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线模内送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3966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线模内送料机构,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侧设置有夹线组件和送线组件,所述夹线组件包括夹线板和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夹线板下端的夹线杆,所述送线组件包括向背离所述夹线组件一端滑移的送线底座以及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送线底座上端的送线板,所述上模座下侧设置有驱动所述夹线杆远离所述夹线板的顶柱、驱动所述送线板抵接所述送线底座的顶板、驱动所述送线底座水平滑移的顶块,所述夹线杆下端、所述送线底座远离所述夹线组件的一端以及所述送线板下端设置有复位弹簧,钢线依次穿过所述夹线板和所述夹线杆以及所述送线底座和所述送线板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送线送线准确,成功率高等特点。

A feeding mechanism in die for steel w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线模内送料机构
本技术涉及送料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线模内送料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绝大多数的送线机构与刀架都采用相互分离的结构,当送线机构与刀架之间的距离过远时,由于传统送线机构的送线行程相对较短,经送线机构输送的线离开送线机构一段距离后,由于线自身重力的作用会使得其自由端下垂,因此传统送线机构不能够准确地将线送到刀架处,所以送线机构的送线距离成为短板,给企业的生产制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现有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3738790B《一种能够延长送线行程的送线机构》公开了一种能够延长送线行程的送线机构,包括表面设置有送线轮的上面板,该送线轮的出线口处设置有第一导线管,所述第一导线管上还活动套接有第二导线管,第二导线管通过第二线嘴托架滑动安装在导轨上,所述第二线嘴托架的一侧壁上固定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其沿着所述导轨前后移动的驱动齿轮。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通过电机控制齿轮转动,使得齿条滑移,从而实现送线,但该方案通过电机多次传动后,导致每次送线的长度不均,在实际生产时不适用于精度较高的送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送线长度准确的钢线模内送料机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线模内送料机构,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下模座上侧设置有夹线组件和送线组件,所述夹线组件包括夹线板和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夹线板下端的夹线杆,所述送线组件包括向背离所述夹线组件一端滑移的送线底座以及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送线底座上端的送线板,所述上模座下侧设置有驱动所述夹线杆远离所述夹线板的顶柱、驱动所述送线板抵接所述送线底座的顶板、驱动所述送线底座水平滑移的顶块,所述夹线杆下端、所述送线底座远离所述夹线组件的一端以及所述送线板下端设置有复位弹簧,钢线依次穿过所述夹线板和所述夹线杆以及所述送线底座和所述送线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通过该钢线模内送料机构进行送线时,将钢线依次穿过夹线板和夹线杆以及送线底座和送线板之间,此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夹线杆和夹线板将钢线抵紧,向下移动上模座时,顶板、顶柱和顶块共同向下移动,首先是顶板先抵接在送线板上端,使得送线板和送线底座将钢线夹紧,然后是顶柱抵接在夹线杆上端,使得夹线杆与夹线板分离,从而使得钢线在此处松动,最后是顶块抵接在送线底座侧端,使得送线底座带动送线板一同向远离夹线组件一侧移动,从而使得钢线被一同带动,当钢线被拉动一定的距离后,上模座向上移动,此时夹线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夹紧钢线,然后送线板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上移,将钢线松动,最后送线底座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准备进行下一次送线。该方案通过机械零件之间的刚性配合,使得每次送线的长度更加准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座上端设置有下垫板,所述下垫板中部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侧端设置有供所述顶块递接的抵紧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生产时,送线的频率会很快,送线的精准度不光是送线长度的精准,还需要停止的位置足够准确,该方案中在下模座上端设置限位板,当顶块向下插入时,其一侧端直接抵接在抵紧斜面,另一端抵接在下垫板内端,使得顶块直接停止,此时送线停止,该方案避免了顶块在竖直方向上多余的移动,提高了送线的精准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板上端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端设置有两块导向块,所述送线底座下端开设有供所述导向块滑移插接的滑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送线底座在顶块的作用下向远离夹线组件一端移动时,其本身还会在水平方向上晃动,当送线底座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夹在送线底座和送线板之间的钢线容易受损,该方案中,在送线底座下端设置导向板,在导向板上设置导向块,使得导向块插进滑槽内,当送线底座移动时,在导向块的作用下,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往复滑移,从而避免钢线受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板下端以及所述送线底座靠近所述夹线组件的侧端均开设有多条通气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块和顶板抵接送线底座侧端和送线板上端时,接触将会比较紧密,会使得两两之间的空气被排光,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顶块和送线底座侧端以及顶板和送线板之间将会难以滑移,从而增大上模座下压的力,该方案在顶板下端以及送线底座侧端开设通气槽,使得顶板和顶块的移动更加轻松。