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487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采光板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包括:PET下膜、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胶衣层以及太阳膜,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原材料配方如下:不饱和聚酯树脂50%~60%;增强型玻璃纤维18%~30%;阻燃剂0.8~2.0%;抗氧化剂0.8~2.5%;固化剂1.0%~2.5%;促进剂0.5%~2.0%;红外线阻隔剂0.1%~8%;紫外线阻隔剂0.1%~8%;各组分之和为100%。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改进型采光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采光板,采用复合材料制成的采光板在满足采光板的力学性能要求和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阻隔红外线与紫外线的透过,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阻燃性能以及耐腐蚀性,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光板
,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大量出现的普通的采光板通常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成,虽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但其透明度也非常高,在用作采光材料时红外线与紫外线会直接照射到室内,不仅造成室内温度较高,还会对人体的皮肤造成伤害,特别是炎热的夏天,温度与紫外线强度都较高,车间、厂房内温度升高,需要室内开启空调或风扇等降温电器,消耗大量的电能,另外,现有的采光板的阻燃性不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使提供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采光板,采用复合材料制成的采光板在满足采光板的力学性能要求和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阻隔红外线与紫外线的透过,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阻燃性能以及耐腐蚀性,非常适合推广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包括:PET下膜、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胶衣层以及太阳膜,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原材料配方如下:不饱和聚酯树脂50%~60%;增强型玻璃纤维18%~30%;阻燃剂0.8~2.0%;抗氧化剂0.8~2.5%;固化剂1.0%~2.5%;促进剂0.5%~2.0%;红外线阻隔剂0.1%~8%;紫外线阻隔剂0.1%~8%;各组分之和为100%。优选的,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为选自邻苯二甲酸丙二醇型、邻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型、间苯二甲酸丙二醇型、间苯二甲酸乙二醇型、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型以及对苯二甲酸丙二醇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优选的,所述增强型玻璃纤维为无碱无捻玻璃纤维短切纱、毡及织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所述增强型玻璃纤维丝的直径为10~15μm。优选的,所述阻燃剂为磷酸三酯、2-羧基乙基苯基次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优选的,所述抗氧化剂为亚磷酸三苯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组成优选的,所述固化剂为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己酮、柠檬酸三铵、氯化铵/氨基磺酸铵和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促进剂为环氧酸钴、辛酸钴、异辛酸钴、二甲基苯胺和二乙基苯胺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红外线阻隔剂为能够吸收或阻隔红外线的纳米氧化物,所述紫外线阻隔剂为苯二亚甲基双丙二酸二乙酯、水杨酸苯酯、并三唑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PET下膜的厚度为40μm,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厚度为1.2~6.0mm,所述胶衣层的厚度为100~150μm,所述胶衣层由混合树脂加胶水以及固化剂做成,所述太阳膜的厚度为40μm,所述太阳膜为热塑性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改进型采光板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阻燃剂、抗氧化剂、促进剂、红外线阻隔剂、紫外线阻隔剂按配方比例加入搅拌机内搅拌,待完全均匀后再与固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树脂混合物;2)、在PET下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再将增强型玻璃纤维均匀添加入树脂混合物内,使增强型玻璃纤维与树脂混合均匀,再将增强型玻璃纤维和树脂的混合物流至PET下膜上,形成树脂层;3)、在太阳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经胶衣炉加热凝胶后,压合至树脂层上,得到出产品;4)、将出产品送入成型加温调控区,按照8~10℃/min升温速率均匀升温至180~200℃,升温结束后,在空冷下冷却至室温即可;5)、对冷却后的产品进行裁切、清洁,最后进行包装,得到成品。