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及分层工业化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107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及分层工业化建筑,其中建筑的支撑结构,包括:钢梁(1)和支撑柱(2);所述钢梁(1)为经过标准模数化开孔的连续开孔贯通梁;所述钢梁(1)与所述支撑柱(2)通过紧固件连接。翼缘孔配套模数化支撑柱(2)等受力构件,并通过紧固件连接,避免现场焊接施工,保证施工质量,腹板开孔为后续的电气管线走线使用,增加房间装修完成后的净高度,全工业化生产,模块化拼装,结构构造采用预制钢结构,全紧固件连接,无焊接做法,结构部分实现100%的预制和95%以上的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及分层工业化建筑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结构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及分层工业化建筑。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分别有传统钢结构建筑、轻钢密肋结构建筑和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其中:传统钢结构建筑建筑模数化、工业化程度不高,在不同建筑布局上需要定制加工,无法实现标准模数化通用,同时在辅助构造配件的连接配合上不完善,工业化程度不高;轻钢密肋结构建筑首先在结构受力分析上比较复杂,没有明显的钢梁、钢柱之分,靠整个墙体和楼面桁架承受竖向力和水平力,其次整个结构都由薄壁型钢组成,所以构架数量大,劳动轻度高,施工周期长,安装质量要求高,对施工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大部分施工作业需要现场完成,工业化程度较低,最后此类建筑在频繁强风和地震的地域很难维护;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主要是现浇作业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及分层工业化建筑以解决传统建筑结构无法标准模数化通用,作业量大,施工周期长,对施工人员素质要求高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包括:钢梁和支撑柱;所述钢梁设置有多个贯通孔;所述钢梁与所述支撑柱通过紧固件连接。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贯通孔的间距为300mm的整数倍。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包括交叉支撑组合柱;所述交叉支撑组合柱包括第一竖直柱和第二竖直柱;其中,所述第一竖直柱的顶端与第一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柱的底端与第二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圆钢的另一端通过花篮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柱的底端与第三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柱的顶端与第四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圆钢的另一端通过花篮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还包括抗震阻尼组合柱;所述抗震阻尼组合柱包括第三竖直柱、第四竖直柱、上扁铁和下扁铁;所述上扁铁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竖直柱的上部连接,所述上扁铁第一端的远端与所述第四竖直柱的上部连接;所述下扁铁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竖直柱的下部连接,所述下扁铁第一端的远端与所述第四竖直柱的下部连接;所述上扁铁与所述下扁铁之间设置有抗震阻尼器。进一步地,还包括:坡屋顶;所述坡屋顶包括竖向受力柱和斜向双方管;所述竖向受力柱的底部与所述钢梁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竖向受力柱的顶部与所述斜向双方管的上部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斜向双方管的下部与所述钢梁通过紧固件连接。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层工业化建筑,该分层工业化建筑设置有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进一步地,该分层工业化建筑每两层之间设置有钢结构楼梯。进一步地,还包括楼层板;所述楼层板与所述钢梁通过紧固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楼层板为非结构受力构件的ALC轻质条板和/或组合型复核楼板。进一步地,还包括钢结构阳台;所述钢结构阳台与所述分层工业化建筑的二层和/或二层以上的所述钢梁通过紧固件连接。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包括:钢梁和支撑柱;钢梁为经过标准模数化开孔的连续开孔贯通梁;钢梁与支撑柱通过紧固件连接。以及利用上述建筑的支撑结构建造的分层工业化建筑。通过模数化的设计及工业化制造思路解决低层钢结构建筑的受力传递不明确、降低结构框架用钢量、提升建筑施工装配式率和降低建筑湿法作业的现状;提高建筑预制率和装配率,所有构件通过标准工业化设计实现快速安装,提升建筑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包括:钢梁和支撑柱;其中钢梁采用H型钢腹板和翼缘固定模数连续的开孔方式;支撑柱采用方管组合柱宽度和高度尺寸规格标准化,钢梁和支撑柱通过紧固件连接。以及利用上述建筑的支撑结构建造的分层结构。通过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实现工业化批量制造,确保低多层钢结构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真正实现建筑结构的工业化生产,确保装配式建筑的落地实施,构件通过工业化批量生产缩短了建筑周期提升建筑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通过标准化设计对钢梁进行标准模数化开孔,减少整体重量的同时也节省了耗材;并且结构体系内的构件标准化,设定标准构造尺寸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结构构造,提高设计深化效率;通过标准化设计将结构体系产品化,满足工厂高精度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现场施工简单施工,无现场焊接,拆装低损耗可循环重复利用,无建筑垃圾产生且满足环保要求;(2)分层结构可以制定标准尺寸柱构件,提高建筑结构构件通用性,可以批量工厂预制,提供一体化设计条件,降低设计、加工周期提高效率;通用化、标准化节点、结构连接形式,可灵活组合、拆分搭建成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的空间;(3)通过钢梁和支撑柱断开的分层结构,实现标准化设计将结构体系产品化,其中钢梁的标准模数化连续开孔,减少整体重量的同时也节省了用材,满足工厂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现场施工简单施工,无现场焊接,拆装方便可循环重复利用,无建筑垃圾产生满足环保要求;(4)通过钢梁和支撑柱断开的分层结构,可以将钢梁和支撑柱构件宽度和高度尺寸规格标准化,实现批量化工厂预制,缩短设计、加工周期提高效率;通用化、标准化节点、结构连接形式,可灵活组合、拆分搭建成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的右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可选实施方式的交叉支撑组合柱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可选实施方式的抗震阻尼组合柱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可选实施方式的坡屋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一可选实施方式的钢结构阳台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钢梁;2:支撑柱;3:坡屋顶;4:钢结构阳台;21:交叉支撑组合柱;22:抗震阻尼组合柱;31:竖向受力柱;32:斜向双方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4所示,在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1)和支撑柱(2);/n所述钢梁(1)设置有多个贯通孔;/n所述钢梁(1)与所述支撑柱(2)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支撑柱(2)包括交叉支撑组合柱(21);所述交叉支撑组合柱(21)包括第一竖直柱和第二竖直柱;其中,所述第一竖直柱的顶端与第一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柱的底端与第二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圆钢的另一端通过花篮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柱的底端与第三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柱的顶端与第四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圆钢的另一端通过花篮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梁(1)和支撑柱(2);
所述钢梁(1)设置有多个贯通孔;
所述钢梁(1)与所述支撑柱(2)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支撑柱(2)包括交叉支撑组合柱(21);所述交叉支撑组合柱(21)包括第一竖直柱和第二竖直柱;其中,所述第一竖直柱的顶端与第一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柱的底端与第二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圆钢的另一端通过花篮连接;所述第一竖直柱的底端与第三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柱的顶端与第四圆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圆钢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圆钢的另一端通过花篮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贯通孔的间距为300mm的整数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还包括抗震阻尼组合柱(22);
所述抗震阻尼组合柱(22)包括第三竖直柱、第四竖直柱、上扁铁和下扁铁;所述上扁铁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竖直柱的上部连接,所述上扁铁第一端的远端与所述第四竖直柱的上部连接;所述下扁铁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竖直柱的下部连接,所述下扁铁第一端的远端与所述第四竖直柱的下部连接;所述上扁铁与所述下扁铁之间设置有抗震阻尼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斌林立东余伶俐王晓冬庄善相李震杨凯尉华军
申请(专利权)人: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