沿所述深基坑的坑底外缘设置一圈且连接于多根所述斜桩体;以及
护坡混凝土层,覆盖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之间的所述深基坑的边坡,且所述护坡混凝土层的两侧分别连接于相邻的所述斜桩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桩体和所述斜桩体的横截面呈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混凝土层包括:
钢筋网片,铺设于所述边坡;
锚杆,埋设于所述边坡中且连接于所述钢筋网片;以及
混凝土,包覆于所述钢筋网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德,胡军,刘淇,陈学光,崔爱珍,崔军,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