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45250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制备方法及应用,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制备所需尺寸和形状的可拉伸微通道;步骤S2、在可拉伸微通道的内表面构建微纳结构或进行分子修饰;步骤S3、根据基底材料的物化性质,优化匹配与之稳定的功能液体;步骤S4、将优化匹配的功能液体通入可拉伸微通道内,构成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突破传统固体界面设计的限制,应用全新的动态液体界面设计带来稳定的抗污染性,同时能够兼顾透明性,将扩展可拉伸微流控系统的应用场景,大大提高可拉伸微流控芯片的循环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仿生微流控

技术介绍
微流控系统操控微尺度流体,因具有检测的样本量少、分析检测时间快、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化学分析、医疗检测、药物筛选、微反应器、有机合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微流控系统大的比表面积,使得输运流体与微通道界面之间接触更加充分,界面效应更加显著,多因素以及复杂的微环境使得微通道界面更容易吸附物质,从而导致样品的浪费、生物分子的变性,甚至堵塞微流控系统,缩短微流控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一些有机溶剂、疏水性药物和常用荧光分子易扩散并吸收到弹性微通道的网络结构中,导致微通道溶胀变形,降低微流控系统的检测准确性,严重限制和制约了微流控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固体界面的设计为微流控的抗污染提供了一种思路,一般可在界面处构筑微纳结构或者氟化处理以降低表面能,实现微流控的抗污染性能。但是对于弹性体微流控进行固体界面设计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当使用固体界面的设计进行弹性体微通道内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S1、制备所需尺寸和形状的可拉伸微通道;/n步骤S2、在可拉伸微通道的内表面构建微纳结构或进行分子修饰;/n步骤S3、根据基底材料的物化性质,优化匹配与之稳定的功能液体;/n步骤S4、将优化匹配的功能液体通入可拉伸微通道内,构成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制备所需尺寸和形状的可拉伸微通道;
步骤S2、在可拉伸微通道的内表面构建微纳结构或进行分子修饰;
步骤S3、根据基底材料的物化性质,优化匹配与之稳定的功能液体;
步骤S4、将优化匹配的功能液体通入可拉伸微通道内,构成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制备可拉伸微通道的材料为PDMS、VHB、Ecoflex、尼龙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S3中的功能液体采用含氟溶液、汽油、煤油、橄榄油、润滑油、香油、硅油中的任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仿生液体界面的可拉伸微流控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优化匹配与基底材料稳定的功能液体,采用三种界面能模型:
模型1为输运液体和弹性体微通道之间存在稳定的功能液体,对应的界面能E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锋种法力王伟伟滕道祥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