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47001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方舱技术领域内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包括舱体和支腿组件,支腿组件包括竖向外套管、支腿、横向连接杆及横向外套管,支腿插入竖向外套管内且上端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第一驱动装置带动下,支腿可沿竖直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横向连接杆固定在竖向外套管内侧,横向外套管设置在舱体内,横向连接杆插入横向外套管内且末端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第二驱动装置带动下,横向连接杆可沿水平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当横向连接杆和支腿均处于缩入状态,竖向外套管外表面与舱体的侧壁外表面相平,支腿下端面与舱体下表面相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方舱的装运效率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
本技术涉及方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
技术介绍
方舱作为一种通用的设备装载运输平台,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环境适应性,方舱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条件,为设备提供需要的环境防护,其方便灵活、机动性强,因此,在很多领域推广迅速。目前在电信、电力和民航、军用领域应用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信号接收、通信指挥、装备维修、医疗救护、生活保障等诸多方面。然而,由于方舱重量较大,在需要运输时将其放置到运输车辆上必须借助吊车等起吊装备,非常不便。为了提高方舱运输的便捷性,人们设计了带支腿方舱,支腿与方舱角件结合,通过支腿的伸出可以使方舱高度升高,然后将运输车辆装载区域倒入方舱下方,再通过支腿的收缩或翻折使得方舱落在运输车辆装载区域上,从而调高了方舱装载运输效率。但是,现有的支腿与方舱的连接非常复杂,连接点较多,连接不便,且支腿关节多,使得舱体易摇晃,安全性较低。且现有技术中,方舱的舱体宽度一般不3米,否则需要到交通部分申请许可,由于舱体宽度有限,将运输车辆装载区域的倒入方舱下方较难,对驾驶员的倒车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影响转运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提高方舱装载运输的效率及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包括舱体和支腿组件,支腿组件包括竖向外套管、支腿、横向连接杆及横向外套管,支腿插入竖向外套管内且上端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第一驱动装置带动下,支腿可沿竖直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横向连接杆固定在竖向外套管内侧,横向外套管设置在舱体内,横向连接杆插入横向外套管内且末端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第二驱动装置带动下,横向连接杆可沿水平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当横向连接杆和支腿均处于缩入状态,竖向外套管外表面与舱体的侧壁外表面相平,支腿下端面与舱体下表面相平。本技术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支腿组件和舱体采用一体式结构,不需再进行安装,提供了装运效率及安全性。运输状态时,横向连接杆和支腿均处于缩入状态,方舱外型与现有技术的方舱相同,宽度不超宽,便于运输;装卸状态时,横向连接杆和支腿均处于伸出状态,扩大了支腿间距,方便运输车辆倒入。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支腿与方舱角件结合的方式,支腿伸出状态时舱底受力更为均衡,降低了舱底变形的可能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横向连接杆及横向外套管至少为两组,横向外套管内端之间设有竖向连接柱,从而能够稳定、同步地驱动横向连接杆带动竖向外套管和支腿横向运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支腿处于伸出状态时,相对竖向外套管下端至少向下伸出150mm,从而为运输车辆装载区域的倒入提供充足的空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支腿下端设有垫木,由于支腿为金属材质,在支腿底部设置垫木,可以保证舱体在支腿伸出状态的防滑性能,提高使用安全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垫木两侧设有把手,方便垫木的取、放。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舱体顶部设有吊耳,从而使得舱体也可以使用吊车装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支腿至少为四组,在舱体两侧对称设置,给舱体提供稳定支撑,且相对于支腿设置在舱体四角,降低了的受压舱底变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驱动装置、电动驱动机构、手动机械驱动机构或气压驱动机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油缸,油缸分别设置在竖向外套管和横向外套管内,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舱内空间占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舱体一侧设有可拆卸的扩展舱,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舱体宽度,方便CT等大型设备的安装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装卸状态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运输状态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的侧视图。图4为图3中A-A处剖视图。图5为图4中B-B处剖视图。其中,1舱体,2竖向外套管,3支腿,4横向连接杆,5横向外套管,6竖向连接柱,7垫木,8把手,9吊耳,10扩展舱。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包括舱体1和支腿组件。支腿组件包括竖向外套管2、支腿3、横向连接杆4、横向外套管5和竖向连接柱6。支腿3插入竖向外套管2内且上端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第一驱动装置带动下,支腿3可沿竖直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支腿3处于伸出状态时,相对竖向外套管2下端至少向下伸出150mm,从而为运输车辆装载区域的倒入提供充足的空间。支腿3至少为四组,在舱体1两侧对称设置,给舱体1提供稳定支撑,且相对于支腿3设置在舱体1四角,降低了的受压舱底变形。横向连接杆4固定在竖向外套管2内侧,横向外套管5设置在舱体1内,横向连接杆4插入横向外套管5内且末端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第二驱动装置带动下,横向连接杆4可沿水平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在本实施例中,横向连接杆4及横向外套管5均为两组,竖向连接柱6连接在两根横向外套管5的内端之间,形成C型结构,从而能够稳定、同步地驱动横向连接杆4带动竖向外套管2和支腿3横向运动。当横向连接杆4和支腿3均处于缩入状态,竖向外套管2外表面与舱体1的侧壁外表面相平,支腿3下端面与舱体1下表面相平,此时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处于运输状态。装卸状态时,横向连接杆4和支腿3均处于伸出状态,扩大了支腿3间距,方便运输车辆倒入,提供了装运效率。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可以为液压驱动装置、电动驱动机构、手动机械驱动机构或气压驱动机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在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油缸,油缸分别设置在竖向外套管2和横向外套管5内,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舱内空间占用。如图1所示,支腿3下端设有垫木7,由于支腿3为金属材质,在支腿3底部设置垫木7,可以保证舱体1在支腿3伸出状态的防滑性能,提高使用安全性。垫木7两侧设有把手8,方便垫木7的取、放。舱体1顶部设有吊耳9,从而使得舱体1也可以使用吊车装运。舱体1一侧设有可拆卸的扩展舱,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舱体1宽度,方便CT等大型设备的安装使用。本实施例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支腿组件和舱体1采用一体式结构,不需再进行安装,提供了装运效率及安全性。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支腿3与方舱角件结合的方式,支腿3伸出状态时舱底受力更为均衡,降低了舱底变形的可能性。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包括舱体和支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组件包括竖向外套管、支腿、横向连接杆及横向外套管,所述支腿插入所述竖向外套管内且上端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带动下,所述支腿可沿竖直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所述横向连接杆固定在所述竖向外套管内侧,所述横向外套管设置在所述舱体内,所述横向连接杆插入所述横向外套管内且末端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带动下,所述横向连接杆可沿水平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当所述横向连接杆和支腿均处于缩入状态,所述竖向外套管外表面与所述舱体的侧壁外表面相平,所述支腿下端面与所述舱体下表面相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包括舱体和支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组件包括竖向外套管、支腿、横向连接杆及横向外套管,所述支腿插入所述竖向外套管内且上端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带动下,所述支腿可沿竖直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所述横向连接杆固定在所述竖向外套管内侧,所述横向外套管设置在所述舱体内,所述横向连接杆插入所述横向外套管内且末端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带动下,所述横向连接杆可沿水平方向在缩入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运动,当所述横向连接杆和支腿均处于缩入状态,所述竖向外套管外表面与所述舱体的侧壁外表面相平,所述支腿下端面与所述舱体下表面相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杆及横向外套管至少为两组,所述横向外套管内端之间设有竖向连接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装卸方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处于伸出状态时,相对所述竖向外套管下端至少向下伸出15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有善潘家炳苏萌谢永堃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泰利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