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新风机构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701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管,并公开了具有风管的新风机构和空调器,其中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呈环形,风管的一端设置有次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风管设置有主进风口,所述主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所述风管的轴向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小于180°且大于0°,从主进风口进入的风与内腔的内径错开,主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连通,次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二出风口的横截面面积,次进风口用于连通室内空气。在风管内形成涡流,将室外空气引入风管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次进风口一侧的空气在穿过风管时,与来自主进风口一侧进入的空气混合进而提高风速,有效提高从第二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管、新风机构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管、新风机构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新风空调将室内外机冷媒连接管和新风管安装在墙孔内,考虑到现有墙孔尺寸较小,导致新风送风距离短,无法满足大范围的空间的送风需求,随着用户对单位时间内的新风送风距离的要求提高,单纯通过增加新风模块的风机转速,或提高风机工作功率来实现提高送风距离的效果,将会使得风机发热从而导致可靠性变差,降低空调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风管,能够提高送风距离。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风管的新风机构及空调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呈环形,所述风管的一端设置有次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风管设置有主进风口,所述主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所述风管的轴向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小于180°且大于0°,所述次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横截面面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管,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空气经过从主进风口在风管的侧面射入到风管内部,空气在风管的内壁形成具有一定旋转速度的环形射流,旋转气流的中心产生负压,风管中的气流在旋转的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同时风管的内壁对气流产生向心力,使旋转的气流形成涡核,涡核收束于负压核心的四周,此时,由于压强差的关系,次进风口一侧的空气从次进风口进入最终从第二出风口吹出,次进风口一侧的空气在穿过风管时,与来自主进风口一侧进入的空气混合进而提高风速,有效提高从第二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次进风口用于连通室内空气。室内的空气从次进风口进入,并与由室外的空气所构成的旋流实现热交换,从而使改善由第二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温度,提高从第二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热舒适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次进风口用于连通室外空气。室外空气在负压的驱动下,从次进风口进入风管内部,实现无需引入新的动力源即可加大新风风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风管的横截面上,所述主进风口的高度小于所述风管的内径的一半,所述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管上半部或下半部。保证从主进风口进入到风管内的空气的方向与风管横截面的径向错开,具体而言,保证空气不会沿着横截面的径向方向吹入,使空气能射入到风管后可以沿着内腔的内壁形成旋转的气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进风口连接有过风通道,在所述风管的横截面上,所述过风通道的一侧与所述风管的内壁相切。当空气沿着过风通道进入风管时,空气将沿着与风管的内腔相切的角度射入,使绝大部分的空气在风管的内部形成旋转的环形射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进风口连接有过风通道,在所述风管的横截面上,所述过风通道靠近所述风管中心的一侧倾斜设置并将空气导向所述风管的内壁。过风通道进入的空气并不是呈线状,大量的空气通过过风通道的内腔进入风管中,使大量的空气尽量聚集在风管的内壁上,有利于将空气导向至沿着风管的内壁旋转的方向,促进环形射流的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次进风口设置有第一净化模块。对从次进风口进入到风管的空气进行疏导以及过滤,使吹入室内的空气更加干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所述风管的内腔的内径错开。使从主进风口进入的空气能射入到风管后沿着内腔的内壁形成旋转的气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机构,包括:离心风机模块,一端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以及上述任意的一种风管,所述主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风机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空气经过离心风机模块,从主进风口在风管的侧面射入到风管内部,空气在风管的内壁形成具有一定旋转速度的环形射流,旋转气流的中心产生负压,风管中的气流在旋转的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同时风管的内壁对气流产生向心力,使旋转的气流形成涡核,涡核收束于负压核心的四周,此时,由于压强差的关系,次进风口一侧的空气从次进风口进入最终从第二出风口吹出,次进风口一侧的空气在穿过风管时,与来自主进风口一侧进入的空气混合进而提高风速,有效提高从第二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主进风口之间设置有第二净化模块。室外的空气经过离心风机模块,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后,经过第一出风口吹出,吹出的空气经过第一净化模块进行进化和整理后,再吹入到风管中,保证进入室内的空气干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离心风机模块包括蜗壳结构及离心风机,所述第一进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蜗壳结构,所述离心风机设置在所述蜗壳结构的内部。室外的空气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经过第一进风口吹入到蜗壳结构内部,最后从第一出风口吹出至风管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蜗壳结构中设置有集风圈,所述集风圈覆盖在所述离心风机上方。集风圈能对流入到蜗壳结构内部的空气进行整理,使空气在蜗壳结构内流畅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新风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空气经过离心风机模块,从主进风口在风管的侧面射入到风管内部,空气在风管的内壁形成具有一定旋转速度的环形射流,旋转气流的中心产生负压,风管中的气流在旋转的过程中产生离心力,同时风管的内壁对气流产生向心力,使旋转的气流形成涡核,涡核收束于负压核心的四周,此时,由于压强差的关系,室外的空气从次进风口进入最终从第二出风口吹出,次进风口一侧的空气在穿过风管时,与来自主进风口一侧进入的空气混合进而提高风速,有效提高从第二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送风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设置有面板,所述面板设置有新风出风格栅,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风格栅对应设置。空气从第二出风口吹出时,要经过新风出风格栅,新风出风格栅对空气进行疏导,使空气流动更加流畅。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风机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风机构的爆炸图;图4为图2示出的新风机构的风管的示意图;图5为图2示出的新风机构的风管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00-面板、110-新风出风格栅;200-新风机构、210-离心风机模块、211-第一进风口、212-第一出风口、213-蜗壳结构、214-离心风机、215-集风圈、220-风管、221-次进风口、222-第二出风口、223-主进风口、224-过风通道、230-第一净化模块、240-第二净化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呈环形,所述风管的一端设置有次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风管设置有主进风口,所述主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所述风管的轴向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小于180°且大于0°,所述次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横截面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的内腔的横截面呈环形,所述风管的一端设置有次进风口,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风管设置有主进风口,所述主进风口的进风方向与所述风管的轴向形成夹角,所述夹角小于180°且大于0°,所述次进风口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横截面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次进风口用于连通室内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次进风口用于连通室外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风管的横截面上,所述主进风口的高度小于所述风管的内径的一半,所述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管上半部或下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风口连接有过风通道,在所述风管的横截面上,所述过风通道的一侧与所述风管的内壁相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进风口连接有过风通道,在所述风管的横截面上,所述过风通道靠近所述风管中心的一侧倾斜设置并将空气导向所述风管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次进风口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紫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