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部件及新风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626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30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风部件及新风空调。该新风部件包括新风主体和设置在新风主体上的蜗壳,蜗壳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凝露导流结构用于将蜗壳上产生的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与空气接触最多的蜗壳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即使蜗壳上产生了较多的凝露水,也可以通过凝露导流结构将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从而避免了凝露水意外滴落所造成的问题,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防凝露容易失效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风部件及新风空调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部件及新风空调。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空调产品都搭载了新风系统功能,以加强室内外空气循环流动,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但是新风空调都有一个长久的难题——凝露。当空调中出现过多的凝露水,不仅影响了空调的使用寿命,而且也使新风的质量大大降低。为了攻克此难题,目前市面上的新风空调都有不同解决方案。常用的防凝露方案则是在新风部件上粘贴大量海绵,用于保温,达到防凝露作用。或者在另外一些技术中,通过利用感温装置和各类控制器,配合相关逻辑,调节空调的运行频率,以解决凝露问题。上述的方案都存在以下的缺点:1、粘贴的海绵数量较多,粘贴难以全面,从而容易导致失效;2、操作逻辑运行过程中存在故障隐患,容易导致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部件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空调的新风部件采用的防凝露方式容易失效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新风部件,包括新风主体和设置在新风主体上的蜗壳,蜗壳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凝露导流结构用于将蜗壳上产生的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蜗壳上还设置有凝露引流结构,凝露引流结构与凝露导流结构相连,用于将蜗壳上产生的凝露水引流至凝露导流结构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凝露引流结构包括设置在蜗壳上的引水筋,引水筋与凝露导流结构相连。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引水筋为多条,多条引水筋在蜗壳的圆周方向上分布在凝露导流结构的周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条引水筋围成漏斗形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凝露导流结构位于蜗壳的底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凝露导流结构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凝露导流结构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0°<α<6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主体包括固定架和密封盖,蜗壳安装在固定架的一侧,密封盖安装在固定架的另一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蜗壳包括蜗壳体和蜗壳盖,蜗壳盖与固定架相连,蜗壳体安装在蜗壳盖上。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包括空调主体和安装在空调主体上的新风部件,新风部件为上述的新风部件,空调主体内设置有收集凝露水的流道结构,凝露导流结构将凝露水引流至流道结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主体上还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与流道结构相连,用于将凝露水排出空调主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空调主体上还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与排水口相连,用于将凝露水排出空调主体。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新风部件和排水口分别位于空调主体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流道结构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设置,流道结构朝向排水口向下倾斜。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与空气接触最多的蜗壳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即使蜗壳上产生了较多的凝露水,也可以通过凝露导流结构将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从而避免了凝露水意外滴落所造成的问题,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防凝露容易失效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新风部件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新风部件的蜗壳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新风部件的蜗壳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新风空调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新风空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新风空调的A-A侧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的新风空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空调的新风部件采用的防凝露方式容易失效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部件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新风部件包括新风主体10和设置在新风主体10上的蜗壳20,蜗壳20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21,凝露导流结构21用于将蜗壳20上产生的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与空气接触最多的蜗壳20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21,即使蜗壳20上产生了较多的凝露水,也可以通过凝露导流结构21将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从而避免了凝露水意外滴落所造成的问题,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防凝露容易失效的技术问题。该设计实现防凝露的作用,不需要粘贴海绵保温,也不需要额外的元器件。通过对凝露水的引导处理,减少了用于保温的海绵,减少了结构零件的装配,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作为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蜗壳20上还设置有凝露引流结构22,凝露引流结构22与凝露导流结构21相连。在使用时,凝露引流结构22用于将蜗壳20上产生的凝露水引流至凝露导流结构21处,以便于凝露导流结构21更好的排出凝露水。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凝露引流结构22包括设置在蜗壳20上的两条引水筋,引水筋与凝露导流结构21相连,两条引水筋在蜗壳20的圆周方向上分布在凝露导流结构21的左右两侧,从而有助于将凝露水引导至凝露导流结构21处。更为优选的,两条引水筋连同蜗壳20的内壁共同形成漏斗形状,从而具有更为优良的聚合凝露水的效果。作为其他的可选的实施方式,引水筋也可以为更多条,更多条引水筋在蜗壳20的圆周方向上分布在凝露导流结构21的周侧即可。引水筋的设置方式以能将凝露水引导至凝露导流结构21处为宜。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周测既可以是图2中的左右两侧,还可以是图中未示出的前后两侧。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凝露导流结构21位于蜗壳20的底部。这样,更便于利用重力作用,收集到蜗壳20上所有位置产生的凝露水。优选的,凝露导流结构21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以便于将汇集而成凝露水水流倾泻出新风部件。可选的,凝露导流结构2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0°<α<60°。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中,新风主体10包括固定架11和密封盖12,蜗壳20安装在固定架11的一侧,密封盖12安装在固定架11的另一侧。在安装时,先将蜗壳20安装到固定架11上,再安装好密封盖12。可选的,蜗壳20与固定架11之间可选用卡扣或螺钉的固定形式,密封盖12与固定架11之间也可选用卡扣或螺钉的固定形式。可选的,蜗壳20包括蜗壳体20a和蜗壳盖20b,蜗壳盖20b与固定架11相连,蜗壳体20a安装在蜗壳盖20b上,上述的凝露导流结构21和凝露引流结构22都可以形成在蜗壳体20a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凝露导流结构21和凝露引流结构22可以通过一体注塑在新风部件的蜗壳20上。利用重力的作用,让凝露水自动引流排出,在工作时无需额外的运动机构或是额外的动力,即使在新风功能不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主体(10)和设置在所述新风主体(10)上的蜗壳(20),所述蜗壳(20)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21),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用于将所述蜗壳(20)上产生的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主体(10)和设置在所述新风主体(10)上的蜗壳(20),所述蜗壳(20)上设置有凝露导流结构(21),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用于将所述蜗壳(20)上产生的凝露水导流至预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20)上还设置有凝露引流结构(22),所述凝露引流结构(22)与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相连,用于将所述蜗壳(20)上产生的凝露水引流至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露引流结构(22)包括设置在所述蜗壳(20)上的引水筋,所述引水筋与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筋为多条,多条所述引水筋在所述蜗壳(20)的圆周方向上分布在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的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引水筋围成漏斗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位于所述蜗壳(20)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露导流结构(21)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10°<α<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主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志鹏游俊雄李仕铭林兆庆莫建樷郭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