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射流方向及射流孔大小的仿生射流减阻表面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8773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射流方向及射流孔大小的仿生射流减阻表面测试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射流供给机构的射流内腔与第一组流量调控机构的进液口连通,第一组流量调控机构的出液口嵌在仿生结构试验板;主流供给机构的出液口与第二组流量调控机构的进液口连通,第一组流量调控机构的出液口与所述的矩形测试管道的进液口连通;仿生结构试验板的侧边缘与移动装置的滚轮螺丝固定连接;移动装置的边缘与所述的矩形测试管道的顶部螺丝固定连接;射流孔大小变换装置与射流孔底部螺丝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改变射流方向及射流孔大小,比较不同射流结构下最优减阻工况,还可以精确的控制试验模型的射流速度和主流速度,模拟不同射流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射流方向及射流孔大小的仿生射流减阻表面测试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表面阻力测试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变射流方向及射流孔大小的仿生射流减阻表面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代能源快速消耗,节能迫在敏捷,减阻意义不言而喻。日常生活中,针对船等水面航行器,其所受湍流阻力主要表现为摩擦阻力,约占总阻力的50%;而对于潜艇等水下航行器,所占比例更高,约达70%-80%。研究减阻技术对降低能源消耗、减小油气管道输送动力、提高船舶和飞行体等运载设备航速、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提高高层消防灭火水炮射程等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相关学者就开始对流体与固体界面之间的运动减阻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探索及应用研究,并成功的在多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其中仿生射流表面减阻技术是近年来流体减阻领域中快速兴起的一种技术,仿生射流技术属被动方式,源自仿生学,是基于鲨鱼鳃部射流特征而提出,可应用于水面或水下航行器表面,目的是改变近壁面边界层结构,从而减小壁面阻力,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减阻节能途径。传统的减阻试验研究大多在水洞环境中进行,但是由于其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变射流方向及射流孔大小的仿生射流减阻表面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流供给机构、主流供给机构、两组流量调控机构、仿生结构试验板、矩形测试管道、移动装置以及射流孔大小变换装置;/n所述的两组流量调控机构包括若干流量调控件,第一组的流量调控件包括第一电动球阀、第一射流管、第二射流管和第一流量计,所述的第一射流管的上端进液口与射流供给机构中的射流内腔密封连通,第一射流管道里集成了所述的第一电动球阀和第一流量计;所述的第二射流管的上端进液口通过防水密封胶与所述的第一射流管的下端出液口黏连,所述的第二射流管的下端出液口嵌入所述的仿生结构试验板的射流孔内;第二组流量调控机构包括第三射流管、第二电动球...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变射流方向及射流孔大小的仿生射流减阻表面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流供给机构、主流供给机构、两组流量调控机构、仿生结构试验板、矩形测试管道、移动装置以及射流孔大小变换装置;
所述的两组流量调控机构包括若干流量调控件,第一组的流量调控件包括第一电动球阀、第一射流管、第二射流管和第一流量计,所述的第一射流管的上端进液口与射流供给机构中的射流内腔密封连通,第一射流管道里集成了所述的第一电动球阀和第一流量计;所述的第二射流管的上端进液口通过防水密封胶与所述的第一射流管的下端出液口黏连,所述的第二射流管的下端出液口嵌入所述的仿生结构试验板的射流孔内;第二组流量调控机构包括第三射流管、第二电动球阀和第二流量计,所述的第三射流管集成了所述的第二电动球阀和第二流量计,所述的第三射流管的进液口与主流供给机构的射流泵出液口连通,所述的第三射流管的出液口与矩形测试管道的进液口连通;
所述的仿生结构试验板为方形,并且所述的仿生结构试验板上表面均布若干射流孔,每个射流孔对应第一组中的一个流量调控件,且每个射流孔底部装置有射流孔大小变换装置,在所述的仿生结构试验板的末端射流孔的两端开孔并安装固定两个高精度压力计,所述的仿生结构试验板的侧边缘与移动装置的滚轮固定连接;
所述的移动装置包括滚轮、导轨和安装板,所述的滚轮固定连接在仿生结构试验板上,所述的导轨固定连接在安装板上,所述的安装板固定于矩形测试管道顶部,滚轮可在导轨上滚动,使得仿生结构试验板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云庆何晨栋牟介刚吴登昊周佩剑徐茂森于凌志包福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