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配方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在保持采光率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阻隔红外线与紫外线的透过,可以避免太阳光照直射进入室内,而导致室内温度过高,可以有效节约降温时所需的能源,同时该采光板还具有较强的阻燃性能以及耐腐蚀性,可以延长采光板的使用寿命,同时该采光板的制备方法简单,能够实现采光板的连续批量生产,操作性强,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生产的采光板的结构层次图。图中:1、PET下膜;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胶衣层;4、太阳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具体参考示例如下:具体实施例11)、按配方比例取50%不饱和聚酯树脂、2%阻燃剂、2.5%抗氧化剂、2%促进剂、8%红外线阻隔剂、8%紫外线阻隔剂加入搅拌机内搅拌,待完全均匀后再加入2.5%固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树脂混合物;2)、在PET下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厚度为150μm,再将25%增强型玻璃纤维均匀添加入树脂混合物内,使增强型玻璃纤维与树脂混合均匀,再将增强型玻璃纤维和树脂的混合物流至PET下膜上,形成树脂层,厚度为4mm;3)、在太阳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厚度为150μm,经胶衣炉加热凝胶后,压合至树脂层上,得到出产品;4)、将出产品送入成型加温调控区,按照8~10℃/min升温速率均匀升温至180~200℃,升温结束后,在空冷下冷却至室温即可;5)、对冷却后的产品进行裁切、清洁,最后进行包装,得到成品。具体实施例21)、按配方比例取50%不饱和聚酯树脂、2%阻燃剂、2%抗氧化剂、2%促进剂、6%红外线阻隔剂、6%紫外线阻隔剂加入搅拌机内搅拌,待完全均匀后再加入2%固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树脂混合物;2)、在PET下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厚度为150μm,再将30%增强型玻璃纤维均匀添加入树脂混合物内,使增强型玻璃纤维与树脂混合均匀,再将增强型玻璃纤维和树脂的混合物流至PET下膜上,形成树脂层,厚度为4mm;3)、在太阳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厚度为150μm,经胶衣炉加热凝胶后,压合至树脂层上,得到出产品;4)、将出产品送入成型加温调控区,按照8~10℃/min升温速率均匀升温至180~200℃,升温结束后,在空冷下冷却至室温即可;5)、对冷却后的产品进行裁切、清洁,最后进行包装,得到成品。具体实施例31)、按配方比例取60%不饱和聚酯树脂、2%阻燃剂、2.5%抗氧化剂、2%促进剂、6.5%红外线阻隔剂、6.5%紫外线阻隔剂加入搅拌机内搅拌,待完全均匀后再加入2.5%固化剂混合均匀,得到树脂混合物;2)、在PET下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厚度为150μm,再将18%增强型玻璃纤维均匀添加入树脂混合物内,使增强型玻璃纤维与树脂混合均匀,再将增强型玻璃纤维和树脂的混合物流至PET下膜上,形成树脂层,厚度为4mm;3)、在太阳膜上均匀涂覆一层胶衣,厚度为150μm,经胶衣炉加热凝胶后,压合至树脂层上,得到出产品;4)、将出产品送入成型加温调控区,按照8~10℃/min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包括:PET下膜(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2)、胶衣层(3)以及太阳膜(4),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2)的原材料配方如下:/n不饱和聚酯树脂50%~60%;/n增强型玻璃纤维18%~30%;/n阻燃剂0.8~2.0%;/n抗氧化剂0.8~2.5%;/n固化剂 1.0% ~ 2.5%;/n促进剂0.5%~2.0%;/n红外线阻隔剂0.1%~8%;/n紫外线阻隔剂0.1%~8%;/n各组分之和为1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包括:PET下膜(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2)、胶衣层(3)以及太阳膜(4),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2)的原材料配方如下:
不饱和聚酯树脂50%~60%;
增强型玻璃纤维18%~30%;
阻燃剂0.8~2.0%;
抗氧化剂0.8~2.5%;
固化剂1.0%~2.5%;
促进剂0.5%~2.0%;
红外线阻隔剂0.1%~8%;
紫外线阻隔剂0.1%~8%;
各组分之和为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饱和聚酯树脂为选自邻苯二甲酸丙二醇型、邻苯二甲酸新戊二醇型、间苯二甲酸丙二醇型、间苯二甲酸乙二醇型、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型以及对苯二甲酸丙二醇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型玻璃纤维为无碱无捻玻璃纤维短切纱、毡及织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所述增强型玻璃纤维丝的直径为10~1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剂为磷酸三酯、2-羧基乙基苯基次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化剂为亚磷酸三苯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采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为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己酮、柠檬酸三铵、氯化铵/氨基磺酸铵和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中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节萌史勇杰李洪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多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