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2520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包括竖向隔振机构、水平隔震机构以及固定机构,其中,竖向隔振机构用于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水平隔震机构将上部建筑的水平力传递到下部建筑,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并限制竖向隔振机构的水平变形;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和第二水平隔震机构,第一水平隔震机构环绕竖向隔振机构设置,第二水平隔震机构连接于竖向隔振机构的下方,用于实现竖向隔振机构在水平方向移动,以及水平摩擦耗能,减小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因此本申请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用于建筑物结构中,不仅可以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而且还可以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特别地涉及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地铁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不断加密,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无法避免毗邻或者跨越轨道交通。根据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振动统计资料,地铁诱发的地面振动以竖向振动为主。对于邻近轨道交通的建筑物,当竖向振动超过国家规范限值时,需采取必要的减振措施,特别是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尖端实验室等对振动要求高的建筑更是如此。对环境振动和噪声控制已成为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作用下,建筑物会发生较大的水平变形,甚至倒塌。隔震技术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达到减震目的,采用隔震技术后,建筑抗震性能显著提高,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的防灾救灾建筑、学校建筑、重要基础设施建筑、住宅、办公等各类建筑。隔震技术成为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隔震技术使建筑在地震中不倒塌真正成为可能。采用弹簧隔振器是控制竖向振动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弹簧隔振器允许的水平极限变形很小,一般只有20~50mm,当超过水平极限变形时,弹簧的竖向承载性能急剧降低,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不超过限值是影响工程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在非地震区,建筑的水平变形很小,可以采用弹簧隔振器减小结构的竖向振动。在地震区,地震作用会引起建筑较大的水平变形,当采用弹簧隔振器减小结构的竖向振动时,还需设置其他措施,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在允许范围内。目前,地震区采用弹簧隔震器控制竖向振动时,有采用粘滞阻尼器来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的技术,即在隔振层设置阻尼器,通过阻尼器的耗能,减小隔振层的变形,控制弹簧隔振器的水平变形在限值范围内,同时不影响弹簧隔振器的竖向减振效果。由于弹簧隔振器允许的水平位移小,需要较大吨位的粘滞阻尼器,才能将隔振层位移限制在弹簧隔振器的位移限值内。大吨位的阻尼器不但造价高,而且其连接处的构件内力大,连接构造复杂,可靠性有限。同时,由于通过阻尼器限制了隔振层位移在很小的范围内,隔振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大,不能有效降低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隔震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竖向振动和水平地震双隔的理想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该装置具有竖向振动和水平震动双隔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包括竖向隔振机构、水平隔震机构以及固定机构,其中,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用于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将上部建筑的水平力传递到下部建筑,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并限制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的水平变形;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和第二水平隔震机构,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环绕所述竖向隔振机构设置,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位于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的下方,用于实现竖向隔振机构在水平方向移动,以及水平摩擦耗能,减小水平方向地震作用;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经由上连接部与上部建筑连接,所述下连接部与下部建筑连接。可选地,所述竖向隔振机构包括隔振部和固定部,其中,所述隔振部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弹簧;所述固定部包括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多个所述弹簧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且所述弹簧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下加劲肋连接有第四连接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上加劲肋连接有第三连接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围绕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围绕所述隔振部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外侧第一挡板层、外侧吸振层、外侧第二挡板层;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侧第一挡板层、内侧吸振层、内侧滑移层,且所述外侧第二挡板层与所述内侧滑移层相对设置,所述外侧第二挡板层与所述内侧滑移层之间设置有间隙。可选地,所述外侧第一挡板层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外侧第一挡板层的外周设置有多个外侧加劲板,所述外侧加劲板与所述外侧第一挡板层垂直设置,且所述外侧加劲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内侧第一挡板层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内侧加劲板,所述内侧加劲板与所述内侧第一挡板层垂直设置。可选地,所述弹簧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有序围绕所述内侧第一挡板层设置,所述内侧加劲板位于相邻所述第一弹簧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支座上连接板、橡胶支座部和水平滑动组件,所述支座上连接板与第四连接板连接,且所述支座上连接板固设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下方。可选地,所述橡胶支座部包括多层橡胶和多层钢板,所述橡胶支座部由多层橡胶和多层钢板叠合整体硫化而成。可选地,所述水平滑动组件包括包括滑移面板和滑移材料,滑移面板设置在滑移材料的下方,所述滑移材料与所述橡胶支座部连接,且所述滑移材料位于所述橡胶支座部的下方;所述滑移面板与所述下连接部连接;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竖向隔振机构用于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水平隔震机构将上部建筑的水平力传递到下部建筑,可以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并限制竖向隔震机构的水平变形,所述水平滑动组件连接在所述橡胶支座部的下方,用于实现竖向隔振机构在水平方向移动,以及水平摩擦耗能,减小水平地震作用;因此本申请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用于建筑物结构中,不仅可以隔离竖直方向的振动,而且还可以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震作用。附图说明为了说明而非限制的目的,现在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特别是参考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第一水平隔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发生水平变形时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竖向隔振机构承载前后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三连接板;2-套筒六角头螺栓;3-上加劲肋;4-第二连接板;5-预紧螺栓;6-弹簧;61-第一弹簧;7-第一连接板;8-下加劲肋;9-第四连接板;10-连接螺栓;11-橡胶支座部,111-支座上连接板;12-下预埋钢板;13-滑移材料,14-滑移面板;20-内侧第一挡板层;21-内侧吸振层;22-内侧滑移层;23-外侧第二挡板层;24-外侧吸振层;25-外侧第一挡板层;26-橡胶防尘罩;27-内侧加劲板;28-外侧加劲板,40-上部结构,41-下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隔振机构、水平隔震机构以及固定机构,其中,/n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用于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n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将上部建筑的水平力传递到下部建筑,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并限制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的水平变形;/n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和第二水平隔震机构,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环绕所述竖向隔振机构设置,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连接于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的下方,用于实现竖向隔振机构在水平方向移动,以及水平摩擦耗能,减小水平方向地震作用;/n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经由上连接部与上部建筑连接,所述下连接部与下部建筑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隔振机构、水平隔震机构以及固定机构,其中,
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用于减小竖直方向的振动;
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将上部建筑的水平力传递到下部建筑,减小水平方向的震动,并限制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的水平变形;
所述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和第二水平隔震机构,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环绕所述竖向隔振机构设置,所述第二水平隔震机构连接于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的下方,用于实现竖向隔振机构在水平方向移动,以及水平摩擦耗能,减小水平方向地震作用;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竖向隔振机构经由上连接部与上部建筑连接,所述下连接部与下部建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隔振机构包括隔振部和固定部,其中,
所述隔振部包括多个并行设置的弹簧;
所述固定部包括平行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多个所述弹簧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且所述弹簧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下加劲肋连接有第四连接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上加劲肋连接有第三连接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隔震机构包括第一限位组件和第二限位组件,所述第一限位组件围绕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所述第二限位组件围绕所述隔振部设置;
所述第一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用可竖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忠义束伟农周忠发周笋周思红閤东东薛红京王哲张琳卜龙瑰梁宸宇邢珏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