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8389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解废水喷射装置,设置在旋风分离器出口后燃区下部侧壁喷口内,通过热解废水喷射装置喷射热解煤气、废水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在一套装置内,通过煤热化学转化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大量廉价热解煤气还原剂,低成本地解决了含酚热解废水高温焚烧所需的热源问题及NOx还原反应所需的还原剂供应问题;通过分区分级脱硝还原反应,大幅度降低了系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NOx原始排放浓度,解决了NOx的排放控制问题;通过高温后燃技术手段,保证了系统的高能效转化效率,实现了含酚热解废水的完全分解与零排放,无二次污染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煤分级分质转化
,具体涉及一种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能源结构为富煤、少油、缺气,煤炭资源在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据统计,我国NOx排放的70%都来自于煤炭的燃烧,因此开发煤的清洁高效燃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当前煤的利用方式主要是通过直接燃烧,其中具有更高价值的挥发分等组分得不到充分利用。近年来,国内外煤炭能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炭利用新概念——煤炭热解燃烧分级转化多联产,即将热解、燃烧、合成等过程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组分活性差异进行分级转化利用,在同一系统中实现热、电、油、气多联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油气资源的短缺问题。以煤热解燃烧为基础的分级转化多联产技术针对煤炭各组分反应活性不同的特点,利用热解工艺提取煤中反应活性强的组分转化为焦油和煤气,焦油可用于燃烧、加氨提质制取燃料油,煤气可用作燃气,热解后的半焦则可用于燃烧供热发电,该技术提高了系统的能源转化效率,具有广阔的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包括: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分级转化单元和废水处理单元;所述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与分级转化单元相连通,所述分级转化单元与废水处理单元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所述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与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包括: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分级转化单元和废水处理单元;所述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与分级转化单元相连通,所述分级转化单元与废水处理单元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处理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所述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与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包括废水引入管(12)、压缩空气引入管(13)、热解煤气引入管(14)、热解煤气管(111)、压缩空气管(112)、热解废水管(113)、热解废水管喷口(114)、压缩空气管喷口(115)、一级混合区出口喷口(116)、热解煤气管喷口(117)、二级混合区出口喷口(118)和三级混合区出口喷口(119);所述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内部设有一级混合区、二级混合区与三级混合区;所述热解废水管(113)内通道与一级混合区通过热解废水管喷口(114)相连通;所述压缩空气管(112)内通道与一级混合区通过压缩空气管喷口(115)相连通,一级混合区与二级混合区通过一级混合区出口喷口(116)相连通;所述热解煤气管(111)内通道与二级混合区通过热解煤气管喷口(117)相连通;所述二级混合区与三级混合区通过二级混合区出口喷口(118)相连通;所述三级混合区与后燃室通过三级混合区出口喷口(119)相连通,三级混合区的外套管与热解煤气管(111)出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热解煤气管(111)出口与压缩空气管(112)出口之间通过圆柱环固定连接;所述压缩空气管(112)出口与热解废水管(113)出口之间通过圆柱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设置有循环流化床燃烧室(1)、旋风分离器(2);所述循环流化床燃烧室(1)设置有主燃还原区,分离器气相出口设置有后燃氧化区,所述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沿旋风分离器(2)气相出口垂直段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煤热解半焦高效低氮燃烧耦合含酚废水零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热解半焦燃烧单元设置有循环流化床燃烧室(1);所述循环流化床燃烧室(1)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置主燃氧化区和再燃还原区;所述热解废水喷射装置(11)设置在循环流化床燃烧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国良包绍麟杨召吕清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