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和钊专利>正文

异形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98078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形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包括转流袋,在转流袋的下方设置有与造口底盘连接的连接盘,转流袋的上端与回插部活动连接,回插部的另一端连接有导管主体,在转流袋的下部设置有回插口,回插口与回插部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导管主体与转流袋结合起来,将准备还纳的肠道从功能及解剖上统一起来,即将近端造口和远端造口通过导管主体和转流袋连接起来,实现了一次性灌肠;同时通过转流袋和导管主体实现利用造口上段的肠道内的肠液对造口下段的肠道进行灌肠,可使造口下段的肠道提前适应正常生理排便,肠道黏膜可提前得到营养,还实现了模拟造口还纳后的生理状态,对预估造口还纳术后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异形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异形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
技术介绍
肠道造口是为了治疗肠道疾病将一小段肠管拉出腹壁外所做的人为的开口,实际上是粪便出口的改道。根据造口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结肠以及小肠造口,根据造口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单腔以及双腔造口。双腔造口是将小肠或结肠离断或半离断后的两端同时牵拉出体表,将完整的肠道分为两部分,它的存在既不影响患者术后的排便,又为肠道术后吻合口的生长和恢复提供了时间。待吻合口完全愈合后再行造口还纳,恢复正常的消化道结构。拟行双腔造口还纳术的患者术前常规需要进行肠道准备,从而满足临床上诊断、治疗、检查的需求。目前在临床中尚不存在双腔造口还纳前、后之间的过渡状态,患者肠道得不到缓慢过渡,且被造口分开的2段肠道需要分别准备:造口上段的肠道需要口服泻药准备;造口下段的肠道需要灌肠准备,操作繁琐,同时分段肠道准备费时费力,浪费护理资源,患者体会双重痛苦;另外造口上段的肠道准备时,大量肠液经近端造口排出,易污染患者衣物,不易护理;造口下段的肠道顺行经远端造口用灌肠液灌肠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异形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流袋(1),所述转流袋(1)呈圆台形,在所述转流袋(1)的下方设置有与造口底盘(3)连接的连接盘(2),所述转流袋(1)的上端与回插部(5)活动连接,所述回插部(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导管主体(6),在所述导管主体(6)中部固定套设有后球囊(7),在所述导管主体(6)的前部固定套设有前球囊(8),所述后球囊(7)和前球囊(8)分别连接有一个支管(9),且两个支管(9)均固定在导管主体(6)的内壁上,两个支管(9)的活动端从回插部(5)穿出设置,在两个支管(9)的活动端均设置有活门(10),在所述转流袋(1)的下部设置有回插口(4),所述回插口(4)...

【技术特征摘要】
1.异形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流袋(1),所述转流袋(1)呈圆台形,在所述转流袋(1)的下方设置有与造口底盘(3)连接的连接盘(2),所述转流袋(1)的上端与回插部(5)活动连接,所述回插部(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导管主体(6),在所述导管主体(6)中部固定套设有后球囊(7),在所述导管主体(6)的前部固定套设有前球囊(8),所述后球囊(7)和前球囊(8)分别连接有一个支管(9),且两个支管(9)均固定在导管主体(6)的内壁上,两个支管(9)的活动端从回插部(5)穿出设置,在两个支管(9)的活动端均设置有活门(10),在所述转流袋(1)的下部设置有回插口(4),所述回插口(4)与回插部(5)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形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插部(5)的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圆台形,且回插部(5)为中空结构,在所述回插部(5)的下部设置有内螺纹,并与压紧螺母(11)螺纹连接,所述转流袋(1)上端通过压紧螺母(11)与回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俊会陈星张和钊徐钧张升校
申请(专利权)人:张和钊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