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917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44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装置,该背光源包括:基板;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以M行N列的点阵设置于基板上,M和N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数据线,沿纵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扫描线,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其中,一列发光元件对应连接n条数据线,m行发光元件对应连接一条扫描线,n和m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本申请通过增加背光源基板上的数据线通道的数量,以及减少扫描线通道数量,从而缩短背光源每帧背光的扫描时间,进而提高背光源的刷新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件(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OLED)具有自发光不需背光源、厚度薄、边框窄等优点。面对OLED的竞争,传统TFT液晶显示屏通过采用Mini-LED背光显示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自身的不足。使用Mini-LED背光时,更高的背光刷新率,对可能出现的背光闪烁现象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为了达到更高的背光灰阶数量,一般要求8bit或以上,也需要更高的刷新率,可能高达几万赫兹。但是在背光源LED数量较多的状况下,即LED点阵的行和列的数量较多,相应的背光源点亮一帧需要花费的时间会更长。一般改善的方法,比如提高驱动电压加快充电速度,改善TFT驱动性能,优化控制时序等,但是采用上述方式对降低背光源每帧点亮时间以及提高背光刷新率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装置,能够解决传统Mini-LED背光源每帧点亮时间较长以及背光刷新率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基板;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以M行N列的点阵设置于所述基板上,M和N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数据线,沿纵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之间;扫描线,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其中,一列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连接n条所述数据线,m行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连接一条所述扫描线,n和m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在本申请的背光源中,所述扫描线的数量为M/m,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N×n。在本申请的背光源中,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驱动电路,一所述发光元件通过对应的驱动电路分别连接至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上,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以及存储电容。在本申请的背光源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扫描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电极均接入第一电源信号,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发光元件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阳极接入第二电源信号。在本申请的背光源中,每行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存储电容所需的充电时间为T,所述背光源驱动一帧背光所需的时间为(M/m)×T。在本申请的背光源中,n的数值与m的数值相等。在本申请的背光源中,与同一条所述扫描线连接的所述发光元件在列的方向上对应连接至n条所述数据线,且一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连接一条所述数据线。在本申请的背光源中,所述基板的绑定区至少绑定两个驱动芯片,所述数据线等分的连接到至少两个所述驱动芯片上。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和导光板、扩散板以及光学膜片。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以及显示面板。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装置,通过通过增加背光源基板上的数据线通道的数量,以及减少扫描线通道数量,使得一行扫描信号同时打开多行发光元件,所有数据线同时为该多行发光元件进行充电,从而缩短背光源每帧背光的扫描时间,进而提高背光源的刷新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单个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源的驱动方式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背光源的驱动方式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由于目前对面板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追求,在液晶面板搭载传统背光源的结构中,背光源基板上点阵排布的发光元件的数量也急剧增多,通常一行发光元件对应连接一条扫描线,一列发光元件对应连接一条数据线。扫描信号为逐行驱动,在发光元件的行数较多的情况下,点亮一行发光元件所需的时间为存储电容的充电时间,因此点亮整面背光源所需的时间就会较长,从而导致背光的刷新率较低。基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请结合图1-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源包括:基板10;发光元件20,多个发光元件20以M行N列的点阵设置于所述基板10上,M和N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数据线D,沿纵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20之间;扫描线G,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20之间。其中,一列所述发光元件20对应连接n条所述数据线D,m行所述发光元件20对应连接一条所述扫描线G,n和m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在本申请中,所述扫描线G的总数量为M/m条,所述数据线D的总数量为N×n条。所述基板10上还设置有驱动电路,一所述发光元件20通过对应的驱动电路分别连接至所述扫描线G和所述数据线D上。具体如图2所示,为单个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图。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二薄膜晶体管T2以及存储电容C。其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扫描线G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与所述数据线D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C的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C的第二电极均接入第一电源信号VSS,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与所述发光元件20的阴极电连接,所述发光元件20的阳极接入第二电源信号VDD。在一种实施例中,n的数值与m的数值相等。也就是说,与同一条所述扫描线G连接的所述发光元件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板;/n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以M行N列的点阵设置于所述基板上,M和N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n数据线,沿纵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之间;/n扫描线,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之间;/n其中,一列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连接n条所述数据线,m行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连接一条所述扫描线,n和m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以M行N列的点阵设置于所述基板上,M和N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数据线,沿纵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之间;
扫描线,沿横向方向设置于相邻两所述发光元件之间;
其中,一列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连接n条所述数据线,m行所述发光元件对应连接一条所述扫描线,n和m均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线的数量为M/m,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N×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驱动电路,一所述发光元件通过对应的驱动电路分别连接至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上,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以及存储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扫描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一电极电连接;
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长文张洲徐盼熊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