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及试验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4530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9:57
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及试验系统,包括运动平台、控制系统以及超导线圈组件,超导线圈组件用于产生电磁场,超导线圈组件安装在运动平台上,由运动平台支撑且通过运动平台实现超导线圈组件的三自由度运动控制。超导线圈组件包括真空杜瓦筒体、超导线圈、线圈骨架、液氮腔以及线圈引线。利用高温超导材料绕制超导线圈组件中的电磁线圈,可在常导材料线圈同等尺寸和匝数下,生成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大的电磁场,显著提升空间电磁操控效果。真空杜瓦筒体管壁中包覆有真空保温层,其内为填充有液氮的液氮腔,超导线圈和线圈骨架置于液氮腔内,在满足高温超导材料低温环境的同时有效减少热交换,提升超导线圈运行的稳定性与长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及试验系统
本技术属于空间电磁操控及其地面试验模拟
,具体涉及一种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包括失效卫星在内的轨道碎片数量越来越多,为人类航天活动与在轨航天器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快面向抓捕、维修、离轨等任务的在轨操控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利开展逼近抓捕等在轨操控任务,需要首先对失效卫星的位置/姿态进行控制,使其达到期望的相对状态,然而传统接触式操控手段作用距离近,控制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近年来非接触在轨操控手段得到广泛关注。空间电磁操控是一种代表性的非接触在轨操控方式,利用星载电磁装置生成可控电磁场,通过电磁场与目标或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非接触场力,进而实现相对位置/姿态的控制。由于电磁场强度随距离4次方成反比衰减,为取得较理想的非接触操控效果,需要航天器能够产生大强度电磁场。对于传统基于常导材料的电磁线圈而言,只能增大线圈直径与线圈匝数,从而导致磁场发生装置体积大、质量重,为航天器总体设计带来巨大挑战。超导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空间电磁操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运动平台、控制系统以及超导线圈组件,所述超导线圈组件用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产生电磁场,所述超导线圈组件安装在运动平台上,由运动平台支撑且通过运动平台实现超导线圈组件的运动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运动平台、控制系统以及超导线圈组件,所述超导线圈组件用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产生电磁场,所述超导线圈组件安装在运动平台上,由运动平台支撑且通过运动平台实现超导线圈组件的运动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运动平台包括支撑底架、伺服导轨、转台支架、伺服转台以及安装底座,所述超导线圈组件安装在安装底座上,所述安装底座固定在伺服转台上,由伺服转台实现超导线圈组件的旋转控制;伺服转台通过转台支架安装在伺服导轨上方,转台支架能够沿伺服导轨的导轨方向移动,进而驱动超导线圈组件实现直线运动控制;所述伺服导轨安装在支撑底架上,由支撑底架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超导线圈组件包括真空杜瓦筒体、超导线圈、线圈骨架、液氮腔以及线圈引线;真空杜瓦筒体内为填充有液氮的液氮腔,超导线圈和线圈骨架置于液氮腔内,其中超导线圈缠绕在线圈骨架上;真空杜瓦筒体上设有引线插口,超导线圈的内外接头连接线圈引线,线圈引线在引线插口处通过110A恒流电流源进行供电,从而使超导线圈产生磁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杜瓦筒体的内侧壁上包覆有真空保温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场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真空杜瓦筒体上设有用于向液氮腔填充液氮的液氮灌装口,利用自增压液氮罐将液氮通过液氮灌装口注入到液氮腔内;真空杜瓦筒体的底部中心固连安装底座,安装底座表面进行绝缘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面向空间电磁操控的可控超导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乐平张元文黄涣甄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