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2831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其包括底座、第一支架、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第二支架、反射镜以及设置在底座一端的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铰接,所述底座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底座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座中部还滑动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设计巧妙,通过反射镜将光线反射至双面太阳能电池板底部,提高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方便双面太阳能电池板与太阳对准,使用方便,结构可靠,调节简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
本技术涉及光伏装置
,尤其是指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绿色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板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后,输出直流电,是节能环保的绿色能源。由于太阳能电池板有光才发电,而且光照强度越大,发电功率越大,因此,双面光伏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能大大提高发电量。目前双面光伏太阳能电池,多通过吸收散射光线和地面反射光线,发电量提升有限,如何提高电池板背面的光强度,是提高发电量的关键。因此,开发一种针对双面光伏板背面的反射装置具有很大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结构新颖,设计巧妙,通过反射镜将光线反射至双面太阳能电池板底部,提高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方便双面太阳能电池板与太阳对准,使用方便,结构可靠,调节简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架、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第二支架、反射镜以及设置在底座一端的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铰接,所述双面太阳能电池板装设在第一支架上,所述底座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座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升降组件,所述反射镜装设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座中部还滑动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架铰接,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其中,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铰接轴以及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第一立柱的底部与底座可拆卸连接,第一铰接轴位于两个第一立柱之间,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立柱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轴铰接。其中,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延伸设置有T型架,所述T型架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滚轮配合的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滚轮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道内。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传动丝杆,所述第一电机装设在底座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传动丝杆的一端驱动连接,所述传动丝杆的另一端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底板以及装设在底板的滑座,所述滑座的底部转动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底座滑动抵接,所述滑座套设于所述传动丝杆的外周且与所述传动丝杆螺接。其中,所述底板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立柱,两个第二立柱之间装设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两端分别转动设置于两个第二立柱的顶端,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轴铰接。其中,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滑道内。其中,所述底座的底部一端转动设置有安装固定柱,底座的底部边缘处转动设置有多个滚珠,所述底座上表面的边缘处装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滚轮,所述第三滚轮用于与地面滑动抵接。其中,所述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还包括装设在底座上的控制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新颖,设计巧妙,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即反射镜位于双面太阳能电池板下方,通过太阳光照射在反射镜上,通过反射镜将光线反射至双面太阳能电池板底部,提高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另外,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可以分别驱使所述双面太阳能电池板和反射镜进行高度角的调节,方便双面太阳能电池板与太阳对准,也方便反射镜将光线精确反射至双面太阳能电池板,使用方便,结构可靠,调节简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隐藏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反射激光以及双面太阳能电池板后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包括:1—底座2—第一支架3—双面太阳能电池板4—第二支架5—反射镜6—第三滚轮7—第一铰接轴8—第一立柱9—第一支撑杆10—第一电动推杆11—第一滚轮12—T型架13—第一滑道14—第一电机15—传动丝杆16—底板17—滑座18—滑轮19—第二立柱20—第二铰接轴21—第二滑道22—第二支撑杆23—第二电动推杆24—第二滚轮25—安装固定柱26—滚珠27—第二电机28—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底座1、第一支架2、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第二支架4、反射镜5以及设置在底座1一端的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铰接,所述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装设在第一支架2上,所述底座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支架2滑动连接;所述底座1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升降组件,所述反射镜5装设在第二支架4上,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架4滑动连接,所述底座1中部还滑动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架4铰接,所述第二支架4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的下方。具体地,本技术实施例结构新颖,设计巧妙,所述第二支架4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的下方,即反射镜5位于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下方,通过太阳光照射在反射镜5上,通过反射镜5将光线反射至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底部,提高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的发电效率;另外,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可以分别驱使所述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和反射镜5进行高度角的调节,方便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与太阳对准,也方便反射镜5将光线精确反射至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使用方便,结构可靠,调节简易。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所述底座1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具体地,所述驱使机构驱使第二支撑组件移动,便于带动反射镜5对准所述双面太阳能电池板3。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铰接轴7以及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8,第一立柱8的底部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第一铰接轴7位于两个第一立柱8之间,第一铰接轴7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立柱8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轴7铰接。具体地,上述设置,将第一支架2的一端通过第一铰接轴7与第一立柱8的顶端铰接,方便第一支架2的转动,配合第一升降组件实现角度调节。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支架、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第二支架、反射镜以及设置在底座一端的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铰接,所述双面太阳能电池板装设在第一支架上,所述底座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座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升降组件,所述反射镜装设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座中部还滑动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架铰接,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第一支架、双面太阳能电池板、第二支架、反射镜以及设置在底座一端的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铰接,所述双面太阳能电池板装设在第一支架上,所述底座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座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升降组件,所述反射镜装设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升降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滑动连接,所述底座中部还滑动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架铰接,所述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铰接轴以及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第一立柱的底部与底座可拆卸连接,第一铰接轴位于两个第一立柱之间,第一铰接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立柱的顶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轴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射式太阳能电池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延伸设置有T型架,所述T型架的底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滚轮配合的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滚轮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滑道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全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