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包括上药管和上药头,所述上药头螺纹连接于所述上药管的一端,所述上药管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给药针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针尖朝向上药头,所述给药针头的远离针尖的一端延伸出上药管并连接有拉头,该拉头上设有与给药针头连通的注射接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长度大于上药管的长度;所述上药头为医用海绵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上药速度可控,适用性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妇产科上药装置,大多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负压球囊盛药,通过挤压负压球囊进行给药,此种方式无法控制缓慢给药,往往会因给药过快,造成药液损失;另一种是在给药管内预置药物,然后通过活塞等装置进行给药,此种方式,在给药操作之前,容易造成药液的泄漏,同样会造成药液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上药速度可控,适用性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包括上药管和上药头,所述上药头螺纹连接于所述上药管的一端,所述上药管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给药针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针尖朝向上药头,所述给药针头的远离针尖的一端延伸出上药管并连接有拉头,该拉头上设有与给药针头连通的注射接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长度大于上药管的长度;所述上药头为医用海绵材料。本技术采用给药针头刺入上药头的方式进行给药,通过注射器将药液打入上药头,药液浸润医用海绵材料的上药头,完成对患处的上药,此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控制给药速度,同时能够更加准确的监控给药量。上药头与上药管采用可拆卸式的螺纹连接(具体的结构可以采用在上药头的连接端套设具有外螺纹的塑料环,结构简单,成本低,连接方便),取出装置后若发现上药头存在损坏的情况,无需废气整个上药装置,只需更换上药头即可,而且采用给药针头刺入的方式,为上药头更换后,给药通道的连接提供便捷。此外,在完成上药操作后,本技术的上药装置通过注射器产生负压,还可方便的将患者体腔内多余的药液和体液吸出。优选的,所述上药管的内部设有相互平行的且垂直于所述给药针头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第二隔板和上药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分别设有供给药针头穿过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给药针头的靠近其针尖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卡边,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给药针头上设有卡边处的宽度,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给药针头上设有卡边处的宽度。给药针头上的卡边设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进行给药操作时,给药针头的针尖从第一隔板上的第一通孔穿过,给药针头的针尖刺入上药头内,完成给药操作。给药完毕后,向后端拉给药针头,给药针头的针尖处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起到防刺伤的作用,第二隔板上的第二通孔可防止给药针头从后端被拔出,使得给药针头和上药管保持一体,一起回收。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有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包括具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U型弹片,所述U型弹片的第一侧板与所述上药管的内壁连接,所述U型弹片的第二侧板的一侧连接有垂直于第二侧板的挡板,所述挡板设于U型弹片的两侧板之间;当所述给药针头的针尖刺入所述上药头时,所述U型弹片的第二侧板与给药针头的侧壁抵靠,当所述给药针头的针尖位于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时,所述挡板遮挡第一隔板上的第一通孔。给药完毕,给药针头的针尖被拉至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直到给药针头不再阻挡U型弹片的第二侧板,U型弹片在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张开,第二侧板抵靠在上药管的内壁上,并带动挡板遮挡住第一通孔,将给药针头的针尖限制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进一步的在回收过程中起到防刺伤的作用。优选的,所述上药头的长度为2.0cm、2.5cm、3.0cm、3.5cm、4.0cm、4.5cm、5.0cm、5.5cm、6.0cm、6.5cm、7.0cm、7.5cm或8.0cm。设置不同规格的上药头,对于不同的上药面积,可选择对应规格的上药头,对于不同规格的上药头,给药针头的针尖刺入上药头的深度不同,以刺入上药头的中心处为宜,提高了该上药装置的适用范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采用给药针头刺入上药头的方式进行给药,通过注射器将药液打入上药头,药液浸润医用海绵材料的上药头,完成对患处的上药,此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控制给药速度,同时能够更加准确的监控给药量。上药头与上药管采用可拆卸式的螺纹连接,取出装置后若发现上药头存在损坏的情况,无需废气整个上药装置,只需更换上药头即可,而且采用给药针头刺入的方式,为上药头更换后,给药通道的连接提供便捷。2、给药完毕后,向后端拉给药针头,给药针头的针尖处于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起到防刺伤的作用,第二隔板上的第二通孔可防止给药针头从后端被拔出,使得给药针头和上药管保持一体,一起回收。3、给药完毕,给药针头的针尖被拉至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U型弹片在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张开,带动挡板遮挡住第一通孔,将给药针头的针尖限制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进一步的在回收过程中起到防刺伤的作用。4、设置不同规格的上药头,对于不同的上药面积,可选择对应规格的上药头,对于不同规格的上药头,给药针头的针尖刺入上药头的深度不同,以刺入上药头的中心处为宜,提高了该上药装置的适用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的初始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一;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二;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使用完毕的状态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的防刺伤状态图;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药管;101、容纳槽;2、上药头;3、拉头;4、给药针头;401、卡边;5、限位装置;501、U型弹片;502、挡板;6、第一隔板;601、第一通孔;7、第二隔板;8、注射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包括上药管1和上药头2,所述上药头2螺纹连接于所述上药管1的一端,所述上药管1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给药针头4,所述给药针头4的针尖朝向上药头2,所述给药针头4的远离针尖的一端延伸出上药管1并连接有拉头3,该拉头3上设有与给药针头4连通的注射接头8,所述给药针头4的长度大于上药管1的长度;所述上药头2为医用海绵材料。本技术采用给药针头4刺入上药头2的方式进行给药,通过注射器将药液打入上药头2,药液浸润医用海绵材料的上药头2,完成对患处的上药,此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控制给药速度,同时能够更加准确的监控给药量。上药头2与上药管1采用可拆卸式的螺纹连接(具体的结构可以采用在上药头2的连接端套设具有外螺纹的塑料环,结构简单,成本低,连接方便),取出装置后若发现上药头2存在损坏的情况,无需废气整个上药装置,只需更换上药头2即可,而且采用给药针头4刺入的方式,为上药头2更换后,给药通道的连接提供便捷。此外,在完成上药操作后,本技术的上药装置通过注射器产生负压,还可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包括上药管和上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药头螺纹连接于所述上药管的一端,所述上药管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给药针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针尖朝向上药头,所述给药针头的远离针尖的一端延伸出上药管并连接有拉头,该拉头上设有与给药针头连通的注射接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长度大于上药管的长度;所述上药头为医用海绵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包括上药管和上药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药头螺纹连接于所述上药管的一端,所述上药管的内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给药针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针尖朝向上药头,所述给药针头的远离针尖的一端延伸出上药管并连接有拉头,该拉头上设有与给药针头连通的注射接头,所述给药针头的长度大于上药管的长度;所述上药头为医用海绵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妇产科临床上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药管的内部设有相互平行的且垂直于所述给药针头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设于第二隔板和上药头之间,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上分别设有供给药针头穿过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给药针头的靠近其针尖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卡边,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给药针头上设有卡边处的宽度,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给药针头上设有卡边处的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予,张文婷,张毅娟,
申请(专利权)人:张予,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