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线杆与所述夹线板相抵接的端面开设有供钢线过盈插接的夹线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夹线杆和夹线板相抵接的端面开设夹线槽,使得钢线被夹住时,减小其被夹持变形的几率,从而保证钢线的外形结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送线板中部通过所述复位弹簧竖直滑移连接有止退销,所述顶板中部开设有供所述止退销滑移插接的止退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顶块插接到底时,送线底座位移至一端,此时止退销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插进止退孔内,当上模座向上移动时,止退销逐渐从止退孔内抽出,在抽出的过程中,送线板将会一直递紧钢线,从而避免夹线组件还没有夹紧钢线时,送线组件便松动,当夹线组件将钢线夹紧,此时止退销从止退孔内完全抽出,此时送线组件复位,该方案中,保证了夹线组件夹紧后,送线组件再松动,确保送线的成功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线杆设置有两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根夹线杆,使得该钢线模内送料机构可一次性送两根钢线,提高送线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垫板上端设置有下模板,所述下模板上端平行设置有两块定位板,所述定位板抵接于所述送线板上端以及两侧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块定位板对送线板进行限位,从而保证其移动路径,避免歪斜,造成复位困难。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夹线组件夹紧时,送线组件松动,夹线组件松动时,送线组件夹紧并位移,使得夹线组件和送线组件相互配合下送线更加精准;2.通过设置导向板以及定位板,保证送线组件可在规定路线上滑移,从而确保送线精度更高;3.通过止退销与止退孔相配合,确保送线的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为钢线模内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为开始送线状态;图2为钢线模内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为结束送线状态;图3为夹线组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导向板侧视图;图5为导向板俯视图;图6为送线底座侧视图;图7为送线底座俯视图;图8为送线板侧视图;图9为送线板俯视图;图10为钢线模内送料机构俯视图;图11为顶板俯视图;图12为顶板侧视图。图中:1、上模座;2、上垫板;3、上夹板;4、止挡板;5、脱料板;6、下模板;7、下垫板;8、下模座;9、夹线组件;10、送线组件;11、夹线板;12、夹线杆;13、送线底座;14、送线板;15、复位弹簧;16、限位台;17、夹线槽;18、限位板;19、抵紧斜面;20、导向板;21、导向块;22、滑槽;23、驱动斜面;2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线模内送料机构,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8),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8)上侧设置有夹线组件(9)和送线组件(10);/n所述夹线组件(9)包括夹线板(11)和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夹线板(11)下端的夹线杆(12);/n所述送线组件(10)包括向背离所述夹线组件(9)一端滑移的送线底座(13)以及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送线底座(13)上端的送线板(14);/n所述上模座(1)下侧设置有驱动所述夹线杆(12)远离所述夹线板(11)的顶柱(28)、驱动所述送线板(14)抵接所述送线底座(13)的顶板(30)、驱动所述送线底座(13)水平滑移的顶块(29);/n所述夹线杆(12)下端、所述送线底座(13)远离所述夹线组件(9)的一端以及所述送线板(14)下端设置有复位弹簧(15),钢线依次穿过所述夹线板(11)和所述夹线杆(12)以及所述送线底座(13)和所述送线板(14)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线模内送料机构,包括上模座(1)和下模座(8),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8)上侧设置有夹线组件(9)和送线组件(10);
所述夹线组件(9)包括夹线板(11)和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夹线板(11)下端的夹线杆(12);
所述送线组件(10)包括向背离所述夹线组件(9)一端滑移的送线底座(13)以及竖直滑移抵接于所述送线底座(13)上端的送线板(14);
所述上模座(1)下侧设置有驱动所述夹线杆(12)远离所述夹线板(11)的顶柱(28)、驱动所述送线板(14)抵接所述送线底座(13)的顶板(30)、驱动所述送线底座(13)水平滑移的顶块(29);
所述夹线杆(12)下端、所述送线底座(13)远离所述夹线组件(9)的一端以及所述送线板(14)下端设置有复位弹簧(15),钢线依次穿过所述夹线板(11)和所述夹线杆(12)以及所述送线底座(13)和所述送线板(1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线模内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8)上端设置有下垫板(7),所述下垫板(7)中部设置有限位板(18),所述限位板(18)侧端设置有供所述顶块(29)抵接的抵紧斜面(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线模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俊飞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美高五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