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161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包括框架柱和框架梁,框架柱的四个面上分布有卧式的U形箍,U形箍的中间位置设有拉筋,U形箍与拉筋均植入框架柱内锚固,沿四个面上的U形箍绕有水平箍;位于框架梁的纵向钢筋按1:3斜率弯折后绕框架柱贯通与对侧梁纵向钢筋连接,框架梁内设有一对纵向构造钢筋伸入柱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梁钢筋绕柱节点的方式,形成了新的结构传力体系,避免了梁纵向钢筋植入柱中的锚固方式,方便施工,减少了对原有结构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一般通过植筋的方式解决钢筋节点锚固问题,梁的纵筋直径较大,植筋锚固深度达到400~500mm,电钻难以钻到;同时柱节点处钢筋较多,钻孔难以避让原有钢筋,甚至对原有钢筋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钻孔难以避让原有钢筋,甚至对原有钢筋造成损伤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包括框架柱和框架梁,框架柱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框架柱的四个面方向分别具有一个框架梁,框架梁垂直于框架柱,框架梁的厚度小于框架柱的边长,框架梁与框架柱之间存在过度段,所述框架柱的四个面上分布有卧式的U形箍,U形箍为纵向布置的,U形箍的中间位置设有拉筋,U形箍与拉筋均植入框架柱内进行锚固,沿四个面上的U形箍绕有水平箍;所述框架梁内水平贯穿设有两组梁纵向钢筋,位于框架梁外的纵向钢筋弯折绕过框架柱外侧,伸入框架柱拐角的水平箍区域内,并与对侧框架梁的纵向钢筋连接;两组纵向钢筋之间纵向区域为混凝土浇筑区。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框架梁左侧和右侧分别具有两根梁纵向钢筋。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U形箍分为箍身以及上下端植入框架柱的箍爪,箍爪垂直于箍身,箍身与框架柱之间的间距为150mm;相邻两个U形箍之间的间距为300mm。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一个U形箍上相邻的两个拉筋之间的间距为300mm。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纵向钢筋与框架柱平面的坡度斜率为1:3。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水平箍为正方形结构,水平箍与U形箍连接固定。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框架梁侧部设有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的一端位于框架柱内,另一端延伸至纵向钢筋起弯点处。本技术通过梁钢筋绕柱节点的方式,形成了新的结构传力体系,避免了梁纵向钢筋植入柱中的锚固方式,方便施工,减少了对原有结构的损伤;通过梁纵向钢筋绕柱的方式解决梁柱节点连接的问题,避免了梁筋植入柱中的锚固方式,改善了节点的受力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框架柱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内部连接结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结构立体图;图中:1、框架柱,2、框架梁,3、U形箍,4、拉筋,5、水平箍,6、梁纵向钢筋,7、梁纵向构造钢筋。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主要用于加层改造项目的节点设计,以往的加层改造方案中,梁一般采用梁纵筋植筋的方式进行节点锚固,现场施工多有不便。《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对各种加固技术和方法均有规定,但对于节点设计或者节点的传力形式,规范没有反映,需要通过设计人员研究设计。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包括框架柱1和框架梁2,框架柱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框架柱1的四个面方向分别具有一个框架梁2,框架梁2垂直于框架柱1,框架梁2的厚度小于框架柱1的边长,框架梁2与框架柱1之间存在间距,所述框架柱1的四个面上分布有卧式的U形箍3,U形箍3为纵向布置的,U形箍3的中间位置设有拉筋4,U形箍3与拉筋4均植入框架柱1内进行锚固,沿四个面上的U形箍3绕有水平箍5;所述框架梁2的内设有梁纵向钢筋6,部分梁纵向钢筋6位于框架梁2外,框架梁2外的纵向钢筋6按1:3斜率弯折绕过框架柱1外侧,伸入框架柱1拐角的水平箍5区域内,另一端连接对侧框架梁2的纵向钢筋6。框架梁2的纵向构造钢筋7一端位于框架柱1内,一端位于纵向钢筋6起弯点处。两组梁纵向钢筋6的斜向部之间的纵向区域为混凝土浇筑区。框架梁2内设有两对梁纵向钢筋6,框架梁2左侧和右侧分别具有两根梁纵向钢筋6,形成喇叭口与框架柱相连,钢筋通过喇叭口绕过柱截面连续贯通,避免了钢筋在柱中植筋锚固;两个斜向部形成喇叭口,框架梁2与框架柱1之间过度段斜率为1:3,所述纵向钢筋6按1:3斜率伸入框架柱1拐角的水平箍5区域。所述U形箍3分为箍身以及上下端植入框架柱1的箍爪,箍爪垂直于箍身,箍身与框架柱1之间的间距为150mm;相邻两个U形箍3之间的间距为300mm。一个U形箍3上设置间距不大于300mm的拉筋4。所述水平箍5为正方形结构,水平箍5与U形箍3连接固定。柱节点每边设置150mm宽的环形牛腿承担梁传给柱的竖向荷载,牛腿中通过植入直径12mm,间距300mm的U型箍筋加强与柱的粘结锚固,满足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处的抗剪要求。两组梁纵向钢筋6的纵向区域内浇注混凝土后,框架柱1和框架梁2通过U形箍3、拉筋4、水平箍5、梁纵向钢筋6、梁纵向构造钢筋7成为一个整体,连接强度提高,对框架柱1的损坏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包括框架柱(1)和框架梁(2),框架柱(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框架柱(1)的四个面方向分别具有一个框架梁(2),框架梁(2)垂直于框架柱(1),框架梁(2)的厚度小于框架柱(1)的边长,框架梁(2)与框架柱(1)之间存在过度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柱(1)的四个面上分布有卧式的U形箍(3),U形箍(3)为纵向布置的,U形箍(3)的中间位置设有拉筋(4),U形箍(3)与拉筋(4)均植入框架柱(1)内进行锚固,沿四个面上的U形箍(3)绕有水平箍(5);所述框架梁(2)内水平贯穿设有两组梁纵向钢筋(6),位于框架梁(2)外的纵向钢筋(6)弯折绕过框架柱(1)外侧,伸入框架柱(1)拐角的水平箍(5)区域内,并与对侧框架梁(2)的纵向钢筋(6)连接;两组纵向钢筋(6)之间纵向区域为混凝土浇筑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包括框架柱(1)和框架梁(2),框架柱(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框架柱(1)的四个面方向分别具有一个框架梁(2),框架梁(2)垂直于框架柱(1),框架梁(2)的厚度小于框架柱(1)的边长,框架梁(2)与框架柱(1)之间存在过度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柱(1)的四个面上分布有卧式的U形箍(3),U形箍(3)为纵向布置的,U形箍(3)的中间位置设有拉筋(4),U形箍(3)与拉筋(4)均植入框架柱(1)内进行锚固,沿四个面上的U形箍(3)绕有水平箍(5);所述框架梁(2)内水平贯穿设有两组梁纵向钢筋(6),位于框架梁(2)外的纵向钢筋(6)弯折绕过框架柱(1)外侧,伸入框架柱(1)拐角的水平箍(5)区域内,并与对侧框架梁(2)的纵向钢筋(6)连接;两组纵向钢筋(6)之间纵向区域为混凝土浇筑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柱节点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梁(2)左侧和右侧分别具有两根梁纵向钢筋(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光荣吴晓枫郭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